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位于
福建省泉州市境内,其主要遗产建于约10—14世纪之间。
历史沿革
据历史记载,泉州古称“刺桐”,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各代,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泉州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其次,泉州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的泉州还是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
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
10—14世纪,即宋元时期,泉州曾是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九日山祈风石刻,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
市舶司遗址始置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初建时位于泉州城外,13世纪因城市拓展而纳入城中。
德济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进行拓建,14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
天后宫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始称顺济宫,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南宋泉州太守
真德秀曾于13世纪初在此祭祀真武大帝。
南外宗正司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对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
开元寺创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10世纪渐盛,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历400年),后历代屡有修缮。元至大三年(1310年),清净寺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
伊斯兰教圣墓是7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元至治二年(1322年),墓地进行修缮。
草庵创建不晚于10—11世纪,初为草构,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并于石室内岩壁上雕凿摩尼光佛造像。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
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分别创烧于宋代和元代。德化窑址是10—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发现了“祥符元宝”“皇宋元宝”铜钱各一枚、“熙宁通宝”三枚,均铸造于11世纪初期,可佐证遗址的年代。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成于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
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
邹应龙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主持建造。
8世纪,唐代海商
林銮创建林銮渡,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北宋官员傅琎加筑通济栈桥,完善石湖码头功能。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重建于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年)。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万寿塔由僧人介殊建造。
遗产格局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九日山祈风石刻、
市舶司遗址、
德济门遗址、
天后宫、
真武庙、
南外宗正司遗址、
泉州府文庙、
开元寺、
老君岩造像、
清净寺、
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磁灶窑址、
德化窑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洛阳桥、
安平桥、
顺济桥遗址、
江口码头、
石湖码头、
六胜塔、万寿塔(姑嫂塔)。
主要遗产
制度保障建筑
九日山为清源山支脉,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千米的
晋江上游,这里是泉州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历代泉州城郊的风景胜地。
九日山祈风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它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
市舶司遗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始置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初建时位于泉州城外,13世纪因城市拓展而纳入城中。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国家机器的独特属性。
德济门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德济门遗址是宋元以来泉州古城的南门遗址,南面紧临着晋江。德济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在元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进行了拓建。14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沿用近700余年。
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是宋元时期起源于泉州本地的海神妈祖的祭祀建筑,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天后宫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始称顺济宫,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
天后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见证了
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是一组依山势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石头山是泉州近郊的一处重要地标,它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真武庙始建于宋代,南宋泉州太守
真德秀曾于13世纪初在此祭祀真武大帝。真武庙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的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多元社群建筑
南外宗正司遗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南外宗正司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对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这一群体是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泉州府文庙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西临城市的南北向主街道,是一组院落式建筑群。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是包括政治要人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文庙及学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是古代官方纪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的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作为儒学的传播中心,泉州文庙及学宫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创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10世纪渐盛,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寺院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开元寺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较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高规制的建筑、多元文化遗迹反应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同时,与寺院关联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有重要贡献。
老君岩造像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较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开凿时间不晚于南宋。老君岩这一巨大的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以雄厚的社会财富为保障的,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也反应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历400年),位于当时城市南墙外,该区域是宋元泉州外国人的主要聚居区,13世纪后被纳入城内。历代屡有修缮。元至大三年(1310年),清净寺由穆斯林主导的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周边历史上曾是穆斯林聚集区。
清净寺是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作为中国现存较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清净寺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惜物证。它见证了活跃在泉州的外国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传统,也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伊斯兰教圣墓是7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也就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历史物证之一。与清净寺一样,伊斯兰教圣墓也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墓地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进行了修缮,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草庵位于泉州城以南15千米的华表山东麓,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院。草庵至晚创建于10—11世纪,初为草构,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并于石室内岩壁上雕凿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显现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商品产地建筑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位于
晋江市辖区内的磁灶镇,是泉州城郊规模较大的一组古窑址,距泉州古城21.4千米,距泉州港江口码头不到20千米。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代表,其产品经晋江支流九十九溪通往泉州港口外销。金交椅山窑址始建于10世纪,兴盛于10—13世纪,考古发现有4处龙窑、1处作坊以及大量窑具和瓷片。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该窑址与泉州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步,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德化窑址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千米的
德化县。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分别创烧于宋代和元代,发现有多处龙窑、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窑具和瓷器。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10—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泉州成为较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距泉州古城130千米。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德化窑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展现了宋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也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位于泉州西北约70千米的戴云山区,其所在的青阳村曾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其冶铁业在11世纪时达到兴盛,产品经晋江支流西溪运往泉州港口。下草埔遗址经考古发现有冶铁遗址、古矿洞、古道等遗存。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同时这处遗址也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安溪地区的传统制铁业至今延续,当地余氏家族与宋元时期的冶铁活动有关,成为这一传统产业的活态见证,也为宋元海洋贸易留存下了的珍贵的产业记忆。
运输网络建筑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洛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由宋代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其建造技艺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较先进的造桥技术,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技术经验。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洛阳桥建造的背景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带给水陆转运系统的功能需求。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成于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2255米,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
安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同时,安平桥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
邹应龙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主持建造,为梁式石桥,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东侧桥头指向德济门的方位。现存桥长约400米,共有船型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型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现存桥墩长约8.5米,宽约3.5米。
顺济桥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与德济门、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江口码头由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组成,位于宋代法石港港区内,是泉州城内通过晋江水系,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相距约1.1千米,位于上游,其整体造型为一平缓的石构斜坡阶梯式驳船码头,此处水深较浅,码头直伸入江中以便低潮位时小船停靠。码头现存南北长约30米,宽3.5米,表面砌有多级石台阶,由江岸逐级降至江底淤泥。美山码头位于下游,较文兴码头处水深,码头造型为边坡较陡的墩台,便于高潮位时大船停靠。墩台自下而上保留了不同时期增筑的痕迹,最下层墩台南北长约20米,宽约15米,最上层的墩台南北长约10米,宽约8米。墩台南端砌为石阶,东西两侧为陡坡。墩台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驳岸设施,延伸至江中,便于低潮位时使用。墩台的台基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外侧呈斜状,以便船舶停泊。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江口码头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泉州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
石湖码头位于泉州城东南17千米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其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8世纪唐代海商林銮在此创建林銮渡,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北宋官员傅琎加筑了通济栈桥,完善了码头功能。
石湖码头以所在村落名叫“石湖”而得名,石湖码头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惜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六胜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重建于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年)。六胜塔坐北朝南,塔身为花岗岩砌筑,楼阁式,八角五层空心结构。塔基做双层须弥座,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每层间隔设有四个券形门和四个方形龛,门与龛上下层相错设置,各门、龛两旁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第一层金刚神、第二层信奉佛教的名流和僧侣、第三层护法神、第四层罗汉、第五层菩萨,雕刻形态逼真,技艺精湛。高达36.06米,出入泉州湾的船只均可在海上清晰地以它为导航标志。
六胜塔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也有护佑商旅的作用。同时,六胜塔的建成是宗教人士、商人、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千米的宝盖山巅,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里控扼泉州湾与外海交界处,在此建塔锁水口以保平安。
万寿塔是见证泉州悠久航海历史系列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航标塔。它位于石狮市宝盖山最高峰,这里是泉州湾出海口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可以清晰地俯瞰泉州湾和深沪湾。万寿塔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新遗产,它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
更名背景
2020年4月18日,中国的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已正式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安平桥、顺济桥、市舶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青阳下草埔遗址、德化窑遗址竺6个遗产点等内容。
泉州申遗题目的调整是针对其突出普遍价值(OUV)的阐述。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贸易的一个中心,它的整个遗迹(目前共22个遗产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这方面的价值,更名后有些价值比过去丰富了,所以跟之前“古泉州(刺桐)史迹”相比增加了6个遗产点等内容。本次申遗增加的内容更多的是考古遗迹、遗址,支撑泉州作为宋元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价值,让其普遍价值更加丰富和完善。
申遗历程
2020年3月,泉州申遗的修改文本已上报,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总部组织专家进行过评审。
2021年7月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有关情况,本届大会将审议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上有望再添一颗璀璨明珠。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纪念产品
2022年7月25日,人民银行将发行世界遗产(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4枚,其中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150克圆形金质纪念币直径60毫米,面额2000元,最大发行量1000枚。
遗产价值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以一种杰出的方式整合了生产、运输和销售的空间结构及关键的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促进了泉州的惊人崛起和作为10—14世纪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海上枢纽的繁荣。宋元时期泉州的海洋贸易体系以位于江海交接处的城市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接其间。遗产组成部分包括行政建筑遗址、宗教建筑和雕像、文化纪念地史迹、窑址和冶铁遗址、以及由桥、码头和航标塔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反映了宋元泉州的海洋区域、社会文化结构和贸易结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上贸易中心通过系列遗产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现了高度整合的区域结构和关键性的行政、交通、生产、交易和社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使得泉州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高度繁荣的时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贸易中心和重要商业枢纽。该遗产表明了泉州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伟大贡献。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址包括宗教建筑有11世纪的青井清真寺,中国较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伊斯兰坟墓,以及一系列的考古遗迹:行政建筑、对商业和国防很重要的石码头、陶瓷和铁的生产遗址、城市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古代桥梁、宝塔和碑文。10世纪到14世纪,泉州在阿拉伯语和西方文献中被称为塞顿(Zayton)。
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正如现今所揭示的泉州的22处古迹及其相关环境,就从整体上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
文物保护
保护措施
1960年3月4日,清净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23日,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泉州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泉州府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根据
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v),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描述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遴选依据标准(iv):《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其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示了在10—14世纪亚洲海上贸易的高度繁荣时期,泉州地域一体化结构和关键的制度、交通、生产、市场和社会文化因素使它成为一个全球级的重要商业中心,体现了泉州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旅游信息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
乘坐泉州市公交14路,新门街头站下车可达泉州市舶司遗址。
乘坐泉州市公交31路至天后宫站下,可达天后宫。
乘坐泉州市公交3路、4路、6路、14路、19路、25路、26路、32路、47路至“府文庙”站下,可达泉州府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