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井荃庐
日本印宗师
河井仙郎,生于日本明治4年(1871年),卒于昭和20年(1945年),字荃庐,日本西京人,日本印宗师,在日本篆刻史上有重要地位,曾师从吴昌硕厉良玉等中国篆刻大家。
西泠印社社员
壬申初冬,余甲子寿。偶游冷摊,重价赎得两煨石,均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后人之物也。印迷得以自贺其寿,不啻如膺九锡。激奋半宵,摩挲于手不忍释。
一印为叶铭为丁竹孙所刊,此印则日本印人河井仙郎之妙刻。印主人丁仁友,为西泠印社创办人丁仁之原名。印文三字:“丁”字朱文,“仁友”白文。朱白兼文,汉印中有此例。此印之分朱布白,极为醒目,颇饶趣味。边款十二字:“辅之先生属作,日本河井仙郎”。其“仙郎”两字极为密迩,使人观之极易误为“馆”字,真巧矣哉。
19世纪20年代河井荃庐(右)在上海与吴昌硕(中)及其次子藏龛(左)合影
叶为铭、秦康祥所编之《西泠印社志稿》:“河井仙郎,字荃庐,日本西京人。精仓史之学,工篆隶,善鉴别金石碑版。数游中国江浙间。曾入本社,受知於吴俊卿。刻印专宗秦汉,浑厚高古,金石家皆乐与缔交焉”。河井仙郎未来中国以前,即与吴有书信往来,“以请青诲”。来中国后,更执弟子礼甚恭。其弟子小林斗庵在西泠印社印周年时所撰文,有“我本人作为吴昌硕的孙弟子,被推荐为西泠印社的名誉社员,可以说是河井先生为我结下的翰墨之缘”。
河井仙郎此印未纪年,以余研究,大约作于1906年,即初次来杭之时。据所撰《西泠印社记》:“今、年春,薄游吴下,道出武林,乃得与叶、丁、吴、王、厉诸君把晤於印社,以抒积愫。评论印学,迨无虚日……丙年浴佛日,扶桑河井仙郎记於西泠印社。”丙午,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亦即西泠印社创立后两年。河井仙郎所撰文,为《西泠印社记》之第一篇。
印社前辈叶潞渊,以沙孟海书学院成立庆典来鄞,与余同居一楼,得时往请益。关于丁仁友改名丁仁事,据彼告知当在印社成立之初。叶公返沪后,寄下《石庐集印》两片,印面为“丁仁友”三字白文。边款称:“庚子六月八日拟汉铸印,昌硕”。据查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由此中日两公印作,可知在1900至1906年之间,丁仁尚用仁友之名。
1997年春,日本京都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书论研究会会长杉村邦彦教授来杭,应中国美术学院之聘,讲授《近代中日书法文化交流史》。期间,承美院陈振濂教授之邀,余与西泠同社钱大礼亦各主讲一题。余讲课时出示日本印宗师圆山大迂与河井荃庐所作印原物,使在座之中外教授并各层次之学生皆感震惊。若论在日本篆刻史上之地位,则圆山大迂更比河井荃庐为显赫。日本篆刻家原用斜口刻刀,至圆山大迂渡海来华向徐三庚习印后,始将平口刻刀传人日本,引起刻法与印风之一变。
讲学结束后,曾同访嵊州之王羲之祠墓并宁波之沙孟海书学院。某次宴间,杉村教授忽问予:“圆山与河井二氏之印,尊意何者为尤爱?”余不待思即答曰:“河井因与余同籍西泠印社,有同志之雅,余特偏爱其印也。”翌晨,同散步于东钱湖畔。杉村教授尊容对余曰:“君之偏爱果然中窍。因河井所居毁于东京之大轰炸,人物俱亡。故其作品,即日本亦甚少,皆以国宝视之也。”
篆刻造诣
河井仙郎生于日本明治4年(1871),卒于昭和20年(1945),享年七十有五。名得,仙郎、荃庐、●巢皆其号也,又号九节丈人,颜所居曰宝书龛、继述堂。日本京都人。书法承日下部鸣鹤、岩谷六一,劲健峻拔,颇得六朝风韵。中年改习陈曼生之行气,以潇洒而有金石气驰誉东瀛。篆刻受教于●田芥津,以后改习浙派,旁涉赵之谦与徐三庚。
河井仙郎在日本时即仰慕吴昌硕之高雅精绝,遂于明治30年 (1897)修书寄缶庐。其时,河井氏仅27岁。缶庐复函极令彼感动,遂于翌年再函投缶庐,此函今存日本,于1988年在日隆重召开之《西泠印社展》中印出,兹摘其文如下:
仓石先生阁下:仆前不自揆,漫呈一书。先生不咎其非礼,辱赐还音,感荷无已……先生与仆,未有半面之识,而眷爱之厚,既业如此,一读再读,感极,潸然泪下。先生更见惠大作印存,直秦直汉,古朴苍然,妙不可言,高谊之贶,铭肝不知所谢,当子子孙孙永宝焉。仆每日数次反复之,实有接音容之想,欣然不能释手,惟憾印数希甚少,此卷易尽耳……仆欲一游贵国,叩大门以请清诲者有年矣,而未果者无他,仆素一介寒生,因不能支其费而已,然窃信数年后必有遂宿志之期。此信之末为其署名并标年月日:明治三十一年二月念四日,河井得顿首再拜。
关于河井仙郎来华之次数及其年月,今检中日文献尚有些未明之处。杉村教授讲义中称河井氏曾四次来华,其首两次系19岁与26岁,按日人计算法比中国虚龄少一岁,故按中国计算则系20岁与27岁。此意与韩于雍所撰《日本篆刻艺术》中,于“1890年,明治23年,庚寅。9月,河井荃庐游访中国杭州,得沈从先《印谈》,”以及“1897年,明治30年,丁酉。河井荃庐、中林梧竹赴中国”所载似属吻合。唯此两种文献有大不解之处,即上所述河井氏第二次投书缶庐系明治31年(1898),其时尚有“数年后必有遂宿志之期”文句,岂能前此早已来华。或以为此两次河井氏曾来华,然尚不知缶庐之伟业,则亦有两不通之处:河井氏好金石,怎能来华而不知缶庐此其一也。上文其函中有“仆欲一游贵国”“仆素一介寒生”等句而不涉曾来华两次之事,此其二也。
其较可靠之河井氏首次来华年份为庚子(1900年),即上函之后两年,河井氏得“遂宿志”,时明治33年,河井氏年30岁。据韩天雍朱关田、刘江等文,大约于1900年冬,于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大郎陪同下,河井仙郎终于远涉重洋,一苇而至。在上海,罗振玉(叔言)、汪康言(穰卿)之介绍,叩大门而请青诲,拜于缶庐门下,执弟子礼甚恭。日本《书道全集》也认为是1900年。
朱关田所撰(印学界的一段佳话——《吴昌硕与河井仙郎》)、《长尾甲的结交》及《西泠印社社员河井仙郎》:河井仙郎来华游学,经费无多,需靠勤工俭学。“爱以刻印之赀,暂充舟车之费”(罗振玉、汪康年《荃庐先生刻印润例》)。借此得以住返苏、杭之间,广交印人。第二次来华,是在1902年12月2日,翌年2月6日由沪返国。其间大都滞留在杭州,与印人叶为铭王褆丁仁吴隐厉良玉、方根石、汪洛年等或游览名胜,或摩挲金石,品评印痕,围炉啜茗,携食尝新,意趣款洽,并不以语言为碍。其时,西泠印社尚未成立。
日本昭和39年(1906),岁次丙午。其时,西泠印社已是头尾第三年,河井仙郎再度来华。由于彼与创社四英”大都交好,故即于是年参加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记》共有八篇,其第一篇竟是日本社员之作,亦是一奇,兹录其全文如下:
明治乙已之夏,客有自杭州返东瀛者,极言吴遁盫、王福、叶叶舟、丁鹤庐诸君创印社于西泠之盛。余闻而神往久之,未暇往观也。今年春,薄游吴下,道出武林,乃得与丁、吴、叶、王诸君把晤于印社,以抒积愫。评论印学,迨无虚日。又各出所藏印,命余鉴赏。其中,苍劲古秀、典雅工整,人不一家,篆不一体,博而且精,目不暇给,自汪纫盫《飞鸿堂》后,未见有如此大观也。诸君为余言:印学自赵悲盫后,薪火将绝矣,近人能此者,唯湖州吴苦铁一人而已。缘集同志立斯社,以期保存印学。夫以今日之势论之,甲兵训于野,商业竞于市,清国朝野上下,岌岌以讲求富强为急务。而诸君子独高尚其志,研诸美术,不得不为诸君记。诸君又能椎摹精拓,编辑印谱,不肯自秘以提倡后学。即余身处海外,亦得一苇而至,见所未见。是不特余之幸,亦为后世刻印者之幸。谨识盛举,以告方来。岁丙午浴佛日,扶桑河井仙郎记于西泠印社。
其后,河井氏几乎年年来华。其最末一次系1931年,由弟子西川宁陪同前来。
日本于民国26年(1937)掀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八年抗战,于1945年取得抗日胜利。即在抗日胜利前夕,日本昭和20年乙酉(1945)十月,东京遭空袭,河井仙郎罹难卒,其居所、作品、收藏一并毁灭。由此可见:日本军国主义不仅祸及他国,兼及其本国人民也。
河井仙郎之印作,以古玺、汉印为主,略汲取西泠诸家以及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之意趣。虽崇拜吴昌硕无以复加,然其印作绝少纯出缶庐,遗貌取神而已。《西泠印社社员印集》曾收其所作,如朱文“金粟道人”与汉白文“岩谷修印”,则纯出浙派也。虽有少量驳蚀以求高古,但决无锋芒毕露之态。在日本,有浑厚、清逸之佳评,洵非虚也。(见印例129-131)
河井氏京都人。自华回日后,应三井听冰之邀迁居东京,热心于说文会、丁未印社、吉金文会、读书会之活动。因彼曾多次来华,所交皆金石书画界胜流,又兼搜集文物甚勤,故于金石学、古文字学、印学、书画鉴赏等领域均有甚高之造诣,堪称日本之最杰出人物。曾与林泰辅合著《龟甲兽骨文字》,编辑《书道全集》《南画大成》《书苑》《墨迹大成》等。曾辑所作印编为《荃庐印存》《继述堂印存》《荃庐印谱》等。
丁仁所辑《咏西泠印社同人诗》中,有关于河井仙郎一首:“纵目东瀛万里流,啸堂集古费雕锼。摩挲欲作囊中秘,可惜曾无一谱留。”所引《论印绝句》原诗,依次为杨复吉、倪应元、钟大元、丁敬等所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09:17
目录
概述
西泠印社社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