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时候,欧洲许多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同样反映到
宗教改革的问题上,王权的加强也同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势力发生矛盾。在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的
瑞士、
尼德兰、法国南部,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出现;在
君主专制的英国和北欧国家,宗教改革采取由国王自上而下发动的方式。
德意志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在瑞典有很大的势力,拥有大量土地。路德派的新教很快传到北欧。1527年,瑞典国王开始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没收教会财产,限制主教们的政治权力,确定新教传教自由,1544年正式宣布瑞典是信奉新教的国家。丹麦国王(当时辖有挪威)也在1536年实行宗教改革,撤除了主教们在政府中的职务,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建立起路德派的教会。这两个国家的新教教会都受国家政权的管辖。
在西欧一些国家,在宗教改革中还产生了新教的其他支派。
瑞士的宗教改革
十六世纪初,瑞士是由十三个独立的州(六个乡村州,七个城市州)组成的松散的联邦,另外还有一些附属于联邦的辖地。联邦名义上
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瑞士位于南欧和北欧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商路上的城市如苏黎世、日内瓦等,工商业很发达,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农民生活贫困,往往去给教皇、皇帝、法国国王当雇佣军。
慈温利
瑞士神甫慈温利(1484—1531年)受过人文主义教育,1516年开始宣传宗教改革思想,反对出售免罪符。在他的影响下,苏黎世市议会在1519年通过决议,禁止在该州出售免罪符。慈温利还反对悬挂圣像,反对斋戒和教士独身的规定,反对教皇从瑞士召募雇佣军。他在市议会的支持下进行宗教改革,简化仪式,封闭修道院,实行由本区的信徒选举教区牧师。他创立的新教流传到其他城市州,
但是信奉旧教的乡村州加以反对。双方发生战争,苏黎世等州失败,慈温利阵亡。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
卡尔文
1534年,法国的新教倡导者卡尔文(1509—1564年),由于法国政府迫害新教徒,流亡瑞士。他的基本思想同路德的相似,主张“信仰得救”,反对繁缛的仪式和教阶制。但是他又断言“得救”与否是上帝命定的事情;上帝从来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发财或破产,是区分二者的标志。这都是上帝预定的命运,人们只能顺受,不能更改。这种以宿命论掩盖阶级剥削、称颂追逐财富的宗教主张,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自私,适应他们的需要和利益。1536年,卡尔文来到日内瓦,先后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多年。从1541年起,他掌握日内瓦的宗教和政治权力。把日内瓦建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共和国。卡尔文规定的教会组织既不受教皇统治,也不归国家政权管辖,神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在教派内部实行严峻纪律,对其他的新兴教派同样斥为“异端”,加以无情镇压。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发现心肺之间血液循环的塞尔维托就因教义上的分歧被卡尔文下令处死。居民受教会纪律的严格约束,连娱乐也在禁止之列。当时人们把日内瓦叫做“新教的罗马”,把卡尔文叫做“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在日内瓦创办学校,培训新教的传教士。他们把卡尔文教派推广到英、法、尼德兰等欧洲许多地方。
法国的宗教改革 路德教派和卡尔文教派先后传到法国。卡尔文教派的教义和教会的组织形式更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它在法国流传很广。十六世纪前半期,法国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呢绒、印刷、玻璃、制陶等工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里昂的丝绸纺织业和马赛的对外贸易都十分发达。临近大西洋海岸的波尔多、南特等城市成为重要港口。在南部的一些城市里,卡尔文教派开始流行,继而逐渐向北传播。一些贪图教会财产、想利用卡尔文教派来对抗王权的贵族也参加进来。那时候,天主教会已经成为专制王权的有力支柱。根据法国国王在1516年同教皇订立的宗教条约,国王取得任命主教、修道院院长等高级教士的权力,教会大部分收入归国王所有。新教兴起之后,新教贵族集团同国王和旧教贵族集团之间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从1562年到1594年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战争,双方都以宗教为旗帜,实际上是争夺政治权力。1598年,在双方妥协的基础上,国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归还已没收的天主教会财产;新教徒取得信仰自由,可以举行宗教活动,可以担任政府官职和进各级学校。此后,新教在法国取得较快的发展。
英国的宗教改革 同欧洲大陆的情况一样,广大英国人民早已痛恨教会的剥削勒索和奢侈腐化,又厌恶远在罗马的教皇干涉英国宗教事务。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同教会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在增长,他们要求夺取教会财产以扩大自己的经济力量。正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不再容忍罗马教廷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当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之际,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借口教皇不批准他的离婚案而发起自上而下的改革。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原来经过教皇特准同他的寡嫂、西班牙国王斐迪南的女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结婚,后来要求离婚,硬要当时的教皇克利门特七世宣布原先那个教皇的处理不合法,并且让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大主教兼国王枢密大臣乌尔西去同克利门特磋商解决这件离婚案。教皇不愿得罪当时兼领德意志和西班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迟迟不予批准。亨利以此为借口,在1529年撤除了乌尔西的职务。他又利用议会揭露教会的种种黑暗,责令英国教会把交给教廷的岁贡上交国王。1534年,议会通过《至高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任命神职人员,规定教义。亨利八世封闭了许多修道院,没收了它们的财产,把大部分土地赏给宠信,或廉价出售给官吏、商人、小地主和农业资产阶级。改革后的英国教会脱离了教皇的管辖,却保留了天主教的主要教义、主教制和宗教仪式,被称为“英国国教”。
十六世纪后半期,卡尔文教派很快地在英国传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英国教会摆脱国王的控制,清除其中的天主教影响。抱有这种主张的人被称为清教徒,他们组织起自己的教会,与支持专制王权的国教会相对抗。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 在宗教改革和人民革命的浪潮中,天主教会丧失了在西北欧的大部分地盘,势力大为衰落。为了挽救面临的危机,夺回原来控制的地方,天主教会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一方面,它对信奉天主教的君主实行一些让步,承认他们在本国的宗教事务上有更大的权力,承认他们没收教会财产的既成事实,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反对新教。另一方面,它极力树立本身的权威。1545到1563年,它在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连续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新的教派都是“异端”,重申教皇的权威不可侵犯,原有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不得更改。天主教会的宗教裁判所把一切有新思想倾向的人拘捕、监禁或者烧死在火刑柱上,把一切不利于它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许多科学家,例如布鲁诺、伽利略,都受到残酷的迫害。
十六世纪中期,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立耶稣会,它是天主教会反动活动最重要的工具,在罗马建立了训练会员的中心机构。会员经过严格挑选,必须服从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条件地盲目执行上级指示。他们被派到各国去传教,在那里开办学校,建立医院,用各种方式来扩大天主教会的政治势力和影响。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勾结国王、后妃、达官贵人;他们贿赂,讹诈,监视,暗杀,不择手段成了他们的行动准则。耶稣会也积极参与西欧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中国明末清初时候,耶稣会会员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来到中国,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展开活动在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天主教会的势力暂时得到巩固。但是天主教会的反改革活动没有能够压制新教势力。旧教和新教各有自己控制的地域和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