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卢固族是属南亚印度民族,又称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
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
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
泰卢固语,属
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
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
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
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
民族介绍
泰卢固族南亚印度民族之一。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
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
安得拉邦。
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种植水稻、烟草、芒果等,部分人从事渔业。男人喜穿无领肥袖长衫,缠一宽大围裤,包头布,留翅胡;妇女穿
纱丽,无论贫富,从头到脚戴满各种首饰,吊一大
鼻环,用蕃红花或姜黄把全身染成黄色,有的文身。
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当地人喜欢吃
辣椒。如果没有辣椒,什么
食物也是索然无味的。但是当地人不大习惯吃糖和
甜食,却很喜欢喝茶。
渊源
关于安得拉人的来历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些
学者认为,属于雅利安人;另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摩诃婆罗多》和
《罗摩衍那》两大
史诗中,称为达罗毗荼人。在
阿育王石柱铭文里,凡提到安得拉人的地方,也提到了“普林达人”,但没有肯定是哪个王国的人。在《梨俱吠陀》的《爱达罗梵书》里说,安得拉人是
众友仙人的后代。据说受到父亲的诅咒后,迁居到温蒂亚(文底耶)山南部,在那里,同当地的达西安族妇女结了婚,子孙后代便是安得拉人,这就是说,安得拉人是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混血种。看来,最早的安得拉人要么是一些脱离了雅利安族或者不得不放弃雅利安族而加入达罗毗荼族的原雅利安人;要么就是一些跟雅利安人混合后脱离了其他达罗毗荼族的达罗毗荼人。
泰米尔语《往世书》称是达罗毗荼地区以外的人。玄奘在
《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谈到7世纪的安得拉人时曾这样写道:“貌黧黑,性猛烈,好学艺”。
现在的安得拉人中,除一些土著人仍保留着原来的纯血统外,其余都是混血种,另一个特点是,外貌既不明显地像北方人,也不明显地像南方人,似乎既有雅利安、达罗毗荼人的特点,也有
蒙古人种的特点。一般身材高大魁梧,臂膀粗壮结实,肤色多种多样,深黑色、棕色或浅灰色等都有。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印度教徙特别注重婚事,认为结婚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一般限于同种姓内进行。同外种姓结婚的寥寥无几。有些种姓禁止家族内通婚,特别是婆罗门种姓更是如此。以前盛行
童婚,现已改变了这种陋习,童婚公认是非法的。
安得拉邦是印度第一个按语言划分出来的邦,由原来马德拉斯北部的泰卢固语地区所组成,它以前属马德拉斯的一部分。“安得拉”和“泰卢固”是同义语,但一般把该区的语言叫“泰卢固”,而把该邦的居民称为“安得拉”。
关于“安得拉”一词的来源,流传着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因这些人定居在登德迦兰若的森林里,林木蔽日,终年不见阳光,所以居民被叫做“嗯蒂迦”(黑夜人)。这个词后来演变成“嗯得拉”,最后又叫“安得拉”。但在《薄伽梵歌》里是这样说:巴利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叫安得拉。因为是后裔的缘故,这些人也就被叫成了“安得拉”。起初只是一个群体或氏族,并不是一个国家。
第二种说法是:据传这个国家有位双目失明的国王,以一种特别的语言向太阳神祈祷,因而恢复了视力,重见光明。所用的那种使他重见光明的语言,据说就叫“泰卢固”语。
第三种说法是:由于上述事情发生在戴里瓦合河岸,所以语言就称做“泰卢固”。《佛本生经》一书也提到当时的泰卢固人。说他们居住在从戴里瓦合到迪鲁巴迪一带,其京城叫嗯特格普尔。
第四种说法是,这个词的原意是“像
蜂蜜一样甜”。泰卢固语都是以元音结尾,是一种优美动听的语言,所以后来就把操这种语言的人也称之为“泰卢固”,并且把这个地区称做“泰卢固”地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泰卢固”这个名字同古代的羯陵伽有关。说羯陵伽分为两部分时,北部叫乌特伽尔,南部叫蒂利羯陵伽。蒂利羯陵伽后来简化成羯陵。蒂利的意思是“三”,陵伽就是“林加”,意思是男生殖器。因为这个地区的三个角上矗立着三座湿婆林加庙,因而把这个地区称做蒂利羯陵伽。人们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更有道理。
舞蹈戏剧
库奇普蒂舞将
音乐和
戏剧表演合二为一,可以看作是泰卢固族人对于舞蹈艺术的独特
贡献。这一著名
古典舞蹈的名称取自于距维杰亚瓦达60公里的一个村庄。这种舞蹈—戏剧的表演伴有泰卢固语抒情诗和梵语诗歌的吟唱,与其他的舞蹈形式迥然不同。其他舞蹈会不断地插入叙述,以迎合大众的需要,并增加其表现力。
安得拉邦舞蹈的不同风格是以权威论著——喜主的《表演镜鉴》和《伶海》为基础形成的。它又下分为“Nattuva Mala”和“剧艺Mala”。“Nattuva Mala”包括两种类型——祭祀舞蹈,在寺庙的祭品台上表演;迦利伽舞蹈,在所谓“善德帐”里表演。
“Nattuva Mala”可分三种,即为敬神而表演的仪式舞蹈、为知识阶层表演的迦利伽舞、为一般人表演的圣舞。“剧艺Mala”是一种舞剧,由专业戏班表演。这种戏班只有男演员,女角也由男演员扮演。
最早的泰卢固语原创剧可能是毗离萨林伽姆的《黄月》。1880年,经营性的戏班与自马哈拉施特拉巡演至此的塔尔瓦达剧团一起在安得拉邦开始演出。随后来到安得拉邦的还有
浦那的桑格尔剧团和孟买的巴瓦利瓦拉·帕尔西剧团。
泰卢固族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还有:
陶鲁波马拉塔
这是一种傀儡影子戏,一种引人入胜的民间艺术。道具是若干皮制的傀儡,施以浓重的彩绘,当地称作“陶鲁波马鲁”。形象则多为神话人物,取自著名的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些自己不会动的人物用竹竿来控制,背面是华丽的灯光。节奏精细复杂的打击乐器,配以抒情风格的解说,反映了这种传统民间娱乐的审美情趣。
韦拉纳德雅姆
这是一种大神湿婆之舞。湿婆由于他的第一个
妻子萨蒂·提毗遭到羞辱而十分愤怒,遂用自己头上的一绺残发创造了毗罗钵陀罗。毗罗穆湿蒂人自称是毗罗钵陀罗的后裔。他们常在德拉沙拉曼表演这种风格劲健的舞蹈,用坦布拉、索兰、多鲁、塔沙和维尔曼等乐器来伴奏。德拉沙拉曼在安得拉邦的东哥达瓦里地区,该地据信就是德沙瓦提伽,即毗罗钵陀罗诞生的地方。
布塔薄马鲁
这是一种
假面舞,为典型的民间形式的舞蹈。布塔·薄马鲁的字义为“篮子”,是一种用树皮、干草和牛粪做成的玩具一样的东西。每一个跳舞的人都戴着不同的面具,套在头上和肩上,使得自己在表演时体躯显得很大。他们应和着一种有声无词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样的节奏使他们的舞动更具色彩。
达普
这是一种
打击乐器,系用羊皮和木头制成的鼓,样子颇像长鼓。用鼓捶敲击以形成节奏。其强烈的音响只有配上16到20个舞者佩带的脚铃声才显得柔和些。在游行队伍前面安排一组达普舞蹈,是特仑甘纳地方的习俗之一,不管这样的游行是为了“贾德拉”而组织的,还是为了其他节庆或结婚仪式而召集的,这种表演实际上成了展示舞蹈中打击乐器力度的活动。
钦度帕迦瓦坦
作为色彩斑斓、服饰华丽的舞蹈,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表演者浓妆艳抹,服装亮丽多彩。他们和着钹镲、塔博拉和簧风琴奏出的音乐翩翩起舞。舞蹈经常搬演神话题材,观众则以村民为多,表演常能获得满场的喝彩。
塔佩塔古鲁
这是
雨神之舞,是一种祈祷性的舞蹈,它用活力、节奏和速度向雨神表达自己的诉求。这种舞蹈也在节日里表演。表演时,15到20个艺人颈系串鼓,一面振击出动人心魄的
节拍,一面展示着人令人惊恐的绝技。
兰巴地兰巴地
一种班加拉人的舞蹈,内容往往和日常工作,如收获、种植、播种等关联。
班加拉人是半游牧的部落民,安得拉邦各地都可见到。跳兰巴地舞的演员身穿缀满了玻璃珠和镜片的衣服,戴着象牙手镯、铜制脚环和华美的首饰。他们踏着自然的节拍,以纷繁的色彩表达着快乐的情绪。在许多活动中,跳兰巴地舞的场面总是最精彩的。
波那鲁
这是一种顶罐舞。波那鲁节是流行于特仑甘纳地区的民间节日。过节时身着鲜艳服装的女舞蹈演员表演顶罐舞(波那鲁)以示庆祝。她们随着音乐,踏着节拍,献舞赞美自己的村神摩罕迦利。男舞蹈演员称作波塔拉拘。他们腰系翠绿的楝树叶子,跟在女演员的后面走向寺庙,一路上甩着鞭子,在那本来已经十分喧闹的喇叭声和震耳欲聋的打击乐声响中,更增添了浓烈的色彩。
迪姆萨
一种流行于山区部落的部落民舞蹈。10到15个妇女排成一排,其中有人操着
乐器。她们随着莫里、突杜马和达普之类的乐器奏出的节拍翩翩起舞,赞美属于本地的神明。舞蹈通常在当地的集市上和维沙卡帕特南县的节庆活动上表演。妇女们穿戴的都是典型的部落服装和装饰品。
节日
泰卢固族人庆祝的印度教节日有达萨拉节、迪帕瓦利节、斯里·拉马纳瓦利节、克里希那·柬马斯塔米节、维那雅迦·查威提节(象头神诞辰节)和马哈·希瓦拉特立节。不过,乌贾迪节(泰卢固元旦)、桑克兰提节、达萨拉节和维那雅迦·查威提节的庆祝活动却是安得拉邦所独有的。
乌贾迪节
(Ugadi Festival):这一节日标志着安得拉邦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打扫房舍,穿起新衣。祈祷求福和入寺拜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乌贾迪节敬神的供品由楝树叶、盐、罗望子、芒果、粗糖混合做成,象征着新的一年的生活将会苦、酸、香、咸、甜诸味俱全。
巴塔伽马节
(Batakamma):这是整个特仑甘纳和拉雅拉席马某些地区最流行的
节日。该节为期九天,从印历7月(公历9-10月)第一天开始,到杜塞呵拉日前一天的马哈马瓦密日结束。这是一个崇拜吉祥女神的节日。吉祥女神在这里生为巴塔伽马。过节时家庭主妇们先行沐浴,然后便开始将不同种类、各种颜色的花朵扎成_堵波的形状,放在苇子或竹子编成的盘子或铜制的盘子上,在堵波上面,安置一尊姜黄做的吉祥女神像,它就叫作巴塔伽马。敬拜过后,就把它移置在房间的一个角落。到了晚间,所有的家庭主妇们穿戴齐整,轮流擎着巴塔伽马,将它送到寺庙或者池边河畔。所有的塑像都放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妇女们围着它们唱歌拍手,俯仰转圈。最后,她们把姜黄做的神像放入水中,让它们漂流而去,同时唱着敬神的歌曲。
德干节
(Deccan Festival):这是一个
旅游节,每年2月25日在海得拉巴举行庆祝。这个为期五天的节日颇能反映德干文化,突出展示海得拉巴的艺术、工艺和文化。节日里组织的文化活动项目包括Ghazals、qawalis和mushairas以及诗歌表演等,都是该城所独有的。活动期间还举办珍珠和镯子展销会,那里有晶莹剔透的珍珠和形式各异的镯子,皆为当地
特产。
手工艺品
泰卢固族人在手工艺品制作上有着深厚的
传统,在手艺人的家庭里已传承了很多代。从皮制傀儡到扎染色织物,该邦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孔达帕利是著名的孔达帕利黑木玩具的制作中心。卡兰卡利无疑是安得拉邦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一种通常称作比德里的工艺品是该邦最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在黑色金属表面镶银的工艺制品。尼尔马尔是某些最细致精巧的木画和世所罕见的艺术制品的故乡。
比德里器皿
一种金属工艺品,其名称取自于这种精细制品的故乡“比达尔”。这是一种将银件镶入黑色金属的技艺。据说,这种古老而又引人注目的工艺在印度已经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古代的国王们对比德里情有独钟,它最初用于装饰王室宝剑和其他武器,后来,又应用在家庭器皿如雪茄和纸烟盒上。在比德里那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感后面,有着艺人们长时间谨小慎微的努力。当初,这种技术是把金或银件嵌入钢的或者铜的基座上面。不过,今天制作基座的材料已经改为
锌铜合金。它的黑色是将锌铜合金的表面缓缓加热,并用
卤砂与老城土混合涂敷的结果。它的表面还要经过雕刻,或覆以银或黄铜。比德里的制作要经过四道主要工序,即铸造、
雕刻、镶嵌和氧化。
银丝细工饰品
安得拉邦的卡因纳加尔一直就以其精细的银丝细工饰品制作而出名。它是一种极为细致的手艺,要求巨大的耐心和熟练的
技术。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从不会与其他作品雷同。主要的制作材料是绞扭的银丝。银匠将细银丝条弯成锯齿形,盘绕在较粗的银条上,构成器物的骨架。绕好后,再将细银丝条小心翼翼地焊接在骨架上。由于这种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锯齿形编织结构,看上去就像是细银丝做成的精美花边。这种银丝细工饰品在风格上通常可分为三类,分别为“密纳克利”、“库拉·贾尔”和“枝叶花卉”。它们是纯手工制品,对于所用银的成色要求很高。最常见的花样是叶子、花朵、树、动物和飞鸟。
布提迪铜器
这种铜器的名称来源于它的产地,斯里加古兰的布提迪村。该村以制作造型漂亮的合金器皿而著称。布提迪铜器有着细长的颈部和精美的主体形状,其造型的新颖性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迷人的传统作品,还是典雅的现代作品都是如此。布提迪艺术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典雅迷人。在形式上,这种铜制艺术品既有传统的各类炊具,也有符合当代需要的其他器皿,比如
花瓶、
花盆等。它们一般用黄铜制作,器物的外观常采取几何形状,有直线,也有曲线,表现得简洁而又明快。花卉样式亦经常采用。
青铜铸造品青铜铸造品
青铜铸造品是安得拉邦的另一种工艺制品。这种工艺能够将各种大小雕像和其他模仿对象的形状准确地复制出来,所以制成的塑像常能栩栩如生。男神和女神的偶像都制作得十分完美,因为它们全是按照《工巧论》的指导来铸造的。《工巧论》在形象尺寸、各部比例、诸神外貌、典型特征、象征手法以及审美要求等方面,皆有具体详细的原则指导。自然物也可拿来当作模仿的原型。眼眉可以取鱼或者楝树叶的形状,上唇可以取弓的形状,如此等等。用前述方法制作的铸造品是十分逼近现实的。做实心偶像铸件的时候,铸模是由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蜡制模型外加几个泥质覆盖层做成的,每个覆盖层用的泥都不相同,这样做很重要,可以保证将模型的外形轮廓很好地赋予偶像铸件。合金融化后,便以细流注入已经烧得火热的
铸模中。打碎铸模的时候要十分小心,注意让头像最先露出,以为
吉兆。
扎染色织物
称作“伊卡特”的扎染技术能够使纺织品染上极为精细复杂而又色彩丰富的图案,无论是棉织品还是丝织品,这是一种安得拉邦手工织品最为独特的工艺形式,其扎染技术至今薪传不绝。与印度其他地方的扎染方法不同,这里的纱线是在织成某种类型的织物以前,就扎起染色的。该邦的扎染还包括一种在织“泰里亚·鲁马尔”时需要的新颖技术。“泰里亚·鲁马尔”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纺织品,令见到的人爱不释手。“泰里亚”一字来自“泰尔”,意为“油”,在织成品前处理纱线时要大量使用。称作“伊卡特”的扎染技术能够让织工精确设计成品织物的色彩类型,方法是在浸入选定的染液以前,先用蜡和泥将它裹好。这样,以后的染色过程就可以在控制下进行了。这种技术十分独特,使用也很广泛。凡是只有一卷纬纱单独染色,而其他统统保持素色的,称单扎染。凡是把经纱和纬纱统统染色,以形成复杂图案的,称双扎染。典型的扎染成品有莎丽、
毯子、垫子、地毯、小托垫、流行包等。
石雕艺术
遵循传统的雕刻家们从无规则的粗料石中雕出神的形象,他们靠着自己对神的形体了解和认识,细心地雕凿出
神像,使它们的面貌看上去十分逼真。符合解剖学结构的线条清晰可辨,仿佛具有生命。杜尔吉、阿拉加达和蒂鲁帕蒂是三个主要的石雕艺术中心。
木雕艺术
安得拉邦森林资源丰富,为各种类型木雕艺术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木雕的主题多为男神、女神、
小雕像、鸟类、
动物等等。其雕刻的精细让人叹为观止。红檀香木带有一种特别的红棕色,令人喜爱。人们经常用它来做壁板和支柱。
手织品
安得拉邦在手织品制作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这里制作的莎丽图案设计精致而独特。波恰帕利、文卡塔吉里、加德瓦尔、纳拉延培特和达尔马瓦兰是全印度家喻户晓的名字。丝绸的和棉布的莎丽就是从这些地方的纺织机上生产出来的。它们也是各种不同莎丽的原产地。它们的产品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其棉布的精细、刺绣的精心和金线图案的华丽,无不远近闻名。
波恰帕利
波恰帕利制造的纺织品使用的纱线是用扎染技术
着色的。不同颜色的纱线在织物上构成几何图形。
加德瓦尔
加德瓦尔的纱丽面子使用布料,而边缘和前身则用
丝绸。布料和丝绸分别纺织,然后再缝在一起。边缘和前身饰有丰富的传统图案。图案中芒果的图形经常出现。黄色、鹦鹉绿、粉红和米色是最常使用的颜色。
科塔科达
科塔科达的纱丽与加德瓦尔的相似,边缘用丝绸,前身饰以大量新颖的包裹金属线的绣花
图案。边缘色彩丰富,与面料的颜色形成很大的反差。
纳拉延培特
纳拉延培特纱丽有布面和丝面的两种,呈深泥土色,十分抢眼。前身以红白相间的嵌条装饰,图案风格颇为独特。边缘宽平,颜色为绛紫或
赭红,并以不太显眼的白色或其他颜色的线条与面子间隔开。
文卡塔吉里
文卡塔吉里纱丽遍体金光,非常雅致。它们分布面和丝面两种,边缘上用纯银金属线的绣花图案和织有金银丝浮花的图案
装饰。文卡塔吉里纱丽的面子上有金点、金叶和金色的鹦鹉或简单的几何图形装饰,色调明快,赏心悦目。
达尔马瓦兰
达尔马瓦兰出产的纱丽素色的边缘十分简朴,没有很强的颜色对比。边缘一般较宽,有凸金花纹。前身的图案独具特色。
班加拉针织工艺品
这是一种地方性的部落手
工艺品,制作者为特仑甘纳地区名叫班加拉的部落民。它与古吉拉特和库奇·班加拉的刺绣不同,自有独特的风格。它的新颖独到之处和鲜艳明丽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那无与伦比的色泽上。精细复杂而又色彩鲜明的针脚,以及珠子、
贝壳和镜片的缀法,无不显示出巧手幻化之功。绣活是这种工艺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案由
几何图形组合而成,有方形、三角形、
菱形等。
卡兰卡利
卡兰卡利是一种用绘画和印刷制作纺织品的工艺。它的名称来自“卡兰”,意为“笔”,指用来勾画图案的笔。它是应生活装饰和宗教装饰的需要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制作精细的波斯图案的启发下,默吉利伯德讷姆和卡拉哈斯提地方的艺人们创造出了一种印花图案棉织品。图案故事大多取自
《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传说。除此之外,还制作手刻木版印花的
纺织品。这是一种传自数千年前的古老技艺。在阿格利帕古代遗址曾经发现过裹在一只银瓶外面的布片,是用套染法制成的。这使人们相信,卡兰卡利的传统技艺确实非常古老。古代佛教的制怛罗精舍就曾用卡兰卡利布加以装饰。据说亚历山大大帝也曾得到过卡兰卡利布。
卡兰卡利绘制图案所用的都是
天然染料,只有四种颜色。红色取自于印度茜草根。黄色取自于石榴籽或者芒果树皮。蓝色取自于
靛蓝。黑色取自于榄仁树果。在调制卡兰卡利所需的颜色时从不使用化学染料。在默吉利伯德讷姆,经常使用的是木刻版印花技术;而在斯里伽拉哈斯蒂则主要使用手绘。每一幅图案都要经过数天聚精会神的工作始能完成,因为染色和手绘过程都是精工细作的活计。在取得最后结果之前,需要经过许多加工步骤。与别的绘制方法不同,卡兰卡利绘法在布料上的彩绘工作完成之前和完成之后,都要经过很多道处理程序。
尼尔马尔
尼尔马尔是阿迪拉巴德的一个部落城镇。它是世界闻名的油画艺术中心。画作的
题材通常取自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木画和其它木制作品中,尼尔马尔艺术品的审美情趣有着充分的表达。尼尔马尔工艺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卡卡提亚王朝。这种工艺品的基本图案有花卉、
阿旃陀和埃罗拉的
壁画以及
莫卧儿的细密画。艺人们使用的土制颜料用金属、树胶和草本植物做成。现在常见于尼尔马尔制品中的金色是从草本植物的汁液中提取的。随着工艺作品的时间推移,它们默默地闪烁出优美的
光彩孔达帕利玩具
这是一种色彩丰富的木制玩具,用当地出产的木料凿刻而成,造型多种多样,有飞鸟、动物、神话人物、水果、
蔬菜等等。外观设计是基础,而着色则力求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