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是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儿童片,由
石晓华执导,
张瑞芳主演,张翎飞、
牛犇参演,于1982年上映。
剧情简介
退休的陶奶奶原是一位幼儿园教师。她和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侄女雪莉刚搬进新村不久,就接到教育局邀请她去海滨疗养的通知。雪莉非常高兴,打算跟姑妈去海滨谱写自己的毕业作品,于是她再三鼓励一直想见到大海的姑妈早日去海滨。
新村刚刚建成,托儿所还没有办起来,这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困难:拆迁户大刘家孩子无人照顾,只得把孩子锁在家里;老侯家是双职工,独生子小侯游荡在外,时常闯祸;沈工程师对父母不在身边、娇生惯养的小孙女束手无策。
邻居们的这些困难,深深地触动了对孩子有特殊感情的陶奶奶,她决定放弃海滨疗养,腾出家里一些地方,办一所义务幼儿园,主动承担起教育幼儿的重任。对此,雪莉因自己的打算落空,竭力反对。
不久,幼儿园连续发生几起小事故:小侯在墙上乱画,使家长们产生误会;大刘的儿子冰冰不小心跌伤手臂;小侯和小胖打翻墨水瓶,弄脏了雪莉借来的资料和苦心构思的作品,致使雪莉负气离家。陶奶奶在亲人离去,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来到年年接送孩子们的地方,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大刘的女儿喜燕怀念去世的母亲,性格孤僻,被人称为“木头”。在陶奶奶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育下,喜燕与继母消除了隔阂,又恢复了活泼伶俐的天性。陶奶奶病倒了,孩子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来看望她,他们问长问短,有的给捶背,有的倒茶水,还有的装孙悟空、猪八戒逗老人高兴。
雪莉也在里委主任的劝导下,回到了姑妈身边。当她看到有这么多孩子在关心老人,深为孩子们的赤子童心所感动,同时也很内疚。这时,她认识到幼教工作的意义和姑妈美好的心灵。雪莉从中萌发了创作灵感:生活中的姑妈,仿佛一般明亮、透彻的清泉,一滴一滴地汇集江河,流入大海。她终于写出了毕业作品《泉水叮咚》,献给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
拍摄《泉水叮咚》之前,石晓华为谢晋执导的《
啊!摇篮》当副导演,专门负责孩子戏的组织。谢晋觉得她拍儿童片有天份,曾鼓励她去拍儿童戏。由于谢晋推荐,上影厂决定让石晓华独立拍片,她开始自己筹备剧本。作为处女作,她更想抓个有轰动效应的题材,有人把业余作者吴建新创作的剧本介绍给她。那是个写走私的剧本,但因为题材与宋崇正在搞的《滴水观音》撞车,吴的剧本最终没有被上影厂采纳。吴建新挺失落,石晓华也着急。这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介绍复旦大学几位教授夫人退休后自发地办起家庭幼儿园,解决了一部分教工的后顾之忧,这在当时也是个社会问题。石晓华觉得这个题材可以抓,吴建新马上开始写。吴建新是第一次写剧本,石晓华陪他去很多幼儿园采访,上影厂的厂长徐桑也帮助他们反复修改,剧本几乎磨了一年。
该片一开始名字就定为《泉水叮咚》,主创人员认为这个名字特别动人,这种感情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描写大人对于孩子的爱,也写了小孩子对于陶奶奶如泉水一样清澈的爱,非常单纯。
影片风格
石晓华一开始时被剧本中描写的孩子调皮的情节所吸引,确定影片是闹剧样式。后来,幼教界提意见说剧本中陶奶奶不像个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上影厂领导也指出许多情节为追求“情趣”闹得过分而有失真实。石晓华查阅了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专著,认识到如果光追求外部的动作、离奇的“童趣”,会影响作品的深度。于是,她与编剧、编辑共同努力,把原本以调皮捣蛋的小侯一家为主线的闹剧转变为以陶奶奶与大刘、喜燕一家感情命运的纠葛为主线的感情戏。
演员选择
石晓华第一次独立拍片,不敢请厂内的知名老演员来演陶奶奶,打算从上影剧团里找个普通演员来演,但是上影领导石方禹却推荐她去请张瑞芳。石晓华送去剧本后,张瑞芳认为剧本不错,欣然同意参演,而且帮着修改剧本,把一些比较生硬的文学化语言全部改成口语。
在挑选儿童演员时,石晓华很注重儿童形象的特点和个性色彩,而非长的好不好看。她认为,孩子们不能自己创造角色,这就更要求用形象、个性色彩等先天条件来弥补这方面不足。选王佳莹演喜燕,正是看中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角色十分接近。而在挑选苓苓一角时,因为设定她是娇生惯养、因挑食而经常生病,剧组本想找个瘦弱的女孩,可是到幼儿园挑演员时,长着圆脸圆眼睛的屈蕴真引起了石晓华的注意。虽然剧组中有不同意见,认为既然是工程师的孙女,苓苓应该更洋气一些,但拿其他长得更漂亮的小女孩来做比较时,石晓华觉得她们缺少屈蕴真身上的气质,所以还是决定选屈蕴真。后来他们才知道,屈的父亲在外国留学,母亲在读研究生,她寄住在外公家,而外公是位严肃的老知识分子,身世与片中的苓苓很相似。
表演指导
因为儿童演员年纪小,几乎没有演戏经验,所以,在拍摄时,石晓华特别注意发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动脑筋,与大人共同进行创作。比如,在拍孩子们放风筝闯祸的戏前,她让每个孩子都想出一句向陶奶奶道歉的话,再根据他们自己想的台词帮他们找相应的动作和潜台词。这样一来,到正式开拍时,孩子们都表演得情真意切。
影片评价
该片对儿童生活做了很多加工提炼,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提炼出很多富有儿童特征的艺术细节,场面凝炼,情趣更浓。影片一开头只寥寥数笔就把孩子们的特点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从孩子们顽皮、娇弱等各具个性的活动中,显露出他们独特的天真、可爱,令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片中的各种细节鲜明有力恰到好处,它们是从孩子充满儿童情趣的心灵里闪发出来的,感情真挚。儿童愈天真烂漫,愈显出陶奶奶工作的意义,观众的心也会被童心感化,从中领悟出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道理。稍感不足的是,与孩子形象相比,陶奶奶形象略有苍白之感,缺乏经过精心提炼、凝炼有力的笔触。(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江俊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