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汉语常用字,读作chén。沉本作
沈,沈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表示投牛于水,本义是没入水中,后引申为深、重、深沉、沦落、潜伏等义。后来“沈”产生了一个讹变的形体“沉”,而且二字有了分工。
本作“沈”,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中,图(A1)字两边的两道弯曲线,表示河道,字中间是“牛”,“牛”旁边的几点,是抛牛沉江时溅起的水珠,像把一头牛丢进河中之状,本是古代祭祀水神的仪式。图(A2)只是将祭祀河伯的“牛”换成“羊”。图(A3)阶段,祭江的牛羊换成了人。周代早期(图B)的“沈”字,“水(氵)”旁放到字的右方,字左部分是图(B1),就是人戴枷锁的形象,与图(A3)的右旁是形体一致。发展到秦代小篆时(图C),“水(氵)”旁移到字左,字的形体从此便固定下来。篆文整齐文字化,这字的人被枷锁套颈部分,便演变为“冘”(yín,读淫),成为从水,冘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沈(D1)。是“冘”的加旁分化字。还有个“湛”字,从水,甚声,表示沉没。后来都用“沈”表示,“沉”是由“沈”讹变而来的俗体字。如今规范化对沈、湛、沉的表义进行了分工:用“沉”表示“冘”的沉重义和“湛”的沉没义;用“湛”表示清澈义。
又《
广韵》《
集韵》《
韵会》:并直禁切,音鸩。亦没也。一曰投物水中也。或作“湛”。《周礼・春官》:以貍沈祭山林川泽。注:沈如字,刘注直阴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