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拼音:chén,shě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沈和它的繁体“瀋”本是两个不同的字。沈始见于商代
甲骨文,其字形状似一头牛浸没在水中,这是一种古代的祭礼,后世多用其“沉没”的意思,读chén。“沈”后讹变作“
沉”,而且两个字有了分工:“沈”读shěn,用于姓氏,又是西周诸侯国名;“沉”读chén,表示沉没等义。“瀋”最早的字形是篆书,本义是汁液,现代汉语多用于地名,读shěn。
文字溯源
“沈”和“瀋”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字。“沈”字所模拟的,是商周的一种祭祀山川自然神的仪式——沈祭,就是将牛或猪羊等沉于水用以祭祀。甲骨文中,图(A1)字两边的两道弯曲线,表示河道,字中间是“牛”(牛或倒作),“牛”旁边的几点,是抛牛沉江时溅起的水珠,像把一头牛丢进河中之状。也有一些文字将祭祀用的“牛”换成“羊”(甲组新附)。
姚孝遂认为新附②中部为圈养的一头羊。西周时的 “沈 ”字字形小有变化,写作图4,“水(氵)”旁放到字的右方,而另一边的字形并不像祭祀牲畜的象形字,倒像是一个项上带有束缚的人形。但不管是牛羊还是人,都是以牺牲沉水而祭之象。发展到秦代小篆时(图C),“水(氵)”旁移到字左,字的形体从此便固定下来。篆文整齐文字化,这字的人被枷锁套颈部分,便演变为“
冘”(yín),成为从水,冘声的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写作沈,是“冘”的加旁分化字。
后来“沈”的意义开始泛化,不单只表示祭祀之名,可指一切物体的沉浮,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在汉代,“沈”分化出异体字“沉”,“沉”是由“沈”讹变而来的俗体字,后来这个字专职表示“沉浮”之义,这样“沈”“沉”就实现了分工。还有个“
湛”字,从水,甚声,也表示沉没。如今规范化,对沈、湛、沉的表义进行了分工:“沈”用作姓氏,读shěn;用“沉”表示“冘”的沉重义和“湛”的沉没义,读chén;“湛”用作清澈义,读zhàn。
“瀋”字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字例是
篆书(乙组图1),是形声字,形旁为“水”,声旁为“审”,读作shěn。这个字的本义是汁液,现代多见于“沈阳”这个地名。“沈”偶尔也与“瀋”通用表示汁液。汉字简化时,“沈”被用作“瀋”的简化字。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直深切(chén)又尸甚切(shěn)
(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
〖注释〗臣铉等曰:今俗别作沉,冗不成字,非是。
【卷十一】【水部】昌枕切(shěn)
(瀋)汁也。从水审声。《春秋传》曰:“犹拾瀋。”
〖注释〗《春秋传》:指《左传·哀公三年》。今本原文:“无备(指灭火之备)而官办(百官尽力办事)者,犹拾瀋也。”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一】【水部】
“(沈)陵上滈水也”注:谓陵上雨积停潦也。古多假借为湛𣳚(没)之湛,如《小雅》载沈载浮是。又或借为瀋字,《檀弓》为榆沈是也。
“从水。冘声”注:直深切。又尸甚切。八部。
“一曰浊黕也”注:黑部曰:黕,滓垢也。黕沈同音通用。
【卷十一】【水部】
“(瀋)汁也”注:《左传·哀三年》曰: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杜云:瀋,汁也。陆徳明云:北土呼汁为瀋。按《礼记》檀弓为榆沈,假沈为瀋。
“从水,审声”注:昌枕切。七部。
“《春秋传》曰:犹拾瀋也”注:按,瀋篆当厕于汁篆下乃得其次,写者乱之耳。玉篇厕于液灝之下。
广韵
直深切,平侵定 ‖冘声侵3部
沈,没也。《说文》曰:“陵上滈水也。”又汉复姓。鲁有沈犹氏,常朝饮其羊。何氏《姓苑》云:“今泰山人。”直深切。又尸甚切。九。
式荏切,上寑书 ‖冘声侵3部
沈,国名。古作邥。亦姓,出吴兴。本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於沈,即汝南平舆沈亭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式荏切。又丈林切。十四。
【校释】切语下字原作“任”,《广韵》各本同。然“任”字在沁韵、侵韵,不读上声。《集韵》作“式荏切”,段玉裁据改,今依。《切一》、《王一》、《王三》作“式稔反”,《韵镜》列上声寝韵,均不误。
昌枕切,上寑昌 ‖宷声侵1部
瀋,汁也。昌枕切。一。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沈
《唐韵》直深切。《集韵》《韵会》《正韵》持林切,竝音霃。《说文》:陵上滈水也。一曰浊黕也。《风俗通·山泽篇》:沈者,莽也。言其平望,莽莽无涯际也。沈泽之无水斥卤之类也。《前汉·刑法志》:山川沈斥。注:斥卽斥卤,沈卽川泽。《庄子·达生篇》:沈有履。注:沈水,污泥也。
又齐人谓湖曰沈。《郭缘生述征记》:有鸟当沈。
又没也。《诗·小雅》:载沈载浮。《战国策》:智伯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之不沈者三板。又: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沈于所闻。
又以毒沈水也。《周礼·秋官》:雍氏禁山之为苑,泽之沈者。注:谓毒鱼及水虫之属。
又五齐之一。《周礼·天官·酒正》:五齐,三曰沈齐。注: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清酒。
又九天之一。《扬子·太玄经》:九天,八为沈天。
又水名。《后汉·光武纪》: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注:沈水出广汉县。
又实沈,星次也。属晋分。《左传·昭元年》:参为晋星,实沈,参神也。
又绿沈,画工设色之名。《邺中记》:石虎造象牙桃枝扇,或绿沈色。《王羲之笔记》:有人以绿沈漆管见遗。《野客丛书》:物色之深者皆为绿沈。
又《广韵》《集韵》《韵会》竝直禁切,音鸩。亦没也。一曰投物水中也。或作湛。《周礼·春官》:以貍沈祭山林川泽。注:沈如字,刘注直䕃(荫)反。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式荏切,音审。古国名。《左传·昭元年》:沈姒蓐黄,实守其祀。注:四国台骀之后。
又姓。《广韵》:出吴兴。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子孙以国为氏。
又沈丘,县名。《广舆记》:属开封府,古沈子国,隋沈州,唐沈丘。
又《集韵》《正韵》竝昌枕切,音瞫。与瀋同。汁也。《礼·檀弓》:为楡沈故设拨。注:以水浇榆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于引輴车滑也。
又《集韵》《韵会》徒南切。《正韵》:徒含切,竝音覃。沈沈,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注:应劭曰:沈,长含反。通作潭。亦作㽎。
【巳集上】【水字部】瀋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昌枕切,音沈。《说文》汁也。元结诗:煮鳜为作瀋。
又《集韵》:䲭禁切,审去声。置水于器也。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氵”窄“冘”宽,顶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齐平。❷“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❸“冘”,左点收于左上格横中线,一略向右上斜行;长撇起笔于竖中线上端右侧,过田字格中心伸向“氵”下侧;乚(竖弯钩)起笔于横中线,弯钩底与撇收笔持平。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为姓氏“沈”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