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绪榜(1933年1月10日—2024年8月16日),男,汉族,出生于湖南
临澧,计算机专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3年1月10日,沈绪榜出生于湖南
临澧,在他很小时父亲就送他到较远的地方上小学。
教育经历
1949年,沈绪榜初中毕业后考入省立14中高中部。高中期间因经济困难,先后辍学两个学期。1952年,省立十四中与九澧联中合并后,随学校迁转到澧县一中读书。1953年,在澧县一中高1班毕业。
高中毕业后,沈绪榜报考大学时选择了数学专业,被
武汉大学数学系录取。大学一年级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被提名报考留苏生,因体检未通过,没有参加考试。二年级时成为数学系学生会主席。
1956年,沈绪榜被选派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机专业班,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当时一门崭新的高新科学技术,处于开创时期,使他萌发了探索新领域的追求;3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1957年10月,从
北京大学毕业。
工作经历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沈绪榜被分配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数字计算机设计工作。
1959年,沈绪榜考取留苏博士研究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学完俄语后返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参加中国首批通用电子管计算机与晶体管计算机的逻辑设计。
1965年9月1日,
中国科学院接到研制箭载数字计算机的任务,组织微电子与计算机两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了156工程处,专门从事箭载用的微电子元器件及其嵌入式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沈绪榜调入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前身),任箭载数字计算机设计组组长,负责专用计算机的方案、逻辑设计等工作。先后担任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骊山微电子公司副经理、副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
1969年,为解决箭载计算机的小型化与可靠性等难题,沈绪榜从体系结构上提出增量计算机方案。1971年,首次试验就取得成功。为了解决固体导弹要求箭载计算机体积更小的要求,又提出了两种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采用数字积分机体系结构,去掉了体积过大的磁心存储器,解决了这一任务的小型化难题。1974年,提出研制16位微处理器,并于1977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16位专用微计算机,促进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系统研究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并结合国内应用需要,研制了数字信号处理专用的阵列乘法器等四种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6年8月,沈绪榜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聘为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逝世
2024年8月16日,沈绪榜在西安逝世,享年92岁;8月20日上午,沈绪榜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沈绪榜致力于计算机应用编程语言、设计体系结构和系统级芯片实现技术的创新性研究,研究MPP嵌入式计算机与系统测试新方法,并研制3.2亿次MPP微处理元芯片与浮点32位RISC微处理器芯片及其计算机等。20世纪50年代末,沈绪榜参加“两弹一星”专用微计算机研制,先后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箭载计算机,提出了多重积分误差校正新方法、箭载增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火箭控制系统计算机测试方法。20世纪70年代,沈绪榜率先开展涵盖计算机指令集合、体系结构、逻辑设计方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集成电路和微计算机研究,成功研制出大规模集成电路16位微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末,沈绪榜主持设计和研究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定点和浮点32位RISC微处理器芯片、每秒3.2亿次MPP系统级芯片与MPP计算机。
1965年9月,沈负责火箭专用计算机的总体方案与电路逻辑设计等工作,解决了国产嵌入式计算机由体系结构到电路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6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微计算机,即“156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多重积分误差校正新方法,研制出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解决了箭载计算机小型化难题。1971年9月10日,独创的增量式制导计算机参加中国远程运载火箭首飞试验并成功。1971年,提出利用箭载计算机测试控制系统的方案,开创了中国箭载系统用数字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的先河。
20世纪70年代,沈绪榜在芯片设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上提出了全新理念,更为关注处理器芯片的设计,提出了国产化16位微计算机及处理器芯片研制的设想,于1977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基于自主设计芯片的16位专用微计算机。实现了从指令集到处理器芯片到整机的完整设计,成为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的首创之举和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沈绪榜坚定走自主创新研发芯片计算机道路。他认为,芯片技术进步使计算机设计者不能停留在逻辑层面上,而应当是指令集体系结构、系统体系结构、逻辑与电路版图的全融合设计。完成了16位阵列乘法器、16位阵列乘法累加器等数字信号处理核心电路的研制,提出了指令集体系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开辟了DSP处理器芯片设计的新路径。于1995年和1997年分别研制了32位定点和32位浮点RISC微处理器CMOS芯片,使CMOS处理器芯片的集成度和计算精度迈上一个新台阶。2001年,成功研制大规模并行计算SIMD协处理芯片。2002年,完成“面向算法的MPP体系结构及多节点芯片设计技术研究”。
截至2024年8月,沈绪榜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截至2024年8月,沈绪榜出版《VLSI设计导论》《MPP嵌入式计算机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RISC及后编译技术》等著作7部。
截至2024年8月,沈绪榜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三等奖3次,另有多项研究课题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
人才培养
2006年10月23日,沈绪榜应邀在西安邮电学院作题为“嵌入式MPP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后与同学们进行座谈,并对同学们以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得到发展,必须具备三种技术水平,即要掌握三手技术,一手技术是软件设计技术,一手是硬件设计技术,另一手就是要掌握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技术。
截至2024年8月,沈绪榜共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50多位,硕士研究生60多位,如
上海途鸽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张衡,中国无人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湖南中部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剑川,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发存,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771所)总工程师刘泽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向增,西安邮电大学教授
杜慧敏,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副教授靳战鹏等都是他的学生。
获奖记录
出版图书
人物观点
第一、功能需求越来越多。自动驾驶技术要求能够针对语音、NLP、图像、视频等数据进行处理;要求能够支持paddle等多个深度学习框架,灵活支持训练和预测;还要求对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多路数据进行快速地处理。
第二、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高可靠性是该领域需求趋势。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自动驾驶技术都要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其数据进行快速地的处理,算力大、低延时是基本要求。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可移动设备、可穿设备和自动驾驶等对功耗和可靠性也有很高的要求。
第三、嵌入式系统的优化越来越依赖专用算法优化、硬件体系结构的优化以及软硬件协同的优化。嵌入式系统是硬件、中间层、操作系统和上层应用软件的集合体。从专用算法、硬件体系结构和软硬件协同三个角度考虑,才能够统筹全局,有利于设计出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嵌入式系统。
第一、专用算法上,像很多新兴算法,可能会因为模型复杂度太高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直接用于实现。
第二、系统架构上,传统的嵌入式系统,处理器之间采用分布式设计,相互之间通过片外的高速通信总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不仅硬件设计难度较高,而且处理器软件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与稳定性一直是困扰研发工程师的难题之一。
第三、算法与架构协调上,特殊的专用算法与通用处理器架构之间的协同不充分,既不能发挥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又不能达到该应用领域的算力和功耗的要求。
第四、系统软件上,对于异构处理器,虽然OpenCL标准和“All Programmable”平台都提供了统一的编译环境,满足了用软件设计语言实现CPU、GPU、DSP、FPGA等的编译要求,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编译器和编译方法的复杂性、编译效率低、存取开销和时间开销大等众多软件开发问题。
第五、网络带宽上,传输速度跟不上大数据云端分析的需求。
第一、专用算法的优化上有两类:一方面,复杂算法模型和协议不断地被优化;另一方面,针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储存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挑战,边缘计算可以利用适合数据管理任务的空闲计算资源,在边缘节点处过滤或者分析以减少网络等待时间。
第二、硬件体系结构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对于能效、功耗和散热要求都比较高的领域,其数据处理单元往往经过如下演进过程:CPU构建初始模型,多核异构(CPU+GPU+FPGA+DSP)处理单元搭建硬件加速引擎,定制AISC专用处理单元三个阶段。第二种是对功耗要求不是那么高的领域,多核异构技术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案,可以兼有不同体系结构各自的优点。
第三、算法与硬件的协同设计上,在修改机器学习算法以使它们对硬件更友好的同时还维持准确度方面研究界在减少计算量、数据传输和存储要求方面不断地有新的进展。通过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使得硬件的处理速度更快,硬件资源更少,功耗更低。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讲学授业
2012年10月24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在东南大学润良报告厅举行,沈绪榜与
潘建伟应邀分别作题为“量子信息前沿技术进展”与“粗粒度时空计算的思考”的报告,学校500余位师生聆听了报告。
2013年9月23日,沈绪榜应邀到
西安培华学院讲学,做题为“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的学术讲座。沈绪榜阐述了计算机的含义,介绍了与计算机专业联系比较大的几个专业,讲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的日常运用软件,同时对计算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作了讨论。
参加活动
201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佛山分中心在佛山市南海区瀚天科技城正式揭牌成立,沈绪榜应邀参加揭牌仪式。
行业会议
2013年1月4日,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召开,沈绪榜出席会议并发言。
2015年12月21日,沈绪榜在北京参加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在会议上分析了国内超级计算机的现状,分享了欧洲在超级计算机方面的一些文章和刊物。
组织关怀
2018年2月,受中国科学院领导委托,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分党组书记
杨星科、院长
赵卫走访慰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周卫健、沈绪榜、郝跃,为他们送上新春的问候和祝福。
2019年1月24日,时任陕西省副省长
方光华等来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看望沈绪榜,并为他送上新春祝福。
2021年1月10日,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唐磊、党委书记薛东风等共同为沈绪榜祝贺生日。
个人生活
沈绪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母没有文化,寄希望于独生儿子,在沈绪榜很小时父亲就送他到较远的地方上小学。
人物评价
沈续榜是中国芯片计算机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计算机学会 评)
沈续榜在箭载计算机芯片国产化及促进航天微电子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 评)
沈续榜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投入计算机人才培养中,为计算机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陕西日报》 评)
沈绪榜同志是中国嵌入式计算机与处理器芯片设计技术的奠基者,对中国航天工程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计算机与芯片设计技术结合发展的开创者。是中国芯片计算机自主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沈绪榜同志的一生,是胸怀祖国、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将毕生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不仅在中国计算机和微电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了载入史册的卓越贡献。沈绪榜同志的一生,是勇担使命、矢志创新的一生。他一生追求中国芯片计算机的自主创新,立志将芯片计算机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中国计算机国产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沈绪榜同志的一生,是奖掖后学、桃李芬芳的一生。他指导的50多位博士研究生和60多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中国计算机与微电子行业全产业链上的领军人物,为培养国家急需的计算机和微电子领域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北京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