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鲶鱼是鲈形目绵鳚科绵鳚属鱼类,别名绵鳚、光鱼。身体延长,呈鳗形。前部近圆柱状,尾部侧扁;体被埋于皮下的小圆鳞,头部无鳞;有1条侧线;背鳍基很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后缘弧形;臀鳍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后缘弧形。身体灰黄色,腹部白色;体侧沿背鳍基有1纵列、17-19个深褐色略带黑色的大斑块;体中线沿侧线有若干云状斑;背鳍第4-7枚鳍条处有1个黑色圆斑。
俗称“海鲇”、“赤鱼”。海洋可钓鱼的一种。海鲶科。体延长,前部宽平,后部侧扁,长约50厘米。背面青灰色,腹面白色,口大,下位,具须三对。无鳞。背鳍、胸鳍皆具硬刺,腹鳍短小,尾鳍叉形。栖息热带、亚热带近海底层,主食
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生活于我国东南沿海等水域。船钓、矶钓皆可,用动物性钓饵。
背鳍91-ⅪⅤ-20:臀鳍98,胸鳍17;腹鳍3。鳃耙6+12。 体长为体高7.8倍,为头长4.8倍。头长为吻长3.1倍,为眼径8.1倍。 体颇延长,鳗形,前部亚圆筒状,后部侧扁。头中大,宽大于高。吻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较宽,微凹。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颇小,后鼻孔具一短管。口大,前下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牙尖锐,上颌前端具牙3行,中央具犬牙一对,下颌前端具牙2行;最后具3犬牙。犁骨及腭骨均无牙。唇发达。舌厚,圆形。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具假鳃。鳃耙粗短。 体被小圆鳞,埋于皮下。侧线完全,向后伸达尾鳍基。 背鳍一个,基底颇长,起点在鳃孔上方稍前,前部具鳍条,后部近尾鳍处具短小鳍棘,鳍棘部后方续具细小鳍条,与尾鳍相连。臀鳍延长,基底短于背鳍基,起点在背鳍第二十一鳍条下方,无鳍棘,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圆。腹鳍很小,喉位,相互接近。尾鳍短小,不显著。 体灰黄色,腹部白色,背侧具纵行黑色斑块15个,体侧在侧线上下方具暗色云状斑块10余个。眼间隔及眼后具一方形黑斑。背鳍第四至第七鳍条上方具一黑色圆斑。
绵鳚为近海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0~60米海区,多匍匐海底,不远距离洄游。一般不结成大群。
卵胎生。每年夏末秋初
性成熟,生殖期为12~2月。分批产仔。怀胎数数尾到400尾。卵球形,性腺内成熟卵径约为3毫米。仔鱼产出时与成鱼同形,全长约为40毫米。仔鱼离母体后即营底栖生活。幼鱼主要摄食
甲壳类,成鱼除食甲壳类外还吃
头足类、鱼卵和小鱼等。黄海中部及
鸭绿江外渔场常年可以捕到,以冬季产量最大。15--20厘米,一龄以上可到30厘米。在北方冬季寒冷,一般不能越冬。近些年来,养虾池利用光鱼筛选优良虾,鱼虾混样,饵料充足,易长到30厘米。
蚯蚓(大)、泥鳅、小鱼(淡水)、猪肝、羊肝、鸡鸭肠子等,切成泥鳅大小的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