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荛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 Meisn.)是瑞香科荛花属灌木,高约1米,分枝多而纤细,无毛;幼枝近四棱形,绿色,后变为褐色。叶对生,无毛,近革质,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干后稍皱缩,下面灰绿色,光滑,花丝短,近于无;子房棒状,具柄,顶部被短柔毛,花柱短,柱头圆珠形,顶基稍压扁,具乳突;线状披针形,端钝,果卵形,干燥。花期6-8月,果期9月。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米,分枝多而纤细,无毛;幼枝近四棱形,绿色,后变为褐色。叶对生,无毛,近革质,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0.2-1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干后稍皱缩,下面灰绿色,光滑,侧脉每边7-8条,不明显;叶柄极短,近于无。
花黄色,
花序穗状或由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密被灰色短柔毛;
花梗极短,具关节,花后残留;花萼长约8-10毫米,外面被灰色绢状短柔毛,
裂片4,2大2小,卵形至长圆形,端圆,约等于花萼长的1/3;雄蕊8,2列,着生于花萼筒的中部以上;
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花丝短,近于无;子房棒状,具柄,顶部被短柔毛,
花柱短,柱头圆珠形,顶基稍压扁,具乳突;
花盘鳞片1枚,线状披针形,端钝,约长0.8毫米。果卵形,干燥。花期6-8月,果期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蒙古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江苏等省。河朔荛花生长于海拔500-1900米的山坡及路旁。喜光,极耐干旱,耐瘠薄,不耐水湿。
繁殖方法
播种
河朔尧花种粒细小,不易在圃地播种,10月将采收的蒴果置于干燥处贮藏,翌年4月中旬播前将其碾碎分离出种子,在温室泥盆内干播,将种子均匀撒播在泥炭、腐熟羊粪、细沙(2:1:1)混拌均匀,表层平整(经过筛)并已阴透的基质上,不宜密播,播后覆土0.1-0.4厘米,并以塑料膜罩严,以增温保湿,置于直射光下。而后视室温每2-3天喷水1次,播后9天出苗,发芽率80%以上。
幼苗高0.5-1厘米时,揭去覆盖物,过早揭覆盖物幼苗死亡率很高。出苗后应每天喷水1次,苗高1.5厘米以上时,白天放在室外荫棚下通风锻练生长,2-3天喷水1次,2个月苗高平均长至20.3厘米。6月中、下旬分株移入圃地定植培养,保苗率达100%。播种苗当年平均高87.7厘米,丛幅75厘米×82厘米,幼苗无需特殊措施即可安全越冬。
扦插
硬枝扦插:苗床设在温室内,基质为珍珠岩。于早春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木质化程度好的1年生硬枝,剪成长15-20厘米、小头直径不小于0.3厘米的插穗。扦插前在水中浸泡24小时,扦插深度4-5厘米,插后每天适时喷水1-3次,40天可形成愈伤组织,50天后生根,此后要减少喷水次数。6月中旬将生根苗移入泥盆(基质同前),此时管理很关键,上盆6-7天内置于遮荫处,每天适量喷水,待缓苗后才可见直射光,并进行通风锻练。经1个月养护,成活率达78.4%,于7月中旬扣盆移入圃地,当年平均苗高45厘米,保苗率达96.1%。
嫩枝扦插:嫩枝扦插插床可选在温室或露地,基质选用透水性强的珍珠岩、粗沙或蛭石均可,选用平床厚约10-15厘米,内设自动间隔喷雾装置定时喷水,无此装置插后每天喷水4-5次,露地扦插后要及时搭塑料拱棚遮荫,扦插于6月25日至7月10日进行,插穗为当年生半本质化嫩枝,长10-15厘米,顶端保留2-4片叶片,扦插密度为5厘米×10厘米。扦插前用生根粉激素处理。不论哪种激(
ABT1、ABT2、IBA、NAA)及浓度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插穗生根率。根据试验,使用激素处理的插穗绝大部分为皮部生根,平均根量和平均根长较对照均有大幅度增加,嫩枝扦插21-25天生根。
露地扦插苗于9月上中旬揭去塑料棚后采取临时措施继续遮荫,每天喷水1次;9月下旬减少喷水次数,10初撤除遮荫,11月初覆土在室外苗床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扒开覆土,分株起出定植在圃地,生根苗保苗率达93.4%。室内扦插生根苗于9月下旬上盆,在蔽荫处放置7-10天后见光锻练,并保持盆内湿度80%左右。
栽培技术
河朔尧花在西北东部广大地区及新疆南部、青海东部适宜栽植。以植苗为主,多在早春进行。
主要价值
生态:河朔尧花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灌木树种。在过度放牧地区河朔荛花常保留较好牛羊不采食。河朔荛花造林对丰富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灌木树种资源和荛花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药用:茎叶有毒,可作农药;花入药,治水肿等症。
经济:茎皮纤维可作造纸原料。有关研究表明瑞香科植物多为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含有一定的毒性。
园林:在园林中可植于草地、墙隅、庭院、街心及装点石山,也可作切花。西北地区夏季开花植物缺乏,景观单调,而河朔尧花正值夏季开花,花色丰富且花季极长,在北京可达4-5个月,弥补了夏季开花植物稀缺的不足,起到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