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口乡
贵州省德江县泉口乡
泉口乡地处贵州德(江)务(川)沿(河)三县交界地,介于东经108°01′—108°11′,北纬28°30′—28°38′,东西长15.4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境内周长60.20千米,国土面积127.7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365公顷。泉口乡处于德江沿河务川三 县交界的中心地带,是德江县边远的贫困乡镇之一,辖21 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1人。
乡镇概况
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乡情,锐意改革,提出了“深研德江精神,努力建设 泉口”的工作新思路,大力推广科技兴农,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全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737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4387万元,粮食总产量749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63元,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4059万元,粮食总产量7490吨,烤烟190吨,油菜37吨,油桐籽45吨,竹木林伐量:木材450立方,竹材21万根,渔业产量10吨,肉类总产量647吨。
发展机遇
泉口乡是农业大乡,经济发展滞后,要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2010年,该乡在德江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该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该县下达的责任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紧紧围绕“提高烟叶生产水平、提高烟农收入”的“双提高”目标,坚持走“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优化布局、规模发展、依靠科技、主攻质量”的路子,使烤烟生产稳中有升,收购级内烟叶37.3万公斤,实现产值540.1万元、税收103万元,其中上中等烟叶比例全县第一、均价全县第三,为该乡2011年烤烟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泉口也从烤烟被遗忘小乡向烤烟大乡迈进,烤烟种植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成型的支柱产业之一。该乡抓住山地烟叶内外质量好、风格特征明显、各项化学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内、已经成为生产高档卷烟的主要原料、深受国内外烟商普遍关注和赞誉的这一历史机遇,趁势而上,做强做大烤烟产业。
产业做强
过去几年,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烟叶市场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该乡烤烟生产一度走向低迷,烟农不愿种、干部不愿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该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路,紧紧抓住为民谋利这一宗旨,充分调动种植主体和抓烟干部的积极性,着力解决“种植与收购”、“农户与企业”、“市场与供货”的矛盾,努力探索走烤烟发展技术之路,确保下低等烟从田间退去,真正达到烟农、企业双赢的新目标,基本上巩固了烤烟生产规模。2010年,该乡烤烟生产在遭受前期多雨寡日晒,后期少雨受秋风的自然灾害情况下,该乡党委、政府以最大限度让利于烟农的策略,保证了烟农利益,促进了烤烟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该乡的烤烟生产工作起步早、动作快,在2010年烟叶收购结束后,该乡抓烟干部就与烟草部门辅导员迅速行动起来,尽早安排布置2011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大力宣传国内外烟叶市场供不应求的形势,宣传国家烟叶收购、扶持、价格上调等政策。该年年初,为了巩固烤烟这一支柱产业,该乡在《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1号文件中,本着“因地制宜、相对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把烤烟种植作为全乡的重要产业,进行了土地合理轮作,并制定一系列助推烤烟发展激励政策,在该县投资新建25座大型密集烤房的基础上,该乡再增修了小加密烤房105座,从微薄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对每座新建小烤房补助1000元劳工费和2吨水泥,为该乡烤烟生产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印发了致广大烟农的一封公开信。把烤烟生产方面的优惠政策制成宣传带,利用乡里的车子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在各村和进村公路上悬挂“今年修烤房,明年修楼房” 、“要想富,种烟是出路”等宣传标语,干部还在群众会上以及在开展“六进村”活动时向群众宣传烤烟政策。并将种烟与没有种烟的农户收入进行对比,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种烟是现今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从而使广大群众转变观念,积极种烟。在召开田土翻犁、育苗管理、农家肥有氧发酵、地膜覆盖整地待栽的四次专题会上,该乡对烤烟生产工作作了详细安排部署,提出了“增计划、提单产、调结构、显特色、强基础、求突破”的目标,实现突破县分3300亩的种植任务,实际签订种植合同面积4240亩可喜成绩,为该乡该年烟叶收购力争突破100万斤、上中等烟比例达92%以上打下了基础。
风景名胜
泉口石林
泉口石林位于县城北部泉口乡境内,距德江县城53公里。
泉口石林呈九面斜坡,总面积1万余亩。整片石林呈显层峦叠嶂状,挺拔神秀,雄伟高大,岩石表面有的呈龙鳞甲状,有的像经过雕琢打磨过一般,呈现出一派匠心的自然。安家坪组的石林,高度在3米至7米之间不等,规模巨大,在广阔的地平面上似如一道城墙,岁月沧桑,古朴天成,险峻神秀,形态不一,或像雕塑,或像残堡,或像火焰,或似孔雀,或似莲花坐,或似画框等等。
泉口元土司衙署遗址
据泉口乡东北1公里,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年间重建,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分前、中、后堂及两厢,后遭火焚,仅存龙门残址。从遗址中出土瓷碗、石案、石柱及史料考证,元代田氏土司分四支,泉口系田佑恭之弟田佑祥一支,为此应是田佑祥土司住宅,现建为学校。
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泉口乡集市之后,三面青山怀抱,前面有一条清澈的河水绕阁而过,阁内有栩栩如生的佛像数尊,经常香烟袅袅,阁分三层,翘首的屋檐上都有大鹏展翅的吉祥木雕。四季两山经常百鸟啼鸣,鸟立于阁顶,还有阁的左团右转的桃树、梨树,每逢阳春三月百花齐放时节,千蜂万蝶不约而至那种壮观更是惬意盎然。
始建于战国时期周赫王延代五十二年(即公元前263年),由西南土家先祖田齐王所建,西汉扩庙、道光改寺为玉皇阁,一直延续至今。
庸州遗址
庸州遗址在泉口乡。隋朝时期(582年—604年)的庸州治所,管辖周边三县。街道“衙城址”、“观堡”,庙宇“真武观”、“观音堂”等基石尚存,规模壮阔,蕴藏着一段千年的历史和沧桑之变。被当地百姓叫做“衙宅屋基”。泉口土司衙署,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前、中后堂及两相,后遭火焚,仅存龙门,由显赫于世的蕃部长田佑恭所设,是其弟田佑祥土司之衙门。
乘车来到马喇村,郁郁忽忽的丛林中有一巨石,其形似马,体态逼真,故在元代设土司时,以石马为“石马土司”。据明代《嘉靖思南府志》载,系思南府十景之一,庸州四景之一。相传,这里的庄稼,时遭践踏,损失严重,人们十分恼怒,不知何物作怪,后发现有马蹄脚印,跟踪而去,观石马尾下有粪,乃断定为其所害,于是将其打断一只,从此,禾苗未遭损害。
田氏庄园
位于泉口乡,清朝咸丰十年(1860)由大商人田庆位修建。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整体布局别具匠心,亭台、楼阁、门洞、青石院落与主体建筑布局天然,玲珑精致。房屋前后几十幅镂空雕花木窗,技艺精湛,堪称木雕中的精品。封火墙檐下卷草图案,彩色图画让人忘怀。地灵人杰,周渔璜题字“科第世家”匾额高高的悬挂于青石龙门之上,反面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举人,一个被遗忘的土家族诗人田茂颖题字“经魁”,历经300多年,如今依然被子孙们珍藏。庄园布局显示了主人的富足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又体现了江南、北方和土家建筑融为一体的风格。
马耳河峡谷
马耳河峡谷全长25公里,距泉口乡约15公里,山峰长势险峻、优美,形态之壮观,有的似竹笋露土,有的似水上舟船,有的似火箭头飞天……
从谷底沿峡谷而观,东面似铜墙银壁、似炮弹林立。特别是那些于峡谷半山徐徐而升的山体更是奇特无比,有时似佛塔高耸、有的似展翅飞鹰,有的似仙人提壶。稍近只听见两峡谷之百鸟啼叫声双贯于耳,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百鸟集居的天堂。河道全有一整块石头构成,河道狭窄、水流迅猛,于滩上形成一朵朵浪花那也别是一番情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河口的下方黑鹰塘之上有高约30米、宽约3米的飞瀑沿岩壁而下,直达龙潭,需不能与黄果树瀑布相提并论,但在省内也是难得的壮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15 09:55
目录
概述
乡镇概况
发展机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