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是一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以培养中高级
技术技能人才为特色的
技工院校。
办学历史
1960年,常州市技工学校正式创立,这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常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3月13日,常州市政府批准筹建常州市技工学校,初期在文化宫、三桥头常州造漆厂前身以及马公桥原常州联合炼焦厂厂房进行教学。
1962年,根据国家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暂时停办。直到1964年2月18日,江苏省劳动局批准重建常州市技工学校,并设定学校规模为600名在校学生。学校选址在常州北郊龙虎塘常州农药厂的前身作为校址。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导致学校停课。
1969年10月,常州市技工学校被宣布撤销,再次停办。直到1978年9月18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建立常州市技工学校,并设定学校规模为800名在校学生。
1979年1月20日,常州市技工学校在红卫公社解放大队轻工知青点(白家桥)作为临时校址开始上课。之后,市委正式确定红卫公社建新大队(竹林大队)十三队东风知青点(即现在的竹林北路校址)作为常州市技工学校的永久校址,并开始建设教学大楼。1980年4月,第一幢教学大楼开始动工,同年12月,复校后首届毕业生毕业。
1986年9月,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突破一千大关,达到1014人。
1988年9月,在校内成立了“常州市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并试办高级技工班(高级钳工专业,脱产一年),开始尝试院校培养高级技工。此外,常州市工人技术考核领导小组也在同年的3月同意在该校“常州市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建立“常州市工人技术考核领导小组工人技术等级第一考核站”。
1991年2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技工学校。
1994年1月,学校被劳动部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并经劳动部同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试办江苏省第一所高级技工学校,名为常州高级技工学校,核定学校办学规模为1600人,其中高级技工600人,中级技工1000人,教职工编制为362人。
1995年9月,学校开办五年一贯制高技班,设置电气工程和高级钳工两个专业。
1996年8月,学校建立常高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2000年6月,学校增挂常州技师学院校牌,开始探索全日制技师教育,开设三个技师专业: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
2002年12月,常州市纺织技工学校整体并入该校。
2003年4月,学校干部人事档案顺利通过目标管理三级达标验收;6月,成立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技术系、纺织服装系、旅游烹饪系和基础课部,实行院系两级管理;;7月,首届技师班10名学生毕业;9月,全面推行“一体化”模块式
教学模式,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和
学分制学籍管理。
2004年9月,与
河海大学联合举办“特色本科班”。
2005年9月,发布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A/0版),实施全面质量管理;12月,通过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复评及贯标验收。
2006年3月,省劳动和省会保障厅批准我院为全省高级技师统一培训鉴定试点单位,可开展车工、
机修钳工、
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铣工等职业高级技师全省统一培训鉴定;6月,通过省政府组织的现场评估,学校申报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9月,在册学生突破1万人;同月又发布并实施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B/0版)。
2007年3月,学校被省政府批准升格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同时更名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6月,增设全日制技师专业: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全日制技师专业达到4个。
2008年1月,学校加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技师分院校牌,开始实施五年制大专高职教育。
2009年,常州市政府决定将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与四所技工学校(常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常州市电子技工学校、江苏省常州医药技工学校、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保留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品牌,并在新址建设新校区。同年6月,四个校区正式揭牌。
2010年下半年,常柴校区停止招生,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按一定方式分流到本部和其他三个校区。同年8月,学院举行了庆祝建校五十周年暨新校区奠典礼。11月,学院被选为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单位,成为首批28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之一。12月,新校区建设正式开工。
2011年6月,轻工校区停止招生;同年9月,学院与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简称IB)三方合作,开设了南通科技委培中德国际班。
2012年4月,学院挂牌成立“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同年7月,顺利完成轻工校区拆并工作;12月,圆满完成五校区人员的整合。
2013年1月,五校区全部搬迁至新校区。同年的春季开学典礼上,全体师生在新校区举行了开学仪式。整合后的学院共设七个系部,包括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商贸旅游系、生物医药系和汽车工程系。
2014年6月,学院与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合作,开设中德国际班,实现国内技师证书与德国工商业协会(IHK)或德国手工业协会(HWK)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培养。
2015年6月,汽车工程系变更为交通工程系。
2016年7月,成立基础部、公共实训中心和互联网信息中心;10月,成立中德学院;11月,被人社部确定为职业训练院试点建设单位。
2019年3月,整合现有部分教学机构,设立智能装备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服务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医药康养学院和师资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
2020年11月,成立产教融合中心(高技能人才服务管理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职教研究所)。
2022年9月15日,全国首个
智能制造技术全日制高级技师班在常州技师学院开班,为中国职业教育培养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改革探路。
2023年1月11日,依托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常州工匠学院正式成立。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学院设置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智能制造学院、智能装备学院、信息服务学院、医药康养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和基础部、互联网信息化中心、公共实训中心等教学部门。以机械加工、数控技术、信息技术、电子电气、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生化制药等为主干专业,现有11个专业群48个专业。
基础课部
学校基础课部负责全院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及
对口单招预科班的教学。
基础课部下设语文教研室、数理教研室、外语教研室、政治教研室、制图教研室和体育教研室
专业设置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级示范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9个,市级示范专业17个。其中,省级示范专业包括模具制造、机械设备与维修、数控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省级重点专业包括焊接加工、模具制造、机械设备与维修、机床切削加工、数控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数控编程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功能完备、装备先进的数控实训中心、自控实训中心等专业实训中心13个,模具加工、自动化实训室等实训室190余个,创建“货运代理”“健康与社会照护”等7个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基地和“工业机械”“云计算”“制造团队挑战赛”“工业设计技术”等4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为开展高水平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1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大工匠3人,江苏工匠6人,省级名师2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1人,高级职称教师232人,全国技术能手12人、江苏省技术能手3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229人,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342名,“一体化”教师占比70%以上;从企业、协会、学会工作室选聘一批科技型企业家、技术能手、技能大师、文化名人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
学术研究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在五年时间内,教师主编并正式出版教材19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19篇(核心期刊15篇),获国家专利21项,成功开发省级精品课程23部。2021-2022学年,学校主持厅级一般课题,结题3 项;主持校级立项课题,结题3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出版文学作品1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1部;主编一般教材2部;主编校级一般校本教材16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5项。
对外交流
2014年,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中德合作班。截至2023年,累计已有金属切削师、电气自动化、工业机械师、汽车机电师、机电一体化技术5个专业。
2019年7月5日,学校曾派9名学生奔赴德国爱尔福特教育中心接受为期1年的培训,并在德国、波兰进行为期1周的合作办学洽谈事宜。
学院先后接待过德国、日本、
新加坡、
加拿大等国的官员、专家、学者。访问考察过
澳大利亚、
新西兰、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与国内各相关院校的交流亦来往频繁。
学校荣誉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LOGO由学校名称“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中“技师”的拼音首字母“JS”变形而成,张力强劲,动感流畅。“JS”两字母构成了小篆“人”字,契合学院以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特色的办学宗旨,同时又突出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
校训
校训:厚德笃行,尚能致业
厚德笃行:“厚德”意思是重视修身养德,推崇道德修炼。我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治学。为师、为生,为教、为学,都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水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素养。“笃行”的本意是专一实行,踏实去做。我们取“笃行”二字是引导师生员工在道德的指引下,躬身实践,身体力行,进而升华道德水准。
尚能致业:“尚能”即崇尚才能,引申为崇尚和推崇各种能力(包含技能)的培养。学院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尤其要求我们要突出并强化技能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致业”即专心致志创业、立业、勤业、兴业。含有技能立身、技能立业,并将事业发展到极致之意。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