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南省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创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区采取“多校一园、共同发展”的建园模式,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实验设备优势和郑州高新区的政策环境、服务、资金等优势,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平台,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高校技术创业基地。
科技园简介
园区于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认定为初创期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服务机构。2008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服务机构”称号。2010年10月,被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郑州高新区长椿路11号,占地面积约40公顷,项目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建筑总面积84000平方米,已经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建筑总面积45万平方米已开始施工,预计到2010年将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正在规划的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位于郑州市西三环与东风路交汇处,用地面积103.3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09.8万平方米,预计项目总投资约46亿元人民币。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分东、西两个园区,共建成孵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共有企业1035家,其中在孵企业617家。入园企业以智慧产业、北斗及相关产业主导,涵盖电子信息、电子电器产业、移动互联等领域,积极带动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共有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2家;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155项;上市企业37家;上市进入辅导期企业38家;“四上”企业61家;高新技术企业95家。截至2018年09月,园区企业共实现总收入132亿元,工业总产值75亿元,税收4.5亿元。
园区采取“多校一园、共同发展”的建园模式,依托高校的科研、人才、实验设备优势和郑州高新区的政策、环境、服务、资金等优势,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平台。通过促进省内高校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将高校知识、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创新资源有效导入区域经济发展,使之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与运作主体,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开发,围绕入园企业开展孵化服务、中介服务、培训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二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
2022年,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入选首批河南省软件产业园区。
园区依托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南距310国道2公里,北邻连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30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师资力量雄厚,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30人(专职6人,双聘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百人计划”人选等3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0名。教授670余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余人。
各级、各类科研机构310多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4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9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达到111个。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是经国务院批准在1956 年创建的全国唯一一所粮食工程类大学,她是亚洲惟一的一所培养粮油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最高学府,是粮食行业里的“黄埔军校”,有“亚洲粮院”的美誉。
建校初至上个世纪末,学校为部属院校,先后隶属于粮食部、机械部、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1998年8月转制为中央与河南省共建,2010年1月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学校1959年开始本科教育,197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博物馆。1个国家级培训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其前身是1913年创办的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
学校现有农、医、理、工、文、经、管、法、教9大学科门类。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 36个硕士点,56个本科专业,10个学院、2个独立的教学部,28个研究所(室)。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业部(河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省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实验室”、“河南省蔬菜花卉种苗工程中心”等1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基地。
郑州轻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于1977年,是原国家轻工业部为培养行业高级人才在全国设立的八所本科高校之一,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形成以工科为主,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是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是省属重点特色大学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骨干院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烟草专卖局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
园区巡礼
2002年2月28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通知》(豫政[2002]6号),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正式建园。  2003年2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河南省大学科技园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的通知》(豫政[2003]33号),河南省大学科技园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建立,原副省长贾连朝任召集人。
2003年10月28日,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为公司股东单位。
2004年9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科技厅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2004年10月27日 河南省教育厅下发《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职能及其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教科外[2004]707号)。管理委员会由省教育厅牵头,组成人员有省科技厅、郑州市政府、郑州高新区及各入园高校负责同志。其主要职能是具体负责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措施;制定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协调大学科技园股东单位的关系;组织大学科技园的认定、评估等管理工作。
2004年11月18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的评估验收,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04年12月14日,省政府贾连朝副省长、曹国营副秘书长带领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到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调研,并召开了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问题。
2005年4月22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8月18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座谈会在大学科技园召开,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正式编制完成。
2005年10月28日-11月6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组织股东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 “2005年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交流会”。
2005年12月17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承办的首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大赛圆满结束,并在郑州市艺术宫举行了颁奖典礼。
2006年3月,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取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投资补贴类)服务机构资格,是全国首家大学科技园获得该项资格,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获得该资格的服务机构。
2006年6月21日-23日,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有关兄弟单位共同举办了2006年河南国际生物医药高科技研讨会。会议的召开对提高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的知名度及下一阶段项目引进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
绩效评价
2021年10月21日,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该科技园被评价为优秀。
参考资料
园区简介.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15岁啦.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8-10-29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3 00:23
目录
概述
科技园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