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弧盆系(trench arc basin system)是
板块构造中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的简称。由
大洋板块向
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
海沟、
岛弧和
弧后盆地等具有生成联系的构造—地貌体系。在中国文献中常用来表征板块汇聚的构造环境。
海沟、
岛弧和
弧后盆地依次从大洋向大陆方向排列而构成的 全球最宏伟壮观、延伸最长和最活动的现代区域构造地貌体系。如西太平洋近亚洲
大陆边缘带(见图)。在南美洲西岸则由海沟、山链所组成而无弧后盆地,故又概称为沟弧-弧后系,在这里弧后盆地由
前陆盆地所取代。
在
板块构造学理论中,沟弧盆系或沟弧-弧后系是现代
岩石圈板块会聚敛合的消亡边界,是
活动大陆边缘的地貌要素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沟弧盆系或沟弧- 弧后系因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大陆岩石圈下斜向俯冲,形成
贝尼奥夫带,深可达700余公里,在洋底出露处就形成狭窄的深海沟。岩石圈板块在海沟的消亡速率与
洋中脊的扩张速率相等。
海沟带呈重力负异常带且地热流很低,它靠近岛弧带一侧因刚性板块碰撞而出现
高压变质作用带,而在海沟带内则有从两侧刮下来的岩块和岩楔伴随松散沉积物形成
混杂堆积。岛弧在
大陆型地壳上形成,但因下方有俯冲的洋壳而呈重力正异常,在靠近弧后一侧出现高地热流是主要的火山活动带。岛弧带的火山岩以钙碱系列的
安山岩、
英安岩、
流纹岩为主的组合为特征,与其下方的洋壳重熔分异形成的英云闪长质花岗岩类深成岩体对应为同源产物。靠近海沟一侧的火山活动较少,岩石以拉斑系列为主,而靠大陆的另一侧的火山的化学组分就转变为碱性系列特征。强烈的火山活动带也是高温变质作用分布带。岛弧带强烈的剥蚀伴随经常的地震成为邻侧海沟带内的浊流及成熟度低的碎屑岩的主要来源。至于弧后构造,主要一类为岛弧带后的具洋壳的盆地,如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边缘,称为弧后盆地,又称边缘海。岛弧有时发生纵向分裂而出现双岛弧夹弧间盆地。另一类弧后构造如东太平洋的南美洲西岸,直线状安第斯山脉取代了岛弧带,而后侧为前陆盆地。西太平洋的沟弧盆系与东太平洋的海沟山脉型的成因差别,被解释为在贝尼奥夫带的板块俯冲的角度不同,前者较陡而后者较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