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洞石窟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华洞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石洞乡青烟寺村东北法华山山凹,是一处佛、道合一的文化遗存。
历史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法华洞石窟被开凿。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利用中洞加工而成法华洞石窟。
法华洞石窟在明代、清代均有重修和续建。
建筑格局
法华洞石窟现存3座石窟,明代至清时期的碑刻4通,明代石柱2根。石窟分左、中、右三窟,坐北朝南,并排而凿。左窟较小,壁上无雕刻,窟内存圆雕石造像一尊,通高0.84米,头戴冠,长顺,双手执钵。中窟为主要石窟,平面长方形,宽5米、深7米、高4米左右,窟内左、正、右三壁上共浮雕造像500余尊,除左壁一尊坐佛和右壁高浮雕千手千眼观音像及其下方的7尊供养人像外,其余为高0.2~0.3米、形态各异的罗汉像。东窟较深,为天然溶洞,洞口高1.5米,宽3米,进深近20米,地上置石像5尊,佛像头部均为近年补塑,已难觅当时神态。
法华洞石窟窟外西侧存明代始建的圣母庙一座,坐西北面东南,单檐硬山布瓦顶式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砖、石、木结构,五架梁前出单步廊,前金柱施隔扇装修。
文物遗存
法华洞石窟窟内散置明代刻圆雕石造像5尊。右窟较深前左右两侧为金大定年间雕石龛三尊,宋元丰八年(1085年)石刻一块,窟内散置圆雕石造像5尊。
法华洞石窟窟外尚存青石八角形石柱2根,每根石柱都雕有莲花拱顶佛翕,纪年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三月初三日功”。另存有石碑4通,分别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新起玄帝庙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碑记》、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碑记》碑刻等。
文物价值
法华洞石窟是武安及冀南地区保存不多的宋代石窟寺,其佛像的造型和雕凿手法,除具有中原佛教的造型风格外,还兼有藏传佛教的密宗艺术元素,且具有佛道合一的特点,对研究武安的社会历史发展历程及少数民族信仰、佛教传承提供了资料,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93年,法华洞石窟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法华洞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法华洞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石洞乡青烟寺村东北法华山山凹。
从武安市人民政府驾车,大约44分钟到达法华洞石窟。
参考资料
法华洞石窟.邯郸市人民政府.2022-06-01
走进邯郸->文物古迹->法华洞石窟.邯郸市人民政府.2011-09-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1: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