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
灵宝市西部、小秦岭北麓,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160公顷,森林覆盖率81.2%。保护区管辖范围为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198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82年,河南省在国有三门峡河西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以来,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2022年7月,保护区联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建设小秦岭动物科普馆,充分展示小秦岭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除了动物科普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修复工程基础上,还谋划建设了植物科普园、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展馆等项目。
2023年3月消息,珍禽异兽出没,以“两馆两园”为核心的河南小秦岭生态公园已初具雏形。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河南灵宝小秦岭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陕西两省交界的小秦岭北麓,河南省
灵宝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34°23′-34°31′,东径110°23′-110°44′。
地质地貌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
华北地台南缘,属华北地台南部边缘豫西断隆的组成部分,南邻秦岭地槽褶皱系。其发生发展主要受华北地台基底的控制,并受秦岭古海槽和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强烈影响。小秦岭地形复杂,地势陡峻,一般坡度为30-500。境内超过2000米的高峰有19座,相对高度达1202米。
气候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受地形和黄河水面的影响,秋冬季多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大风多,夏末温热暴雨集,秋至晴和日照长。气候年均温11.2~14.2℃,1月均温-0.3℃,7月均温27.2℃,极端低温17℃、极端高温42.7℃,大于等于10℃的年积温为2500~4700℃,无霜期179~215天;年降水量620毫米左右。
土壤
保护区地层属
太古界太华群,岩石为岩浆岩类,如石墨石云变粒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磷质石、石英石等。土壤为薄层酸性岩褐土、薄层酸性岩粗骨棕壤,pH值为6.2-7.0,表层为腐殖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质地轻,土层厚度不一。保护区海拔780-1100米分布着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1100米以上分布着棕壤与棕壤性土,
老鸦岔脑分布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水系
保护区属于黄河水系。黄河由陕西省潼关县境流来,沿灵宝市北边缘东流,保护区的河流均流入黄河。发源于
小秦岭的河流主要有沙河、阳平河、枣香河、
十二里河和双桥河。
区域范围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2公里,最窄处仅1公里,呈不规则带状。总面积1516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147公顷,缓冲区面积2561公顷,实验区面积7452公顷。
保护区东以荆山峪东山梁为界;南以小秦岭分水岭为界,向西经莲花洞、娘娘山主峰、阎王沟垴与朱阳镇集体林区相邻,再往西经风门与陕西省洛南县接壤;西以大西峪主沟流水线为界,与陕西省潼关县为邻;北界与集体林区相连,自西向东,从上里木沟南梁折向东北至文峪九乃沟垴,沿九乃沟流水线向北至文峪主沟,向东经东子湖、菩萨底、火石崖、鹞子山折向东南至空蝌蚪沟北梁,向东经大南沟北梁至灵湖西梁,折向北至灵湖水库,向东至荆山峪口。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区内各种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植物资源
截至2014年8月,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共有134科710属1997种及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29科701属1986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2种:
银杏、
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区植物11种:秦岭冷杉、
油麦吊云杉、
水曲柳、
香果树、
连香树、
杜仲、
榉树、
野大豆、天麻、
中华结缕草、
华山新麦草。分布于本区的特有种有
灵宝杜鹃、灵宝翠雀等。
保护区有中国特有属30个,单种属50个,如青檀、
领春木、
蕺菜、
山白树、鸡麻、
刺楸、
棣棠、
猬实、
山拐枣、
翼蓼等分类上孤立、系统发育上相对原始的古老种类。
保护区还保留有不少的第三纪以前的古残遗植物种群,除
蕨类植物外,还有
三尖杉、
水青树等;起源于第三纪的植物区系种类众多,如各种栎类、栗、桦、
榆、榉、
槭、构等乔木树种,
荆条、
黄栌、
酸枣等灌木。
动物资源
截至2014年8月,保护区内昆虫有15目153科1060种,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鸟类有16目39科156种,兽类有6目20科51种和亚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
金雕、
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包括鹰科的
鸢、
苍鹰、
雀鹰、
松雀鹰、
赤腹鹰、
大鵟、
普通鵟和
鹊鹞,隼科的
红脚隼、
红隼,雉科的
勺鸡、
红腹锦鸡,鸱鸮科的
红角鸮、
雕鸮、
纵纹腹小鸮、
长耳鸮、
短耳鸮等。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7种, 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
豹、
林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5种:
金猫、
豺、
黄喉貂、
鬣羚和
斑羚。金猫和斑羚同时被列入易危物种名录。
管理措施
1985年,成立小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设三个管理站,—个林业派出所,有管理人员13人。
1987年,灵宝县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若干规定》,灵宝县林业局公布了《关于落实小秦岭同营林业森林保护的若干规定》,制止区内滥挖、滥采、乱猎等破坏活动。
2010年,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正处级建制,为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
2012年,
灵宝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保护区内采矿坑口分类实施关闭、停产整改、完善环保手续、加强监管等措施,对核心区、缓冲区采矿坑口周边环境实施生态恢复。
旅游信息
风景名胜
汉山省级森林公园、
小秦岭国家地质公园、
亚武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娘娘山风景区等。保护区内
老鸦岔脑,海拔2413.8米,是河南第一高峰。
旅游路线
②亚武山南北穿越:徒步2-3天。
③车峪到泉水峪穿越:徒步3-4天。
④汉山登顶:徒步1-2天。
⑤娘娘山穿越登顶:徒步1-2天。
保护价值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区内各种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为物种的形成、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该区的生物种类具有一定的稀有性,区域内保留了许多
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中国特有、残遗属种众多,它们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裔,使本区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古老性。根据Albert C. Smith对原始被子植物的研究,本区有原始被子植物16科46属112种,也反映出本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保护区内分布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种1029种,是河南特有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占该区所有植物的49%。许多植物是以本区为南界或北界,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本区植物群落垂直带谱清晰,植物替代明显,该区也是研究过渡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