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鲶鱼
硬骨鱼纲动物
海鲶鱼是鲈形目绵鳚科绵鳚属鱼类,别名绵鳚、光鱼。身体延长,呈鳗形。前部近圆柱状,尾部侧扁;体被埋于皮下的小圆鳞,头部无鳞;有1条侧线;背鳍基很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后缘弧形;臀鳍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后缘弧形。身体灰黄色,腹部白色;体侧沿背鳍基有1纵列、17-19个深褐色略带黑色的大斑块;体中线沿侧线有若干云状斑;背鳍第4-7枚鳍条处有1个黑色圆斑。
简介
俗称“海鲇”、“赤鱼”。海洋可钓鱼的一种。海鲶科。体延长,前部宽平,后部侧扁,长约50厘米。背面青灰色,腹面白色,口大,下位,具须三对。无鳞。背鳍、胸鳍皆具硬刺,腹鳍短小,尾鳍叉形。栖息热带、亚热带近海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活于我国东南沿海等水域。船钓、矶钓皆可,用动物性钓饵。
形态特征
背鳍91-ⅪⅤ-20:臀鳍98,胸鳍17;腹鳍3。鳃耙6+12。 体长为体高7.8倍,为头长4.8倍。头长为吻长3.1倍,为眼径8.1倍。 体颇延长,鳗形,前部亚圆筒状,后部侧扁。头中大,宽大于高。吻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较宽,微凹。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颇小,后鼻孔具一短管。口大,前下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牙尖锐,上颌前端具牙3行,中央具犬牙一对,下颌前端具牙2行;最后具3犬牙。犁骨及腭骨均无牙。唇发达。舌厚,圆形。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具假鳃。鳃耙粗短。 体被小圆鳞,埋于皮下。侧线完全,向后伸达尾鳍基。 背鳍一个,基底颇长,起点在鳃孔上方稍前,前部具鳍条,后部近尾鳍处具短小鳍棘,鳍棘部后方续具细小鳍条,与尾鳍相连。臀鳍延长,基底短于背鳍基,起点在背鳍第二十一鳍条下方,无鳍棘,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圆。腹鳍很小,喉位,相互接近。尾鳍短小,不显著。 体灰黄色,腹部白色,背侧具纵行黑色斑块15个,体侧在侧线上下方具暗色云状斑块10余个。眼间隔及眼后具一方形黑斑。背鳍第四至第七鳍条上方具一黑色圆斑。
原产国家
中国
原产省份
浙江
原产地区
黄海、渤海、东海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我国产于黄海、渤海、东海。
生活习性
绵鳚为近海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0~60米海区,多匍匐海底,不远距离洄游。一般不结成大群。卵胎生。每年夏末秋初性成熟,生殖期为12~2月。分批产仔。怀胎数数尾到400尾。卵球形,性腺内成熟卵径约为3毫米。仔鱼产出时与成鱼同形,全长约为40毫米。仔鱼离母体后即营底栖生活。幼鱼主要摄食甲壳类,成鱼除食甲壳类外还吃头足类、鱼卵和小鱼等。黄海中部及鸭绿江外渔场常年可以捕到,以冬季产量最大。15--20厘米,一龄以上可到30厘米。在北方冬季寒冷,一般不能越冬。近些年来,养虾池利用光鱼筛选优良虾,鱼虾混样,饵料充足,易长到30厘米。
钓海鲶鱼
鲶鱼的饵料很简单以浑饵为主:
蚯蚓(大)、泥鳅、小鱼(淡水)、猪肝、羊肝、鸡鸭肠子等,切成泥鳅大小的条即可。
巧穿蚯蚓钓鲶鱼
前言略,春季至夏初,宜用青蚯蚓,盛夏至秋季宜用蚌肉、青蛙、青虫、
装蚯蚓要用整条的,越大越好。从蚯蚓的颈部穿入,从对面穿出,然后将蚯蚓绕一圈,再穿入,穿出,直到尾部。将钩尖刺入尾部时,要将尾梢留在外面,其头、尾皆能蠕动。
钓鲶鱼的青蚯蚓应事先置于盆中饲养两天,盆中的土要用鸡血拌合。
钓钩应选用歪把钩,这种钩的钩柄较长,可避免鲶鱼用利齿磨断钓线。
鲶鱼日夜可钓,以夜钓为佳。
参考资料
长绵鳚.农业户.
怎么钓海鲶鱼.中国海洋食品网.2012-10-11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6 01:4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