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洛(1930年5月21日-2023年7月11日),男,汉族,出生于安徽
泾县。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系统管理学科奠基人、工业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教育家,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0年5月21日,汪应洛出生于安徽省泾县。
1948年9月—1952年7月,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2年9月—1955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5年7月—1958年10月,担任交通大学助教。
1958年10月—1978年9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副主任。
1978年9月—1984年3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主任。
1978年9月—1984年3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1月—1996年12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1984年3月—1988年3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2023年7月11日22时39分,在西安病逝,享年93岁;7月15日,汪应洛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
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80年,汪应洛参加了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组织的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了中国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了模型体系,在中国国内率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发展战略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理论”,建立了系统状态的和谐性诊断模型、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优化模型等,对系统的特性、机理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并应用于区域、企业发展战略的实际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战略研究方法论和战略决策行为学的研究,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2000年的中国”和“中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综合研究”承担了“城区供配电设计管理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信息处理”和“陕西省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1982年,汪应洛开始受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的委托,作为专家组成员,承担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大型工程决策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有关成果在国家科委组织的长江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论证中得到实际应用,在中国率先提出了生产率工程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国内率先提出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提高工业生产率的手段和方法,奠定了生产率工程的理论基础,在一些工业企业的应用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汪应洛提出系统的“核”与“核度”的理论,通过参数核度进一步刻画了系统“核”,弄清了核度及网络顶点数固定条件下系统网络可能具有最优先的网络结构及相应的构造方法,研究在核度意义下的优化理论,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可用于可靠通讯网络的优化设计、信息交流网络系统以及人际交流网络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汪应洛开展了非线性经济学方面的多项研究,把负幂数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与布朗运动、重整化群方法等非线性工具引入经济学研究中,在中国的收入分配、人口配置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比较切合实际的结果,在中国开展先进制造模式及其管理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先进制造技术的若干基础研究”、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深入研究了先进制造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演变机理;指出先进制造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制造资源快速有效集成;首次对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63种先进制造模式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比较和分类研究。在充分研究中国国外先进制造模式的基础上,先后与一批企业、研究所合作,结合中国制造业现状和国情提出了“精简、灵捷、柔性生产系统”的科学管理,研究了聚合制造、灵捷网络化制造、生态制造和合作制造等几种新型制造模式。对先进制造模式中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深人系统的研究,如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知识供应链及知识管理、战略联盟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改造等。此外,汪应洛的课题组还对全国企业实施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广东机械研究所的跨国战略联盟,实施24小时连续不间断研究开发;深圳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模具制造战略联盟等。汪应洛对“863”高技术产业化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大量案例的研究,对“863”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产权关系、利益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早期吸收产业界参与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汪应洛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汪应洛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人才培养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汪应洛是中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已培养硕士、博士120余名及一批博士后学生。
培养出中国大陆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席酉民。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汪应洛编写教材21部。
2008年9月21日上午,汪应洛应邀到
郑州大学新校区,在第一报告厅为在校师生做了题为《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专题讲座。
1982年,汪应洛在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创建了管理工程系和管理学院,在担任教育部管理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期间,推动中国管理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率先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管理工程学科博士点、管理工程学科评审组,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和管理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淡泊名利勇西迁奠基系统管理,奋发图强跟党走创始工业工程。(汪应洛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挽联评)
汪应洛先生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性原则,身体力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工业工程的研究,教育的发展及融合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汪应洛先生在管理学科领域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创建中国管理工程学科和管理学门类,重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培养了中国大陆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在中国国内最早开办培养既有工程知识又有管理理论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工业工程双学位教育,最早开办中国国内MBA、EMBA教育。在汪应洛先生的引领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自1984年恢复建立至今,始终保持在中国国内一流管理学院的方阵,并成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育的摇篮。作为西迁人,汪应洛先生始终听党指挥跟党走,淡泊名利、勤恳工作,待人诚恳、作风朴实,音容虽逝、风范长存。(西安交通大学评)
汪应洛院士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之楷模,将永远激励全体交大人传承弘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为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卢建军评)
汪应洛出生于江东名邑,成长于乱世烽火,求学于渝沪冰城,立志于共产理想,扎根于西北沃土,报国于碧血丹心,仰之一生,他一路坎坷却愈久弥坚,博学笃行更虚怀若谷,致力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等研究和教育,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相互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管理工程教育与研究的开拓者,是成就卓越的管理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他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长
李晓红评)
汪应洛富有献身和开拓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治学,学风正派,淡泊名利,善于团结同志,注重培养人才,从教70年来,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实践之先河;呕心沥血,培育英才,桃李芬芳,誉满天下。他对管理科学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中国管理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40年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学科建设和交大管理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评)
家父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事业,印象中他总是非常忙碌,甚至连吃饭时都在谈工作,在外出差时,偶尔在飞机上才能稍微休息一会儿。即便在生病期间,他仍乐观自信,牵挂着工作。父亲的努力、拼搏与奋斗树立起励人心志、催人奋进的光辉榜样,给予我们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汪应洛院士长子汪时奇评)
每次回母校见到汪老师,他和我讨论的都是国家、社会、学科发展的事情,可谓一生情系家国;在教育学生方面,汪老师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尽心尽力,以期托举学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汪应洛的学生、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席酉民评)
汪先生温文尔雅,有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庄德评)
汪应洛为培养英才和科技创新呕心沥血,特别是他为人谦虚正直,对人热情公正,做事求真务实,正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推动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系统管理学派,促进了中国管理工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时任陕西省政府副省长
魏增军评)
汪应洛是被公认的为中国工程哲学理论体系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文瑞评)
汪应洛几十年来推动了中国工程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工程哲学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令人钦佩。(中国工程院院士
殷瑞钰评)
汪应洛高举系统工程的旗帜,把它运用到系统管理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理论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继善评)
人物影响
2020年5月,汪应洛院士捐赠20万元设立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贫困学生帮扶基金”,以鼓励管理学科有创新精神、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