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全日制完全中学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简称“泉州五中”。泉州五中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八所新式公立中学堂之一、泉州地区第一所中等学校。
历史沿革
泉州五中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八所新式公立中学堂之一、泉州地区第一所中等学校,始称“福建省泉州府官立中学堂”。
1902年戊戌维新运动之后,陈棨仁、李清琦二翰林为学校总办,后由黄谋烈、黄搏扶为正副总办。首届报名人数为500人,只录取80人。
1912年,学校改名为“福建省泉州中学校”,校址为打锡街泉州府贡院。
1917年春,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第十一中学校”。
1922年--1926年,军阀混战,校舍被驻军占用而时常停课。
1928年,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开始招收女生。
1938年,沿海局势紧张,学校内迁至德化旧孔庙。
1942年9月,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晋江中学”。
1952年,学校改名为“晋江第一中学”。
1955年,学校改名为“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1958年,学校改名为泉州高级中学。
1969年至1971年,与泉州三中合并,改名为“向阳中学”。
1971年初,恢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校名。
百年沧桑,学校十易其名,四迁其址。从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到泉州中学校、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校、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福建省立晋江中学、晋江第一中学,再到泉州第五中学、泉州高级中学、泉州向阳中学、泉州第五中学,校名的变迁见证了五中的成长。
办学条件
泉州五中桂坛南区校园面积35154平方米,桂坛北区校园面积27015平方米,城东校区校园面积114580平方米,建有三幢面积共6773平方米的图书楼,图书馆藏书29.7392万册,订有各类期刊220种,有休闲阅读区、走廊阅读区、电子阅览区、期刊库、学生讨论室、外文吧、奥赛吧、丝路空间、体验区等;全校建立多媒体交互式校园网络系统,拥有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师电子备课中心、闭路电视演播中心、图书资料计算机管理中心、学校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室,电子、音像等各类阅览室。此外,还拥有各种实验设备、体育设施以及师生生活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多功能体育馆和艺术中心大楼。2003年学校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学校。
学校以“追求卓越,办高品质学校”为目标,鼓励全校教职工根据自身特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梳理,学校精心建构了一套丰富完备、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涉及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科普知识与学科竞赛、心理健康与主体发展、艺术审美与休闲健身、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等六大领域,共100多门校本课程。
泉州五中城东校区已建成生物组培室、信息化地理教室、金工木工室、乐高电脑机器人工作室、麻省理工大学FABLAB创智空间、信息安全实验室、物理探究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教实验室等多学科高端实验室,实验设施设备先进。在“创客空间”里,学生可以动手设计和制作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相关的实验和创意作品;有音乐、话剧、摄影、摄像、美术、书法等艺术教室。
办学特色
办学宗旨:“营造优良校风,实施优质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校训:“严谨、勤奋、求实、进取”。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教风:“敬业、博爱、奉献、奋进”。
学风:“立志、文明、善学、向上”。
学校六大领域的发展性课程包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科普知识与学科竞赛、心理健康与主体发展、艺术审美与休闲健身、生态文明与社会实践。学校有麦田电视台、舞蹈社、模联社、吉他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和组织,有学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和舞蹈队,举办各种音乐会。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015年5月,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泉州五中自主研发的教育管理和资源平台入选了优秀案例,并在福建展区展示。
2016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审核,泉州五中被确认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2017年1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研究”顺利结题,由泉州五中开发、设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向全省推行。
学校国际部自2011年9月创办以来,构建了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的课程体系,实现国际和国内课程优势的全面整合。泉州五中国际项目已经成为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泉州五中聚焦“双新”实施,落实高考改革,形成12种选科组合的“行政班+走班”教学模式,开设思政、学科竞赛、强基、固基、研学等课程;推进“五育”融合,优化丰富“泉州五中卓越课程体系”,提升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科创等特色校本课程品质;践行“双减”政策,开设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学校依据省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引领+学生社团+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校园节日”俱乐部活动课程,打造“一师多能”的教师培养项目课程;不断丰富充实慕课平台内容,搭建初中、高中、初高中衔接等线上课程,结合信息化2.0,应用“三个课堂”,探索实践整校推进的混合学习模式,融通线上线下,建构全面立体的智慧课程。信息化、大数据助力了五中教育质量的提升,让整座校园、整个管理和教育的过程都充满智慧。
泉州五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整合及开发新的课程,构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泉州五中卓越课程体系。其中“卓越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含三大类课程:学术类课程,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学科竞赛以及科技创新竞赛课程;实践类课程,包括“两基地”课程;创新人格类课程,包括创新人格、心理拓展、科学思维等课程。三类课程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鼓励全校教职工根据自身特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每学期开设100多门高品质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六大领域发展性课程,形成特色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社团、科创活动与竞赛一体化发展。另外,该校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批64所成员校之一,已开设微积分、物理力学等十多门大学先修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考试,成绩优异,部分学生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奖学金。
办学成果
近年来,有数百人次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科技类比赛中获奖。
学校荣誉
泉州五中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模范教工之家”、“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单位”、“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示范单位”、“全国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实验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先进教工之家”、“省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家校直通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单位、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先进集体、“平安先行学校”、“福建省多样化办学试点学校”、“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校”、“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福建省全民阅读示范点”等。
2024年8月26日,在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的公示》中,获得“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知名校友
参加长征的新四军政治组织部长烈士李子芳、首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庄长恭,现任中国工程院李龙士、李幼平两弹一星红高梁》的编剧陈剑雨,世界冠军林建成蔡焕宗叱咤国际体坛的翁康强黄云龙杨山峰等七位运动健将;
菲律宾菲华泉州公会会长戴亚明及吴长榆等旅居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有知名的香港、石狮同乡会会长邱季端、香港泉州同乡会会长徐伟福、台湾著名女诗人、作家龚书绵教授等众多港澳台同胞。
李子芳(1910-1942),泉州石狮永宁镇岑兜村人。早年侨居菲律宾,1927年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4月在漳州石码参加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组织部干事、红一军团组织部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当选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为新四军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41年1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在狱中,李子芳建立秘密党组织,组织难友开展斗争,组织部分同志秘密越狱。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
庄长恭(1894.12.25-1962.2.15)字丕可,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泉州鲤城人。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今泉州五中),因学业优异,以地方奖学金保送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对有机合成特别是有关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与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盛誉。
李龙土(1935.11.20-)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泉州南安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开发。作为国家863计划八·五重大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加研制成功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效益,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及高技术产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共十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
李幼平(1935.5.1-) 电子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我国核武器电子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和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曾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郭光灿,1942年生,量子信息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泉州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联合中心双聘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量子光学》、《光学》等11部著作。2003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解决光纤量子密钥传输过程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实际通信光路实现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分配。
现任领导
张海峰:泉州第五中学校长;
张桂芳:泉州第五中学副校长;
骆志森:泉州第五中学副校长;
杨培锋:泉州第五中学副校长
学校地址
桂坛校区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桂坛巷49号、菜巷20号。
城东校区地址: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毓才路288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15: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