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
洪圣诞、南海波罗诞,是民间为庆祝中国四大海神之一的南海神(
祝融)诞辰而举行的迎神赛会活动,是广东省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隋以前,帝王祭祀四海都是在近处设祠遥祭,未曾在海边立祠。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隋文帝下诏建四海神庙祭四海,在广州建
南海神庙,而火神
祝融也正式被尊任为南海神庙供奉的“海神”,这是见诸文献的建立南海神庙的最早记录。在波罗江上,庙有
波罗树高大,因而俗名波罗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官方加封南海神为“洪圣广利王”。自此,民间又将南海神称为“洪圣王”。本地人对传说中掌管南海的洪圣王自然尊崇有加,除了在南海神庙的官方祀典外,民间亦形成了各种各样、形式庄严的祭祀活动和大量的南海神“离宫”洪圣王庙。在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有二百多座“洪圣王庙”,实际就是南海神庙。
有关“波罗诞”的起源,最早见于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诗云:“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他的诗作《
二月十三谒西庙早起》,记录着民众赶波罗庙会的盛况:“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车窗未肯光。古语旧传春夜短,漏声新觉五更长。近来事事都无味,老去波波为底忙。还忆山居桃李晓,除醉为枕睡为乡。”
在南宋·
刘克庄的《
即事》诗其一、其二中窥见端倪:“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专家认为,诗中描述的“烟花二月时”、“万家”、“空巷”前往南海神庙“赛神”的盛况,反映的正是当时庙会的热闹景象。因此证明,南海神庙“波罗诞”庙会最早起始于宋代。
元代礼祭仍然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崇敬海神,南海神庙仍是国家祭海坛庙。元代的皇帝同样定立夏日为祭南海的日子,仍然给南海神封王。“扶胥浴日”仍然定为羊城八景中的首景。
明代之后,南海神庙一带无论是环境,还是功能,都出现重大变迁。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祭祀南海神。洪圣三年(1370年),朱元璋立了“洪武碑”,称南海神为南海之神,为其后代祭祀南海神树立楷模。
明朝的皇帝比唐宋的皇帝祭祀南海神的次数要多,立的碑也多,不但派京官祭,而且派道士祭祀,不但消灾祭祀,而且求嗣也祭祀。民间有样学样,对南海神格外崇拜。这时的南海神庙,殿堂华丽,古木森森,是岭南的一大名胜。明代岭南的经济与中原并驾齐驱,文化艺术也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各路文人墨客,在苏东坡的《
南海浴日亭》诗的带动下,以歌咏这处岭南名胜为乐,南海神庙的波罗诞就成了文人墨客展示文化艺术的平台,因此明代的波罗诞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随着
扶胥港商贸的衰落,尽管统治者仍然重视在南海神庙举行祭海仪式,但其功能却更多地演化为民俗,尤其每年的波罗诞庙会更变成民众的自娱自乐。
民间的祭祀和民俗活动愈演愈烈,到清代更步入兴盛。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南海神被封南海昭明龙王之神。往来进出庙前,祭拜祈福。 《广东通志》卷八《礼乐志》载,“南海神庙每岁春秋仲月壬日致祭”,是为官祭。
清嘉庆年间番禺籍举人崔弼撰的《
波罗外纪》,描述了当时庙会的热闹情景:“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有不能就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以渡。”发展至今,人们在这里烧香祭祀南海神,纯粹是民间性的祈祷求愿,不再与海上贸易和官方拜祭南海神有关。
20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动荡,财政紧缺,波罗庙会停办。
20世纪50年代,古庙年久失修,后来更受极左思潮冲击,庙会中断多年。
20世纪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开始恢复。直到1991年,南海神庙修复落成后,才再次举办波罗诞庙会。
2005年,随着全国各地兴起“非遗热”以及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潮,当地政府将波罗诞和广州民俗文化节整合在一起,波罗诞得以恢复。
主要活动
综述
民间以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生日,每年于二月十一日开始,举办庙会,规模盛大,称“南海神诞”,又称“波罗诞”。庙会主要的活动有祭海仪式、“五子朝王”活动、花朝节、章丘诗会、岭南民俗表演活动、水上庆会、四乡会景、化妆巡游、龙狮相会、飘色表演、大戏杂耍、龙舟盛会、文人雅集等。
仿古海祭仪式
仿古祭海仪式是波罗诞庙会中一种表演性仪式活动,仿照古代祭祀海神的礼制。南海神庙是古代国家祭祀的重要场所,依照礼制祭祀南海神的规制为中祀,春秋仲月依照规制进行祭祀的传统。若遇到朝廷重大吉庆、祈祷等活动,依照礼仪也会举行祭祀活动。近现代以来,祭海仪式取消,南海神庙只是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得到保护和修缮。
仿古祭海仪式,即模仿古代祭祀南海神的礼仪,以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代表为主体,以莲花灯、波罗鸡等民俗方阵为烘托,以人龙为参拜、交替唱颂为亮点,融合了广东特色吹打乐的精华,再现了清朝民间祭海盛况,热烈祥和,寓意深远。
水神庆会
水神庆会是波罗诞庙会活动中创造性发明的一种表演性仪式活动。岭南文化内涵中有丰富的水文化元素,水神也是岭南民间崇拜的重要对象。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是南海神诞辰正诞日,南海神五个儿子大安、元安、始安、长安、祖安的神像由供奉着的村庄乡民抬着进庙朝拜南海神,向南海神祝寿的一种游神庆典仪式。2007年,黄埔区政府组织恢复了中断近六十年的五子朝王仪式,该仪式具有舞台表演与民俗活动双重性质,分为两个部分:正诞日上午,五个分会当值村从本村出发,分别抬着五子神像前往南海神庙前广场集合,五子共同向南海神祝寿,为民众祈福,是为朝王。祝寿仪式完成后,分别五个分会当值的村将五子神像抬回本村游神,接受乡民祭拜,本村游神仪式结束后,分别将五子神像抬至下年当值村中游神,游神仪式完毕后,举行安置神像仪式,是为游神。
五子朝王活动,以南海神五子神像巡游、共同祝寿、献福仪式等为主要表演形式,比较典型而完整地展示祭神的盛况,是展示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使南海神庙的民俗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发展。
花朝节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广州地区何时盛行花朝节暂不可考。岭南盛产花,岭南人又素来爱花,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花市”,广州人又有春节行花街的传统,可见花在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波罗诞与花朝节有明确记载的是清嘉庆年间崔弼,《波罗外记》庙境卷中记有:“至花朝节以后,男船毕退,女铜渐登,近而红粉村姑,山花插髻.……”。根据崔弼记述,明清时期的波罗诞诞期长达15天之久,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三为“波罗诞”,农历二月十四至十五日为“花朝节”。而四乡民众则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
章丘诗会
章丘岗位于南海神庙西南侧,岗顶建有浴日亭,自宋以来,“扶胥浴日”就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历来成为文人墨客观江海日出美景、咏叹作诗的知名场所,杨万里、苏东坡等文豪,皆在此留下了著名的诗句。传统时期的波罗诞诞期,章丘岗成为文人雅集、诗文会友的重要场所。主要内容有组织仿诗词、诗歌比赛,邀请“岭南诗社”、“羊城诗社”、“黄埔诗社”精通古典诗词的诗人到章丘岗现场赋诗,邀请省、市、区书法家以诗词为内容应众挥毫。此后,“章丘诗会”成为“波罗诞”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成为品牌项目保留下来。
文化特征
波罗诞上还有最能反映广州民俗风情的波罗鸡、波罗符、大葵扇、风车、小狮子头等。人们“游波罗”时,波罗鸡是必购的吉祥物。
波罗鸡
波罗鸡是南海神庙特有的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是波罗诞上的吉祥物。波罗鸡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为流行的应该是南海神庙在五行中属火,朱雀是火的象征,火鸟是神庙被崇拜物之一。人们在游波罗时,买对波罗鸡回去,图个富贵荣华,平安吉利。据民间传说每年的波罗鸡中总有一只会啼,这只鸡可以为买主带来财富;传统的波罗鸡是实心的,工序相当复杂,从选择泥模、粘贴纸张、挑选鸡毛,到烘干、上颜色等,都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手工制作波罗鸡,往往需要花上艺人一年的时间。
波罗鸡制作技艺作为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较复杂,总共有36道工序。其中做“鸡身”模型的泥土取自南海神庙背后一公里外的铜鼓山上,因只有这里的泥土油滑细嫩,既不含泥沙,黏性又大,可以一连用几十次“倒模”。先把各种部件制好,包括分别制作鸡模、拣毛、鸡冠、鸡脚、鸡翼、鸡尾、鸡盆等步骤;再将各部件进行组装,分为光鸡、毛鸡两大类,各类又分雌雄大小多种。
组装步骤:组装光鸡是在做好的鸡模上,鸡身两边割一条裂缝,插上鸡翼,尾部、头部分别插上尾毛和鸡冠,套上鸡嘴,安上鸡脚、鸡盆。然后整个(黄色的嘴、脚除外)涂上红色待干,再用其他色勾画眼睛、羽毛及其他花纹即成。组装毛鸡也按照光鸡一样,只是在部分部位粘贴准备好的羽毛。
波罗粽
波罗粽的起源和波罗诞有关,诞期一到,庙头的村民忙于到神庙做生意,而亲戚老表也到神庙游览省亲。波罗诞那天,邻近的十五村各家各户还都蒸糕裹粽做包点,用以祭祀或赠送亲友,称为“波罗粽”,也是比较独特的民俗事项。村民无空接待亲友,预蒸好粽子,放在锅中,亲友到来的时候,把家中钥匙交给他们,亲友饿了就开门吃粽,自己专心去经商,久而久之,波罗粽除了用来招待亲友外,还拿到波罗庙会卖,人们就称它为波罗粽。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波罗诞始于对南海神的崇拜,又在其后凝结了民众的审美和习俗,成为岭南民俗的重要代表。波罗诞是广东省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中国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它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波罗诞千年庙会,是城市的记忆,是村民的乡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耕耘,它树起广州市民俗文化活动的标杆。
从官府的拜祭,演变成了民间的娱乐,波罗诞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祭海文化的发展;另外广州民间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把南海神诞称为波罗诞,把达奚司空称为波罗神,波罗庙和波罗诞的传统在民间历久不衰都充分显示出广州地区兼容并蓄的海洋性格;而且波罗诞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买波罗鸡的习俗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波罗诞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变形或消亡,波罗鸡制作技艺的传承更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
保护措施
2006年,波罗诞新创仿古祭海仪式表演。
2007年,恢复中断60年的“四乡会景”(五子朝王)。
2008年起,波罗诞恢复昔日的“花朝节”,体现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2011年,第七届广州市民俗文化节暨波罗诞千年庙会开幕式上,主办方重点打造“水神庆会”活动,邀请了德庆龙母、南沙妈祖、佛山北帝共同参加波罗诞,庆祝南海神诞期这一喜庆活动。
2019年11月12日,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挂广州市黄埔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被认定为民间信俗(波罗诞)的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波罗诞)》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广州海事博物馆(挂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广州市黄埔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社会影响
。
2012年,主办单位组织人员创作了歌舞表演节目《水神庆会》水神庆会环节创造性的把水神以展示方式进行集结,通过艺术表演形式,演绎各路水神聚集、向南海神祝寿的热闹场面,艺术化地展示岭南民间水神崇拜文化,对民众更深入了解古代岭南民间崇拜水神的习俗文化,将有着直观而深刻的意义。
2015年3月30日至4月1日,第十一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举行,轮番上演大型的仿古祭海仪式、“水神庆会”、“五子朝王”等15场独具岭南传统特色的节目。
2023年3月2日-4日,第16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南海神庙正式开幕,活动以“扬帆新征程,共创新辉煌”为主题,保留“民俗味”“非遗味”,还融入“海丝味”特色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