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
河道某
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时段的输沙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
含沙量大小。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和变化对河流系统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河流输沙量对物质通量、
地球化学循环、水质、河型、
河口三角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影响着依赖于河流的
水生生态系统和
动物栖息地,同时也会影响人类对河流的利用,尤其是河流输沙量高会引起
水库、取水口和
灌溉系统的淤积,增加河流引水的处理费用,对水资源开发造成严重影响。
河流输沙量随时间变化。一年中最大输沙量在
汛期,最小输沙量在枯水期,年际输沙量也不一样,变化较年径流更为剧烈。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最大输沙量与最大洪水量出现时间大体一致。就一条河流而言,山区河段输沙能力强,河道以冲刷为主,输沙量沿程增加;平原
河段河道以淤积为主,输沙量沿程减少。
气候变化主要通过降水来影响
土壤侵蚀和
泥沙输移。降水是
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从全球尺度来看,气候变化对全球河流输沙量的影响研究不多,可能是由于河流数据的缺乏。对于探究河流
径流量的趋势性变化,
东南亚诸多河流输沙量易受极端事件的影响。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在1979—1997年间,台湾11条河流经历了100次
异重流事件,多数与
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有关。研究表明在过去20a,台湾16条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在(1.6~40)×107t/a之间。在2004年6月初台风“蒲公英”期间,
浊水溪注入
台湾海峡的泥沙达7.2×107t,而其多年平均输沙量仅为3.8×107t/a。近60年来,
北美洲、
欧洲和南美洲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亚洲北部强降雨呈增加趋势,中部无空间连续性趋势变化,东亚南亚极端降水事件频率有所增加。
相比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对河流输沙量的影响更大。人类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河流输沙量,其中水利工程以坝库建设为典型代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包括毁林
开荒、
采矿、城市化建设、
水土保持措施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输沙量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