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子
植物
“油桐子”,又名罂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遗》),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记载:冈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子”又名:罂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遗》),荏桐(《本草衍义》),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叶乔木,高3米至10米。油桐,大戟科,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枝条粗壮,叶卵圆形,花雌雄同株,花萼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状,种皮木质。花果期3-9月。有粗壮无毛之枝,幼枝稍具长毛。
形态特征
油桐小乔木,高达9m。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长达12cm,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诱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3-6cm。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
分布范围
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云南等地。
来源
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以根、叶、花、果壳及种子油入药。根常年可采。夏秋采叶及凋落的,晒干备用。冬季采果,将种子取出,分别晒干备用。种子油另行加工。
化学成分
种子含46%的脂肪油,主要成分为桐酸( eleostearic acid)、异桐酸(isoeleosteaticacid)及油酸( oleic acid)的甘油酯。种仁含油约50%~61%。油桐子榨油后的桐饼尚含油3.1%~4.6%,并含氮2.12%,磷1.13%。由于含有能引起动物胃肠炎的毒性皂苷,故不宜作饲料。此种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饼的毒性成分远比桐油大。
油桐
简述
大戟科。落叶乔木,高3-8米。叶互生,叶卵形,或宽卵形,长20-30厘米,宽4-1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叶基心形,全缘或三浅裂。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单性同株;花先叶开放,花瓣白,有淡红色条纹,5枚;雌蕊子房3-5室,每室1胚珠。核果球形,先端短尖,表面光滑。种子具厚壳状种皮。 油桐4-5月开花,果期7-10月;花后子房膨大,结球形核果,果顶端有短尖头;果内有种子3-5粒;种子具厚壳状种皮,宽卵形;种仁含油,高达70%,桐油是重要工业用油,制造油漆和涂料,经济价值特高。桐油和木油色泽金黄或棕黄,都是优良的干性油,有光泽,不能食用,具有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
油桐是中国特有经济林木,它与油茶、核桃、乌桖并称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桐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直到1880年后,才陆续传到国外。世界上种植的油桐有6种,以原产我国的三年桐和千年桐最为普遍。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三年桐学名油桐,长得快,结果早,产量高,盛果期可达20年~30年。千年桐学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皱纹,又称龟背桐,寓意长命百岁。千年桐比三年桐高大,有10多米,树龄较长。油桐种子榨出的油叫桐油;木油桐种子榨出的油叫木油,质量稍逊。
四川、贵州、湖南、湖北为我国生产桐油的四大省份,四川的桐油产量占全国首位。重庆市秀山县的“秀油”,湖南洪江的“洪油”,是我国桐油中的上品。
栽培管理
采集种子:霜降前后,果实开始呈黄铜色或褐色时采收种子,此期种子含油量最高;采回的桐果,应堆在阴湿处,上盖稻草,待果皮软化腐熟后,及时剥开挖出种子,稍加处理即可冬播;若春播,须将种子阴干后混沙贮藏;在贮藏期间要常检查,适时加水,防止发霉变质。
造林技术:油桐种粒大,发芽率高,生长快,多直播造林,也可植苗造林;直播造林,冬播在12月~1月进行;春播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我省多在春季播种;方法是: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株行距50×50厘米,挖深30厘米的穴,穴底垫基肥,每穴播种2~3粒;覆土5~7厘米,上盖一层干草,以防表土板结;5、6月份苗高10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健苗1株。
植苗造林:在春季、秋末冬初均能进行,以4月上旬苗木萌芽但还未放叶时栽植成活率最高:栽植时选顶芽饱满,高度为90~120厘米,径粗1.5~2.5厘米的苗木;将其根系置于0.5%的高分子吸水剂溶液或500ppm的ABT3号生根粉溶液中浸泡,然后按株行距1×1米挖深0.8米的穴栽植。
抚育管理:造林后1~3年内,每年中耕除草,施两次肥,并整形修剪,培养“台灯形”丰产树型;油桐树一年生苗常遭受冻害,要做好防寒防冻工作;在苗木生长培育阶段,除施入底肥,5~9月份要及时松土除草,不施速效肥,秋季停止浇水,以防新梢徒长;对于一年生苗,可在“小雪”前后灌足越冬水,在根颈部培土30~40厘米,用干草包扎主干,翌年3月下旬晚霜过后解除绑缚物,扒开土堆;对于2年生苗木,只在根颈部围土堆即可;对于结果树,可涂白防冻。
防治病虫:主要有烟煤病、尺蠖、六斑始叶螨等。油桐烟煤病的防治方法是,及时防冶蚜虫介壳虫,发现这类害虫时,可用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掖喷杀;防治烟煤病可用石硫合剂,夏季用波美0.3度,冬季用3度,春、秋季用1度石硫合剂喷洒,兼有杀虫治病的作用;油桐尺蠖的化学防治是,在4龄以前用20%速灭杀丁4000~6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方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稍具光泽,平滑或有龟裂纹。质脆,易破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无臭,味涩、苦后略甜。以黑色略带棕色,不焦不碎,味微苦而涩者为佳。显微鉴别取儿茶粉末以水装置,放置片刻,量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针状结晶及黄色块状物。
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l-2滴,溶液呈墨绿色。(检查鞣质)
(2)取本品粉末约0.1g,加水2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0ml,加饱和溴水约5滴,立即发生黄白色沉淀
(3)取火柴杆一端入本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直火焰附近烘之,杆上即显深红色。(检查儿茶精)
(4)取本品约0.2g,加水50ml使溶解,加浓盐酸5ml与甲醛试液10ml,水浴上加热,有黄棕色沉淀,放冷,滤过,滤液中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与固体醋酸钠5g,下部应呈棕红色,不得呈蓝色。(检查其他鞣质混入)
(5)薄层色谱取本品细粉1g,加甲醇液10ml溶解,滤过,滤液供点样。另以儿条精甲醇液点样对照。同点于0.5%CMC硅胶G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2:0.08)为展开剂,展距16cm,喷含1%盐酸的0.0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己醇溶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
毒性记载
本品有毒,历代本草对其有所记载。《本草拾遗》云:“罂子桐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至死”。《日华子本草》云:“桐油冷微毒”。《本草纲目》云:“桐子油,味甘,微辛。寒,有大毒”。《本草汇言》云:“有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云:“孕妇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云:“种子最毒”。
肝毒性研究
本品的有毒成分油桐酸对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入血后经肾脏排泄,可损害肾脏引起肾病。此外,亦可损害肝、脾及神经,尤其对肝病患者可加重症状,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毒性救治
本品为油状物质,性状与常用的食用油相似,易误食。对于急性误食者,①立即催吐及用温盐水彻底洗胃,用25%硫酸钠6om导泻;服用蛋清或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食红糖糯米稀饭。②静脉输入林格液及碱性溶液,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肝、肾功能;同时给予利尿剂促进毒物排泄。③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④抽搐者以10~20mg安定静脉注射。亚急性中毒者,立即停止食用桐油,以杜绝中毒源;静脉补液,促进毒物排泄;对症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6: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