江石溪(1870年-1933年9月),男,汉族,原名江绍岳,字江汉,清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市仙女镇)人。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随姐丈朱右村赴皖南应试秀才,后至江都丁沟镇名医周云溪处学习中医,6年业成,悬壶于头桥(今属扬州市邗江区)、仙女庙。由于医术精湛,且常为贫苦病人送医施药,深受病家称道。医德尤隆,为左邻右舍及饥寒穷苦者治病疗疾,从不收取分文,众口呼之为:“江神仙”(江石溪谐音,江都话谐音)、“救命人”。
江石溪是旌德
济阳江氏的后代,出生于清安徽省
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江石溪父亲到扬州后定居到江都县仙女庙河南(今
江都镇利民桥南桥堍),现为江都文化保护协会。
1856年(咸丰六年),婺源连年遭受旱涝虫灾,加之
清军洗劫
太平军,眨眼间,百姓流离失所,城乡饿殍遍野,江湾村也是十室九空。江石溪的父亲江振鑫带着家小从芜湖水路顺
江南下至南京、扬州,逃到江都。他是一位从事木工手艺的普通劳动者,精于木雕、箍桶等手艺,到江都后,在仙女镇开了一“振鑫”木匠铺,战乱平息后,一直未返祖籍。后因人地两生,家道贫穷,较早谢世。父亲早逝,使他过早地承担了家中的重任,在“才拙谋生苦,家贫偿债难”的艰苦环境中,仍能坚持苦读
自学,他在青年时期在妹夫朱右村帮助下,回祖籍徽州应试秀才。
江树峰在《忆父吟》诗中说“徽州曾应秀才试,多蒙姑丈朱右村。”由于他德高望重,且知识渊博,知书达理,十里八乡的人们家里遇到大事,便常请他拿个主意;邻里村舍间起了大的纠纷,也少不得请他出面调解,翘望作持平之论。
1915年,江石溪举家由仙女庙迁
扬州东关街田家巷。从这里开始了新生活,江石溪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1924年迁住便益门大街57 号,1929 年后搬迁至
东圈门街16号。这座老房子为清同治年间江西
吉安知府何廉舫旧宅的一小部分。该旧宅前后五进,前进门堂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中、后进各有正屋三间,隔以天井,两侧有火巷相通。大门为雕花青砖门楼,白矾石门槛。江石溪始构此屋时,厅屋用书柜隔间,中悬江都余小池隶书联:“秋水掬来双手月,青山行过半身华。” 今该宅虽有部分搭建,但原貌尚保存完好。现辟为江上青烈士故居。
1914年底,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不惜卖国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将大量的国家利益拱手让给日本人,激起了全国的义愤。 在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款”时,他曾撰小曲多支,教唱乡里,以示反抗。
1915年后,他受聘为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迁居扬州。他擅长诗文、书画、音乐,尤精箫笛、昆曲、山水画,曾参加扬州“冶春后社”,
诗风受冶春后社祭酒臧宜孙影响,近于
白居易、
陆游,著有《梦笔生花馆诗集》,惜已散佚,现仅存《除夕》、《五十述怀》等零星诗篇;山水画宗十三峰,用笔浑厚
古逸,得者珍之。
1927年
军阀混战,江石溪因避战乱,举家来通,住
江世俊所在的南通的宿舍。江石溪一生未仕,饱经磨难,唯有两件事最为欣慰:一是没有追逐“浮名”,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曾协理
张謇兴办实业和学校,留下了自己济民救世的“诗囊”(《梦笔生花馆诗集》);二是家庭团圆,实现了“要好儿孙各象贤”的宿愿。
民国志士
韩国钧挽联云:“向秀赋方成,惊闻笛声到邗上;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江石溪一生共有7个
子女。
长子世俊,擅诗词
文赋;次子、三子皆因家贫早夭;四女江世英;五子世雄在文革中去世;六子
世侯,七子世伯(树峰)。
六子江世侯(
江上青)1911-1939,媳王者兰1911-1985;
七子江世伯(
江树峰)1914-1993;媳胡齐德1916-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