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基
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绍基(1919年4月12日—1995年5月16日),江苏无锡人,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19年4月12日,江绍基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7年,从无锡中学毕业。
1938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45年2月,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上海宏仁医院工作,担任内科医师。
1954年2月—1957年2月,担任上海宏仁医院副院长。
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7年2月,调入仁济医院,先后担任副院长、内科副主任(1957年2月至1978年2月)。
1978年1月,历任仁济医院医学系二部副主任、名誉主任(至1995年5月)。
1979年1月,担任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创立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和学科带头人,随后又成立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
1994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隶属于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
1995年5月16日去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江绍基长期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及消化系疾病的研究,提出并证实血吸虫病侏儒症经治疗可生长发育,率先在乙结肠镜下观察血吸虫病的结肠病理变化,主编中国最早的血吸虫病专著《血吸虫与血吸虫病》;研究慢性胃炎发病特点、机制及分型,率先研究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HP的关系;首先建立狼犬胃癌模型,研究维生素与胃癌的关系,发现叶酸有抗ENNG的致癌作用,应用叶酸、硒及维甲酸进行胃癌前病变诱导分化,为防治胃癌开辟了新途径。
江绍基创办的仁济医院消化学科亚专业齐全,尤其在消化道肿瘤、慢性肝病、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等诊断和防治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江绍基主编中国首部《临床肝胆病学》和《临床胃肠病学》,副主编《血吸虫和血吸虫病》《内科理论与实践》,参与编写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内科学》,创办和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并担任《斯堪的那维亚胃肠病杂志》中文版主编和4种国际医学杂志的编委,共发表论文200余篇。
出版著作
人才培养
1984年,江绍基和萧树东共同创建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9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内科消化重点学科;1991年被确立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经卫生部评审成立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52年2月,当时33岁的江绍基被批准加入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抵达吉林长春参加了严格的军医技能培训。为了面对更多复杂的战况和残酷的战争,保护医疗队员自己在战场救护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当时的军医培训内容非常多且严格,涵盖了战地救护、包扎止血、消毒灭菌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实际情况,加强了烧伤冻伤的处理以及各种火器伤、贯穿伤的处理等,甚至为了防止敌人突然破坏,医护人员还接受了包括细菌战、化学战、核战争的防护和急救内容的紧急培训。除了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医护人员还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能训练,一心报国的江绍基与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训练。
1952年6月,江绍基进入朝鲜正式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当时,每一场战斗都有伤员从前线阵地上被送到医疗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重伤员。江绍基日夜不停地救治伤员,换药、包扎、清创、缝合,甚至还帮助护士给重伤员喂饭、擦身……虽是一名内科医生,但外科的基本救治技能他也能娴熟掌握应用。
江绍基在朝鲜战场第一线工作一直到1952年8月,在朝鲜战场,江绍基发挥自己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清洁水源、消毒防疫等工作,在当时非常恶劣的战地条件下,千方百计保障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命健康。他在朝鲜工作了三个月,积极救治受伤军民,与志愿军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儿子:江尧湖。
人物评价
江绍基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血吸虫防治工作;二是创建仁济医院内科消化学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进行慢性胃炎、胃癌方面的临床研究工作。(新民晚报评)
江绍基为发展中国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国内外同道们的普遍尊敬和钦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评)
后世纪念
2019年5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召开“江绍基院士消化病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仪式暨纪念江绍基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参考资料
江绍基.中国工程院.
江绍基办杂志 .新民晚报.2014\u5e7410\u670813\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8: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