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唐代韩愈诗作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是唐代诗人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写了宁节度使张建封组织、参与马球游戏的情形,既写到球队的队形变化、球员击球的种种动作、豪华的马饰、球飞行的速度,也写到现场欢呼观众,接着诗人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用和缓而讽刺的口吻,对度使提出劝谏。此诗立意甚高,非同凡响。
作品原文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1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2。
短垣三面缭逶迤3,击鼓腾腾树赤旗。
新雨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4?
分曹决胜约前定5,百马攒蹄近相映6。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7。
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8。
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9。
发难得巧意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10。
此诚习战非为剧11,岂若安坐行良图12?
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1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汴泗交流:指徐州。因古汴河与泗水在徐州汇合入淮。张仆射(yè):指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仆射:当时大臣的荣誉称号。韩愈当时在张建封的徐州府署做幕僚。
2.筑场千步:筑起方圆千步的球场。步: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3.短垣:短墙。逶(wēi)迤(yǐ):延续不绝。
4.结束:指张建封早早装束来到球场。
5.“分曹”句:意谓分成两组按照比赛的规则决出胜负。分曹:分成两队。
6.攒蹄:马急驰时,四蹄并集。攒:聚集,集拢。
7.“红牛”句:意谓用染红的牛毛为璎珞,以黄金为马勒头,形容饰物贵重华丽。
8.“侧身”二句:意谓比赛中选手在发球时翻身附着马腹,只听霹雳似的一声响,球随手飞出去。神珠:指圆球。
9.“超遥”二句:意谓选手们在抢球时一会儿跑远分散,看去不很紧张;一会儿迅疾聚集,动作轻捷,变化多姿多彩。超遥:远。挥霍:快疾。
10.发难:指发球很刁钻,难度很大。得巧:得球很机巧。意气粗:形容意壮气豪的样子。
11.此:指击球。习战:即练兵。剧:游戏。
12.“岂若”句:意谓那样怎能比得上在帷幄中议行良策呢?
13.莫走:指莫让马为了球戏奔走过于疲劳。贼:指彰义节度使吴少诚。吴据淮西之地,发动叛乱与中央政权对抗,掠州杀将。
白话译文
汴水和泗水交相流过彭城郡的一角,在那里筑起了千步方圆的平整球场。
场的三面有短墙逶迤地围绕着,腾腾的鼓声被敲打起来,红色的旗帜也都树了起来。
刚刚下过一场雨,早晨的天气还很凉,太阳也没有升起,仆射张公你装束整齐地来到场上干什么呢?
原来是按照预先定下的比赛规则要分队比赛以决胜负,百马奔腾而马蹄杂沓,在球场上闪现。.
球在急驰,棍棒在挥舞,打球的队伍分分合合,只看见用染红的牛毛做流苏、用黄金做笼头而装束着的名马在飞奔。
只看见击球手侧转身子,转手臂而附身于马腹之下,只听见应手响起霹雳般的打击之声而神珠般的球飞驰而去。
球超遥远去,两队人马也散开,中间出现了一个供人喘息的闲暇,一会儿球来迅急,而两队又纷纭争球,队形变化多端。
发球之高妙与得球之巧捷真是意气风发,四周的欢声雷动,到处是一片壮士的呼喊。
这种打球确实是为了习武备战而不仅仅是游戏的话,那还不如安坐在军营之中而谋划良策。
如今象仆射张公你这样的忠臣实在是难得,所以你不要轻易地跑马伤神,而要养精蓄锐去杀那朝廷的叛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当时韩愈为张建封节度推官。据史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彰武节度使吴少诚掠寿州等地;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宣武军叛,杀节度使留后陆长源;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三月,吴少诚据淮西叛。韩愈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他认为徐州距吴少诚地最近,作为节度使的张建封不该沉湎于游猎与玩乐,应该练兵讨伐叛军,据此他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先极尽笔墨地描绘张建封打马毬的情景,结尾提出忠告,揭示作诗的本意。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开篇两句说,在徐州城外汴水和泗水的汇合处,筑有一个马毬场,场地的面积有千步之阔,地面平整,犹如刀削的一般。第三句进一步说场地有一面濒临汴、泗合流处的河水,其余三面则有矮墙环绕包围着,清晰地将马毬场的形势勾勒出来。第四句笔锋一转,第五、六句转过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张仆射在日出之前即冒着秋天早晨的凉气来到马毬场的缘故。只见他装束整齐,收拾停当,不知将要干什么。诗人明明知道张仆射是要打马毬,但他却明知故问,笔法作一顿挫,逗出下文,且能引起人的注意。
以上六句,是诗的第一部分,正面描写打马毬前的情景。从第七到第十六句,是诗的第二部分,描写打马毬。这场马毬比赛是预约好的,分成相等数量的两队人马旨在决一胜负。众多的骏马在急速地奔驰,马蹄好像攒拢在一起,紧紧相靠,彼此映衬。只见装饰着用长牛毛制成的红色马缨,用黄金制成的马笼头的群马在奔腾,而随着棍棒的挥动,马毬飞舞,一派酣战的精彩场面。击毬的军士更是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在奔跑的马背上,他们侧斜身体,转过臂膀,紧紧地贴在马肚子上,而击毬声响如雷鸣,马毬飞来飞去,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至此,马毬比赛的情景已经写得比较完整了,诗忽然又作一个跌宕,“超遥散漫两闲暇”,在比赛中,有些人远远地散开,好像双方并没有进行任何争斗,优闲自若。然而,这不过是更为紧张激烈的下一个回合的预兆而已。“挥霍纷纭争变化”,突然间,击毬人马又敏捷地展开攻击,错综复杂的情势难以名状。在参加这场击毬的人马中,张仆射技艺超群,他在极艰难的情况下,发挥出极高超巧妙的技艺,表现出他意气风发,精力过人的精神面貌。观赛的士兵们为他欢欣鼓舞,爆发出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作者有意识地突出张仆射,不仅是为了扣住题目,更是为了转换诗意,从赞颂其出众的击毬本领,归结到武功高强,但不应用在玩耍作乐上,而要用在杀敌立功的旨意上来。
最后四句是诗的第三层,讽劝张仆射。韩愈对主帅喜欢击毬,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它是无益有害的把戏。但他在诗中却欲抑先扬,说张仆射击毬确实是为了训练打仗,而非玩乐。然而,尽管如此,还是不如安坐不动,不打马毬,以别作好的打算为是。其言外之意是说:你打马毬不是练武习战,而是在做游戏。采取先让一步,继而加以否定的写法,表面上显得很委婉,实际上,其态度的坚定有过于一般。末二句进一步点明:国家多难,很难得到忠心为国的大臣,张仆射的骏马不应奔跑在击毬场上,而应该奔驰在战场上杀敌。诗写到这里,诗人才将本意和盘托出,对张仆射提出严肃诚恳的忠告,表现了韩愈关心国事的精神。
对于张建封好击球,韩愈除了作这首诗以外,还写过《上张仆射谏击毬书》一文来讽劝。文章中极力陈说击毬的害处,说理明白透彻,与此诗参读,可以加深读者对诗意的理解。
这首诗是韩愈早年的一首七古,但是,它已经明显地表现出韩诗追求新奇的风格特色。一场击毬比赛,在他的笔下,被写得奇巧诡谲,变化多端,使人有一种遒劲拗峭、神意悚动的强烈感受。诗共二十句,凡七韵,每两句或四句一换,平仄交协。有时韵换意转;有时则韵换意不换,如第一韵的末句与第二韵的首句,第五韵的末句与第六韵的开头两句即是。这种情况,造成了诗意发展的三个段落,并不完全以韵脚的转换而变化的特点,读来给人以错综感、峭拔感。这就是说,此诗在部分韵脚内含有两层意思,使上下韵里的诗意紧密关锁在一起,但它与一般的七古韵换意不换,以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韵脚里的诗句联结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是不一样的。这种用韵方法比较罕见。这是韩愈的创造,也是此诗具有奇崛特色的一个原因。
名家点评
南宋学者黄震《黄氏日钞》:《汴泗交流》诗,叙教战。
清代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起是兴(首句下)。奇处全在翻身著马腹(“侧身转臂”句下)。 何焯曰:此诗用韵,极变而整。风旨与老杜《冬狩行》略相似。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神采飞动。结有忠告,便比《雉带箭》高一格。 顾嗣立曰:曹子建《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杜子美诗“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掉下万仞岗,俯身试搴旗”。“侧身”、“转臂”,语间本此。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翁方纲《古诗选批》:廿句中凡七换韵,每韵二句者与四句者相为承接转,而意与韵或断或连,以为劲节。
清代文学家方东树《昭昧詹言》:“分曹决胜”一段,此等处无笔力则冗滞,最宜知。“此诚”二句,笔力。
近代学者程学恂《韩诗臆说》:前赋击毽,极工尽致。后乃以正规之。此诗之讽与书之谏有不同处。
近代吴学濂《增评韩苏诗钞》:“何为”二字呼起后段,犹文中用“何哉”字。“赤旗”以上用一韵,以下二句又用一韵,是常法,这老故意用变法眩读者。下“此诚”二句亦此法。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1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