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图书馆新馆即密特朗国家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位于
巴黎东南
塞纳河边,前身是国王
查理五世卢浮宫于1386年建立的私人图书馆,当时只有800册
手抄本,后发展为皇家图书馆。由于国王弗兰西斯一世于1537年9月28日颁布《蒙彼利埃□令》,规定一切出版物均须向该馆呈缴一册,从而使法国的出版物在该馆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建设背景
法国历代国王均注意发展皇家图书馆。由于藏书不断增加,馆舍不敷应用,图书馆一再搬迁。1721年(
路易十四时期) 该馆迁入现址。后经逐步扩充,形成了“黎塞留”(因原为
路易十三的宰相
黎塞留的府邸而得名)四边形大楼。1789年大革命时期制宪会议颁布充公法令,将该馆收归国有,改名法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向国民开放。同时还接收了当时查封教会、流亡贵族和其他流亡国外者的大量图书。1984年该馆馆藏达8000万册(件)。
1988年7月14日的
法国国庆日宣布“建造世界最大的最现代化的图书馆”计划,该工程被称为跨世纪宏伟工程,工程设计是通过大型国际设计招标而选定的,法国35岁的青年建筑师
多米尼克·佩罗主持的设计方案一举夺标。但该工程始终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工程设计也反复修改调整,曾几次面临停顿状态。但密特朗顶住各方压力,始终热情地支持这一工程。直到工程竣工,密特朗总统还拖着重病之躯亲自为工程完工剪彩,充分体现了密特朗为此工程所倾注的心血,因此
希拉克总统把该图书馆命名为密特朗国家图书馆。
在图书馆建设之初,各方面的争论不断,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为三个方面:有人指责密特朗不顾法国经济现实而耗巨资建造这样一个超级图书馆,将会起到加速法国经济危机的作用;另有人提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建造一个图书馆巨人;还有人对图书馆本身的构思设计以及对钢和玻璃结构是否适合图书的保护条件等提出质疑并抱怨:“这个巨大的钢 玻璃怪物的出现会破坏巴黎建筑群体的和谐”。
结合着90年代世界图书馆所处的大背景来看,这些争论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兰开斯特曾预言:“随着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出版物以及机读文献的普及,传统的图书馆将完成使命走向消亡。”90年代世界图书馆仿佛陷入时代的尴尬:一方面图书馆在吹呼“信息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却又需要设法维护自身的地位。这的确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悲喜参半的年代。地方公共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而衰败,甚至关门已不是新闻,而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学系,不是改名就是停业。包括世界著名的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则因生源枯竭而不得不停招新生。93年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地震震塌了加州大学某分校的许多楼房,其它大楼后来都已修复了,唯独图书馆大楼却不再重建。英国94年一个地区的中心图书馆毁于火灾,这个图书馆后来未再重建却变成了连接14个服务器的网络节点。也许基于这样一个事实。1995年8月20日美国
《洛杉矶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将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列入了“即将消失的职业”之列。
在这种背影下,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建造经过多年的讨论的思想政治及建筑方面的辩论之后,意见逐渐趋于统一。这座世界图书馆的巨人终于站立起来。于97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对世界图书馆界无疑是巨大的鼓舞。不断修改后的方案实现了图书保护和修复技术与先进的
信息处理技术的统一,实现了现有记忆与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统一,印刷文字视听信息及多媒体文献及数字文献的统一。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的站立向世界图书馆郑重地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在信息时代,不是图书馆的终结而将产生图书馆发展的新纪元,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将来也不会消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诞生了新型的虚拟图书馆,而虚拟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的升华。可以说法国这座超级图书馆的出现对重振世界图书馆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馆藏文物
视听文献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视听文献收藏极其丰富,居世界图书馆之首,而与之配套的视听技术更是世界一流。该馆设有专门的视听文献部,保存着从最早期的腊质载体到现代的DVD,从过去某一作家的广播录音到50年代的电影作品,从最早的
留声机音乐到现代的各种流行音乐样样俱全。
其中音乐文献2万多种,声音资料1万多件,录像资料3万余种。这些视听资料及多媒体文献构成
法国国家图书馆独特的信息资源,为研究某一特定社会现象,研究人类的文化进程提供有力的、直观的证据。这些视听资料虽一大部分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读者可在视听室的电脑终端上直接调用,但它们仍以其原始的载体形式收藏并保存着播放这些资料所用的配套的器械。如留声机、密纹唱机、磁带机、录音机、CD机、放像机、电影机、光盘机、DVD机等。令人惊奇的是,读者进入视听室时,看不到杂乱的视听设备,他们面对是只是一个计算机屏幕和一个键盘及鼠标。
拥有4百多个座位的视听室里,舒适的坐椅、宽大阅览桌、适度的灯光,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视听环境。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检索技术把这几万份的视听资料集中到了一个系统电脑终端,读者可从目录中选择所需要视听的资料,只需用鼠标一点便会调出所选资料,并可进行多媒体组合检索。辟如:某一读者进行有关法国著名作家
萨罗特的专题研究,系统会同时提供出一部79年电视拍摄的有关法国著名作家萨罗特的专题片,两部摄影集和一盘萨罗特自己的小说
《童年》的录音资料。读者可从一个文件跳到另一个文件,使用非常方便。由于大部分视听资料已事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读者不必担心自己选择的资料已被别人先占用,系统允许多人同时阅读同一份资料。
数字文献
法国图书馆另有相当部分资料由于使用人少,很少有多人同时使用,没有必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它们以原载体形式保存着,但是该馆采用了计算机模拟技术,系统可允许读者在某一终端调用这些资料。这些资料位于三个全封闭的视听资料库中,分别有三个2.5米高、直径3米宽的机器人管理。当读者在视听阅览室的电脑上用鼠标从万余种录音、录像或光盘目录中选中一个视听文献时,他万万想不到在背后是机器人在为他提供服务。实际上当读者用鼠标点击某一视听资料时,是这三个庞大的机器,在从视听资料库中的架位上取下录相带或CD盘放到播放器上使读者能从阅览室的电脑上打开这一资料,当读者退出这一资料时,又是它们把该资料从播放器上取下放回原架位,取放资料的时间只需2秒钟。
该馆在因特网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主页上开设数字图书馆大门。读者可免费使用这些数字文献,这个数字图书馆向读者提供非常简单的人机界面和方便的查阅方式,读者不仅可通过目录调阅和下载全文,而且还可从文献本身的目次中选阅其中某一章节的内容,还可直接在屏幕上修改原文,加入句子、批注、圈划重点并可使用系统提供的写字板存储、修改打印该文献。但这些书只供在图书馆的电脑上阅读、下载或打印。远程查阅只限于那些具有公共版权的文献。
建筑结构
室外
法国国家图书馆分成两大部分:新楼收藏书籍、杂志、视听制品以及专业资料等;老楼则珍藏着手稿、
版画、照片、地图册、钱币、各类奖章、演出道具和音乐资料等。
图书馆的四栋玻璃大厦均为书库,大厦之间有玻璃回廊从底部相连,回廊内侧是宽敞明亮的阅览大厅,从每个阅览室都可以从玻璃回廊看到那片绿色森林,图书馆通过几十条累计有8公里长的铁轨在电脑的指令下,在10分钟内将书库的图书送到读者手中。这座宏大的没有大门、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内部却是纵横交错,由于馆舍之大,工作人员互不相识是正常之事,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共有5600个门,有17000把匙钥,有四名专职人员管理这些匙钥,创下了图书馆的最高记录。所以说它是图书馆的巨人当之无愧。
室内
在室内空间的组合方面,有许多地方采用了先进透气的钢丝纺织墙,使空气流通,由于大面积采用玻璃和钢化材料,产生许多反射光,但这些从钢化墙壁上反射出的冷色,又似乎在与无所不在的本木色的
木质材料和深红色的地毯所反向的暖色相互辉映,实现了这几种材料的光的协调。
设计理念
法国国家图书馆由深得密特朗总统赏识的才华横溢的青年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负责设计。该馆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家具的配置均由同家公司承包,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内外和谐。
该馆的建筑设计还体现了法国很强的环保意识。它的最早的构思就从两片树叶开始的。从外表到室内见不到水泥、瓷砖、石灰、塑料、壁纸、油漆、涂料等材料,走遍这个图书馆能看到的是四种材料:玻璃、金属、木板、红地毯、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则使人反璞归真。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射,玻璃内则增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大厦表面的木质活动墙所用木材全部从加蓬进口,广场和室内木地板所用木材全部从巴西进口。
主要职能
①完整无缺地收藏出版物呈缴制度所规定的所有文献;
②使所藏文献处于完好状态;
③让读者了解和科学地利用馆藏。该馆还担负着
国家书目中心、国际交换中心、国家外借中心、国家古籍和珍贵文献中心和文献修复中心等任务。1984年有工作人员1200人,其中300人为官员和高级馆员。该馆原归教育部领导,1981年改由文化部领导。全馆主要由行政、科技、业务和国家中心等4大部门组成。行政部门主管人事、财务、档案、统计、基建及文献修复等工作。科技部门主管版本备案、机读目录、缩微照相、胶版印刷等工作。国家中心包括国家书目、国际书刊交换、珍贵文献、外借和文献复制等。业务部门不是按工作程序而是按收藏的范围划分的。每一个部相当于一个小图书馆,拥有自己的藏书、目录和阅览室。各部均独立进行采访、加工、编目和保管等项工作。现设有12个部:
①阿桑那尔图书馆,
查理十世建立,1793年改为公共图书馆。1984年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分馆。是位于
法国国家图书馆之外的一个独立业务部门。该馆藏有法国文学、艺术和历史书籍150余万册 (件)。以文学书籍见长。有 1个阅览室公开对外开 放。
②进书部,是该馆的中枢部门,负责图书收集工作。除补齐备案本中未收全的部分图书外,还采购外国的优秀著作和编制外国图书目录。
③印本书部,负责所有书籍和过刊的登记、 保管和流通工作,编制该馆的藏书总目录和专题目录。它拥有一个大书库和一个能容纳360个座位的大阅览室,以及各种形式的目录,该部 除提供馆内阅览外,还负责图书的外借和国际互借工作。
④期刊部, 负责近期期刊的收集、记到、 保管、目 录组织和流通等工作。除期刊外,该部还负责收藏各种报纸和连环画(该馆是世界上第一个收集
连环画的图书馆)。有一个可同时接待248名读者的阅览室,只出借当年的期刊和报纸,过期报刊在大阅览室借阅。
⑤ 政府出版物部,该馆是法国政府出版物的保存馆。收藏大 量国内外政府出版物。设有3个组:法国政府出版物组、外国政府出版物组和国际组织出版物组。
⑥舆图部, 前身是查理十世时创立的地理科。负责保管并出借重要的地图、图册和有关地理方面的资料。该部也是巴黎地理学会图书馆。
⑦图片部,藏有1500万张15世纪以来的图片和3000万张1826年以来的照片。
⑧手稿部,是该馆最负盛名的部门之一,藏有大量各种语文和各个时期的手稿,总计18万件。手稿部又分为东方、西方两个分部。西方分部的文献主要来源于王室藏品和大革命时期查封的文献。东方分部藏有一大批敦煌手稿和近东、远东、埃及等地的手稿。包括许多中国名贵古籍。
⑨徽章部,创始于16世纪, 在法国历代国王纪念章收藏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共藏有80万件钱币、徽章以及浮雕和凹刻等古物,并编有各种专门目录。
⑩音乐部,收藏国内外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手稿与信件等。除了中世纪音乐作品保存在手稿部外,根据版本备案制度缴送的全部法国音乐作品都收藏在这里,馆藏已达40多万件。目录分别按作者或作曲者、标题、音乐的首章以及音乐插图等排列。
视听资料部,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录音资料馆,原属
巴黎大学,1975年脱离巴黎大学成为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从此可根据出版物版本备案制度免费获得唱片和其他视听资料。还收藏关于方 言和地方传统音乐的有声资料。
戏剧艺术部,是该馆新成立的一个部门,设在阿桑那尔图书馆内。该部同时还是法国政府计划建造的戏剧艺术图书博物馆的雏形。该馆的国际交换工作始于1694年,是欧洲最早开展国际交换工作的单位之一。在《布鲁塞尔公约》 (1876)之后,法国于1877年建立国际交换处,1935年5月由
法国国家图书馆管辖,工作由该馆的国际交换中心承担。除了交换外文图书以补充馆藏外,还代国内外学术团体分发交换的出版物 (大学出版物则由索邦学院直接交换)。1984年已与80个国家的400个单位进行了书刊资料的交换。因受经费限制,只向交换单位提供法国出版物的缴送本和该馆的复本书。
基本规定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是不外借的,只供阅读或复制。进入图书馆阅读是要付费的。门票分为2日卡(30法郎)、2周卡(200法郎)、一年卡(300法郎),但大学生、失业人员、享受社会救济的人员等享受半价;本馆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外馆的馆员、法国文献学院及法国国立图书情报学院的学生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