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丞原名德坚,别名之淳,号听蛙翁,1904年10月出生于浙江嘉兴。早年就职于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所图画部主任。1949年後曾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1957年后一度于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顾问。1976年曾在江苏省东台县(现东台市)工艺品总厂工作。擅长人物、山水,笔墨静雅,气格清和。精通画理,长于鉴赏和围棋。书法学钟繇,体势在隶楷之间,奇崛而有灵气。曾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出版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沈子丞书画集》等。
个人经历
沈子丞父亲在嘉兴北门大街上开了一家书画店,小子丞一有空就到店里临摹画画。读小学时,家藏丰富的图画老师对这位颇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也很是喜欢,不仅细心指导他作画,还常常将他带到家里观赏自己的藏画。沈子丞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17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图画部,并因此机缘得识庞莱臣、郑午昌等许多艺坛老前辈。郑午昌对沈子丞很是钟爱有加,悉心指导他学习山水画。除此而外,沈子丞还精心研习各类名画法贴,并从著名学者张献之学习诗词。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使沈子丞在二十岁前就已在人物(包括工笔、写意)、山水、书法、诗词、古代画论等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绘画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因工作需要沈子丞离开了工作31年的中华书局,调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并任副馆长。新的岗位虽然工作繁忙,但沈子丞从未放下手中的那杆画笔。他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建设体裁的优秀作品。其中《分得了农具》入选全国展览,《西郊即景》入选华东地区美术展览会。
1958年沈子丞从中共一大纪念馆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反右斗争开始后,沈子丞离沪来苏,在工艺系统从事绘画工作。虽然在反右斗争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但这并未影响沈子丞的艺术创作热情,来苏半年即创作了《拙政园全景图》《百美图》等大幅作品,深得同行和观者好评。
人物作品
他创作的《踏青图》《桃源送别图》《醉僧图》参加上海“密蜂画社”举办的展览时当即被人订购收藏。作品《花仕女图》《围棋图》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并得到著名革命家、画家何香凝的赏识,亲自撰文予以推介。他创作的另一幅作品《无量佛寿》也被选送参加了中日绘画展览。画家
刘海粟对这位画坛后起之秀也很是关注,1933年在德国举办画展时特地带去沈子丞创作的《雾》《梅花》两件作品,其中《雾》还被柏林博物馆购藏。
沈子丞擅诗词,工书法,精画艺。所作人物、山水、花卉、蔬果,能工能写,苍劲浑厚,无不精妙。其中人物画也是沈子丞较为给力的一个创作领域。他的人物画创作不打底稿,随手画出,勾勒线条,人物造型不因袭前人,突破了传统人物的程式,仕女童叟憨态可掬,气息高古。他笔下的《童趣图》、《晓妆图》等作品生活气息浓郁,造型准确,动感强烈,人物面部表情及心理特征的描绘惟妙惟肖。1947年,上海出版的《美术年鉴》在介绍沈子丞时称:“擅人物画,以老莲笔意,取法新罗,古朴可爱,异于时流,偶作儿童小景,另饶风趣。
《群雄大战黄天荡》是沈子丞人物画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幅洋洋大观十米长卷描绘的是上纪世纪60年代初数万名知识青年参加黄天荡填湖造田情景。图中人物多达1998人,船只千余艘。在这幅作品创作中,沈子丞使用的线条在传统人物画十八描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金石味。人物造型准确,姿态各异,表情丰富,且人物之间既呼应唱和,又各自独立,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群雄大战黄天荡》不仅是沈子丞在中国画创新道路上的代表作,也是建国以后中国画家在国画创作上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
沈子丞之所以将人物画画到这个份上,这也是他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早在16岁时,沈子丞就曾拜老画师潘雅声学仕女画,仅就工笔仕女一项上他就持续不断地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临摹了大量的传统杰作。及至60岁以后的他还临摹了
唐寅《仕女图》、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等工笔人物画。沈子丞一生好游,注重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营养。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逾古稀的沈子丞历时月余遍游黄山、泰山、洛阳、华山、西安、成都、重庆,并经三峡至庐山,创作了大量写生稿。1980年沈子丞又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沈子丞又两次应邀赴新加坡办画展,展出200余幅作品均被订购一空。
沈子丞晚年作品无论是山水、花果,还是人物浑厚高古、苍劲圆拙、笔情纵恣,意趣生动。湿笔、枯笔、浓墨、淡墨相杂运用,气韵生动,老健中自有潇洒,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出版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沈子丞书画集》等。1996年6月,沈子丞病逝于苏州,享年93岁。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