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墟
深圳客家古墟市
沙头角墟,是深圳客家古墟市,大约在1820年代形成,此前沙头角的客家人都赶深圳墟。沙头角墟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优势,三条道路——从元朗到惠州,从南头到沙头角,从布吉到九龙——都在这里交汇。深圳河与主要支流——大沙河、双流河和清水河冲刷出一大片平坦的谷地,深圳正好位于这个谷地的中心,因此很早就成为市场贸易繁荣的小镇,也相当富庶。
历史
毗邻深圳市盐田区的沙头角早年为客家人聚居地。沙头角客家村落于清朝道光年间组成十约联盟,与深圳墟贸易来往频繁,十分兴盛。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国后,沙头角南划为英租界,但港深两地人民仍自由往来。1950年,港英政府以打击走私为由将沙头角列为边境禁区,一禁就超过70年。
十九世纪的沙头角成为西方人观察深圳地区的第一个据点。传教士韩山明和韦永福都先后向其所服务的巴色会写过长篇的工作汇报,沙头角是巴色会在深圳地区的初期传教基地,韦永福在1853年写的报告更是长达万余字,非常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南方沿海客家村落的日常生活。在韦永福1853年的那份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叫“东和”的集市。
在传教士笔下,东和集市里没有住家,所有建筑都是商铺,共有50家左右,其中六家是药铺。“商铺窄而暗,店门前是一排圆木,顶部由屋顶横梁固定,底部由石头固定。白天,中间的圆木被移开,变成商铺的入口。这一排柱子后面是门,由可移动的厚木板组成,嵌在狭槽里。黄昏时分,柱子被放回去,可移动的厚木板摆回前方,从里面用门闩挡住。商铺里商品摆在架子的一边或两边,中间有一个带抽屉的长柜台作为收银盒,商品在上面称重并算价。屋顶边缘悬挂的是一些夜晚照明的纸灯笼。多数商铺是蔬果店和普通杂货店,大多数做零售生意,只有部分能做大买卖。”
这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沙头角墟。沙头角墟大约在1820年代形成,此前沙头角的客家人都赶深圳墟。沙头角属于广府人主导的深圳墟的“势力范围”。每个逢集日,沙头角客家人都会通过一条叫“庙径”的小道,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外的深圳墟去赶集。深圳墟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优势,三条道路——从元朗到惠州,从南头到沙头角,从布吉到九龙——都在这里交汇。深圳河与主要支流——大沙河、双流河和清水河冲刷出一大片平坦的谷地,深圳正好位于这个谷地的中心,因此很早就成为市场贸易繁荣的小镇,也相当富庶。
价值
沙头角墟、龙岗墟和观澜古墟等为代表的深圳客家古墟市,则是近代客家建筑的全新实验类型与精华。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2 10:59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