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
麻鸭,为蛋肉兼用型育成品种。原产于湖北省
仙桃市
沙湖、
杨林尾、
西流河、
彭场等地区。 沔阳麻鸭系
湖北省仙桃市(原
沔阳县)畜禽良种场育成。1974年湖北省科委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品种标准时,命名为沔阳麻鸭。1982年9月组织省内外专家签定,经湖北省农牧业厅畜牧局审定出为育成品种。现在养殖范围遍及
仙桃市及周边天门、汉川、洪湖、荆门等县市以及
武汉市蔡甸区、汉南区等地。
沔阳(今湖北省
仙桃市)地处长江以北,
汉水以南,位于东经112°21′,北纬30°22′。地势低平。平均海拔23—27米,属湖北省江汉平原南部的平原湖区。全市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0万亩,其中水田占50%左右。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境内气候温湿,年平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334毫米,无霜期264天。土壤肥沃深厚,粮食产量较高。全市河湖交织,沟渠纵横,共有大小湖泊9个,约占地6.44万亩;大小排灌渠49条,全长774.6公里;塘堰面积5.7万亩。适于养殖,素称鱼米之乡。
出于粮食充裕,水生动植物饲料丰富,为发展养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群众素有放养群鸭的习惯,并积累了十富的饲养管理经验。长期以来利用剩余粮食,稻田的落谷,湖滩小的鱼虾、螺蚌和麦黄草发展养鸭。1980年全市群鸭发展到80多八只,收购鲜鸭蛋906.4万斤。
1960年开始,沔阳县畜禽良种场引进体大、身长、蛋重的
高邮鸭为父本,与当地体小、善牧、蛋多的荆江鸭进行杂交改良,显尔出较好的杂种优势,自群繁殖三年后,又于1966年再次引进高邮鸭公鸭与杂交一代母鸭进行杂交。经过近20年的定向选育和自交固定,逐渐育成个体大、蛋重胜于
荆江鸭的沔阳麻鸭新品种。
沔阳麻鸭耐热抗寒,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既善游牧走旱地,又经得起风霜雨雪的袭击,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仍能潜入深水觅食色虾螺蚌。据1981年统计初生雏鸭1200只,在放牧条件下,30日龄成活串89.67%,60日龄成活牢85.17%。沔阳麻鸭颈细长而灵活,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
沔阳麻鸭是湖北省体型较大、生长较快、适应性强、产蛋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鸭种。其鸭蛋制成的“
沙湖盐蛋”,以蛋大、油多、蛋黄呈桔红色而闻名全国,畅销港澳。1982年湖北有15个县饲养,深受群众欢迎。鉴于育成后的时间短,今后应继续以仙桃市畜禽良种场为选育基地,搞好东荆河外滩5000亩种鸭牧场建设,大力发展鱼、虾、蚌、螺和麦黄草等动植物饲料,并采用群体建系的方法,使沔阳麻鸭朝蛋多、强大、快长的方向发展。
沔阳鸭体躯呈长方形,具有背宽胸深,肉色发红,胫和蹼为橘黄色等外貌特征。公鸭:头颈上半部和主翼羽为孔雀绿色,有金色光泽,颈下半部和背腰为棕褐色,臀部黑色,胸腹部和副主翼羽为白色,喙壳青黄,喙豆黑色。母鸭:全身均为斑纹细小的条状麻色,有深麻和浅麻两种,以浅麻居多,主翼羽呈青黑色,喙壳铁灰色,喙豆黑色。雏鸭:羽色为乌灰色,头顶至颈背部有一条深色的羽毛带。
沔阳麻鸭生长速度较快,在13周龄体重就可以达到1.5 kg左右,屠宰率为89%~91%,瘦肉率略低,仅有16%~17%。产蛋性能表现为年产蛋160~250枚,平均蛋重74 g,蛋壳颜色分为青色和白色,分别占85%和15%。在繁殖性能上,沔阳麻鸭在公母配种比例为1:20~25时,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3.07%和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