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岩乃湖头十景之一,泰山岩全称为“显应普济大祖师岩泰山寺”,位于湖头镇与
长坑乡交界处,屹立于西南隅的南隐山腰湖头镇党委、政府想把之打造成与蓬莱清水岩齐名。
简介
泰山岩
泰山岩位于湖头镇西南隅,前山村南部的大尖山。明嘉靖《安溪县志》载:“在感化里,即翠屏山岩也,道人黄惠胜居此,乡人为堂以祀。隆兴间,主簿叶延寿题云:‘自昔吾泉出异僧,清溪今又两岩兴。’两岩,谓太山、清水二岩也。”(参见第五章第三节《名胜古迹与纪念地地名》)。
福建省
安溪县湖头镇之“泰山岩”系安溪三大历史名岩之一,始建于宋绍兴年间。际因开山始祖黄惠胜在此山圆寂后,被高宗皇帝赐封为“显应祖师”,百姓为旌表他的功德而建。
岩中风光旖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曾记有“七佛春云”之景观,列为“小泉州”之美誉的湖头“十大景观”之一。据载该岩与辽宁义县的“奉国寺”、山西文城县的“玄中寺”齐名。国内、台湾皆有众多泰山岩祖师香火分炉的寺庙。
概况
泰山岩有山门三个,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象征佛教“三解脱”。无相门建成殿堂式,称三门殿,门边有两个手执金刚杵、姿态各异的金刚大力士。进了三个山门,便到中殿。该殿是为纪念显应祖师而建的,故又称祖师殿。南北两侧塑有十八罗汉雕像。另有一尊面貌慈祥的守护神被称为“拍蚊爷”,身上安有机关,颇具现代色彩。后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式,宽37米,进深12米,内祀观音,故又称观音殿。此外,还建有藏经堂、斋堂、放生池、灵塔等。整个建筑结构既符合《营造方式》的宫式手法,又融入民间手法。
泰山岩,因大小宝峰翌拱,连绵环抱,山峦叠嶂,幽谷流泉,绿树成荫,古膝纵盘,鸟语花香,蜂蝶迭忙。仲春之时,白色椋子花遍布山野,似雪花片片,犹如冬末雪意浓;深秋之时,枫叶把满山染红,在奇木异草的绿色衬托下,景态万千,充满无限诗情画意。泰山岩景点众多,如:放生池、一字排四座灵塔、十八阶垵、祈雨台……。同时还流传有许多神奇又美丽的传说。如:祖师未卜先知、料事如神;惠胜构泰山自出瓦;曝身求雨被美誉为“黄水车”……。屹立殿前:“湖头十景”尽收眼底。山光水色、令人耳目一新……。
掀起重建泰山岩、开辟这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热潮,纷纷提出宝建议及慷慨解囊。特别是台湾分炉,此段来常有组团返祖庙续宗,并热心捐资重建祖庙。进一步传承祖师文化,弘扬两岸宗教、民俗等文化传统。成为福建闽南金三角旅游圣地。??
泰山岩文化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泰山岩朝圣文化方面,在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泰山岩朝圣观光区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泰山岩宗教朝圣扩建工程、农耕文化体验区的规划设计,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整个泰山岩文化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安溪三大历史名岩:蓬莱清水岩、湖头泰山岩、长坑太湖岩
附:泰山岩在台湾的分炉选介
1. 顶泰山岩
顶泰山岩,今全称为“财团法人泰山岩”,坐落于台北县泰山乡应化街32号,当地古名“崎仔脚”。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民国24年(1935年)重建工程竣工,系台湾著名建筑师陈应彬的得意杰作。1971年进行重修,1975年增建两厢楼,1981年新建活动中心。 顶泰山岩的显应祖师最早仅由崎仔脚李氏七股会所崇奉,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演变成为泰山地区全区域安溪人的信仰中心。此后,基隆的许多船行,如连氏日盛行、邱氏应泰行、周氏兴德行、郑氏顺泰行,因轮船于上海运货返航时,在途中迷失方向,传说幸得显应祖师指点,使轮船得以安全返航,故四姓于民国24年(1935年)捐资重建岩寺,该岩又逐渐演变成为泰山地区及基隆市船商之间,祖籍漳泉两地民众的共同信仰。黄赞钧在《泰山岩重修碑志》中,道尽这段历史的演变过程,谨录于下: 尝谓地灵则神必灵,神灵则民必安,考之古今无有或爽者也。泰山岩建于新庄郡治之崎子脚,额曰“福山岩”,距今百六十余年前,李符记之祖父序原由泉州安溪之彭内,奉迎显应祖师来台崇祀,神灵卓著。咸丰三年(1853年)地方不靖,民起械斗,祖师香火之地痛遭兵焚。李符记深感神佑人口安宁,遂提倡新建,自献基址,招集七股人等捐资建造,庙成改额曰“泰山岩”,是即以地灵而得神之灵,神灵而得人之安也。厥后代远年烟,风雨侵蚀,遂见丹青剥落,栋折墙摧,地方人士然伤之。明治三十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李象福、李景泰、李维宗、李景义、李策羌诸氏,爰出倡修缮,灿然复新,迄今阅三十余载。沧桑屡换,而神益加遐迩,士庶咸沾惠泽,而昔之所谓“金碧辉煌”者,今已“黝黯无光”矣,昔之所谓“轩昂壮丽”者,今已湫隘是感矣。 基津连金房、郑乾元、邱创标诸氏,以素沐神庥久思报效。乃于昭和七年(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同七股李象扬、李清芳、李铨衡、李金恭、李德胜等诸氏,再谋呈请州厅批认,同年孟冬诹吉兴工,扩其规模,增其轮奂,迄同十年(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竣功。糜金四万有奇,巍峨宏广,气象万千,同年仲冬落成建醮,告厥成功,逐佥谋立石,以示来兹。 在《台北厅社寺庙情况调查》中亦有关于顶泰山岩的记载,其文摘录如下: 李家的祖师,传闻祭祀的主要目的为求问病名、药名,选择良辰。神灵显著,后来李家以外之人也来祭祀,李家不胜其烦,于是彷造了二尊供杂姓之人奉祀。相传让杂姓所供的二尊祖师,因遇事非常的灵验,五十年前在李姓的领导下,杂姓响应集资建庙。后来增祀国姓爷及妈祖。大正二年得到官方允许,范围:贵仔坑区、五股坑区、树林口区的一部份,头前街、新庄街的一部份。祭祀平常在庙宇中例祭二次。一年中演数回戏,祭祀以猪肉、鸭、鸡等牲礼,在东寮坑一带、树林口中、牛角坡一带、贵子坑、崎子脚一带,四个角头轮流在正月三日举行大祭,大祭每四年举行一次。 顶泰山岩中殿的中间神龛中供奉显应祖师,协侍以书童(文峰禅师)、印童(瑞登禅师)。显应祖师分为镇殿祖和开基祖二尊,又有分身八尊;另有白玉雕成
释迦牟尼像及
千手观音像,系民国24年(1935年)自南海普陀山引进。左神龛供奉
观世音菩萨,协祀以善财、龙女。右神龛祀天上圣母,使役神千里眼、顺风耳。左厢祀以五文昌神位及梓潼帝君、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右厢祀以“泰山岩长生禄位”(系对泰山岩创修有功者,包括开山功勋者、重建功勋者)及地藏王菩萨。左护龙内祀注生娘娘,协祀以左右婆姐。右护龙内间主祀安溪城隍,副神为财神、太上老君、福德正神;外间祀以观音、
药师如来、九天玄女。中殿的前方神桌供奉济公、关帝、弥勒佛、千里眼、瑶池金母、顺风耳及一尊显应祖师。信众每年除农历九月十八日显应祖师圣诞(由十七日做到十九日),以及中元普度外,不做其他神祇的生日。 顶泰山岩现存有诸多古匾、古碑等文物。其中古匾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及民国24年(1935年)所立的“万古英灵”,民国25年(1936年)立的“功参造化”;古碑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腊月立的《泰山岩兴修捐名》,民国25年(1936年)立的《泰山岩重修碑志》。
2. 下泰山岩
下泰山岩,全称为“显应祖师泰山岩”,坐落于台北县泰山乡的同荣村,地古称沟仔墘,系顶泰山岩的分炉,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台北厅社寺庙情况调查》载: 庙宇所在地:八里坌堡山脚庄,土名沟仔墘街。本尊显应祖师。缘起沿革:显应祖师来自中国泉州府东安县(应为安溪县),有黑面、金面、白面三位祖师,其寺庙所奉祀的是来自台湾的黑面、金面。祖师距今六十年前奉祀于八里坌堡崎仔脚庄,约五十年前分香而来。 林弼乡在《重修泰山岩碑记》中写道: 崎山脚分支以来,黄蔡二董出首兴建庙宇,万民尊崇迄今有四十余年。而后文明渐启,社寺庙宇当道者亦有所关重。因庙貌旧式,而且浅狭不能壮其观瞻,我等是以出为极力劝捐,重新修筑。兹乃土木完成,仑奂一新。 顶、下两座泰山岩分立之后,台北泰山地区的显应祖师的祭祀圈,渐有门户之见。温振华在《清代台北盆地汉人社会祭祀圈之演变》中记载: 由于泰山岩具有浓厚的血缘性质,加上泰山乡最繁荣的地区在同荣村,因此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顶泰山岩分火,在该地建下泰山岩。从此,顶泰山岩的祭祀圈仅限于明志、贵子、义学诸村,下泰山岩则包括同荣、山脚、黎明。泰山地区的祭祀圈分为两大部分。 洪灿楠在《泰山岩重修碑记》中则记载了下泰山岩的重修情况: 本岩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缘黄蔡二位董事倡议,诸善信捐应,逾岁规模方具。迎奉祖师神像登座,称“泰山岩显应祖师”。巍巍乎神恩浩荡,威灵显赫,四方之民朝山日众。民国元年(1912年)扩建重建,规模益宏……1967年间,同仁等有感创伊始迄已百载,重修历亦逾数纪,楹宇蛀蚀,书栋剥零,岁月侵寻旧观难维。爰议成立“重修委员会”,综理整修事宜。 1985年,下泰山岩在岩寺上又加盖了顶层的玉皇阁,构成当今格局。今岩寺的底层中殿正中神龛奉祀主神显应祖师,计有镇殿祖、大祖(来自顶泰山岩的二祖)、二祖2尊、三祖4尊,协祀有使役神林、张二将军;左龛奉天上圣君3尊,及使役神千里眼、顺风耳;右龛奉土地神及招财、进宝。前方神桌奉显应祖师、清水祖师、神农大帝、观音菩萨、法主圣君、太上老君、齐天大圣、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土地神。上方的玉皇阁则供奉玉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及协侍神——仙女、飞琼、双成、善财、龙女、杨戬、李天王等。今存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置的古木炉等文物。
3. 五股龙凤岩
五股龙凤岩显应祖师庙,坐落于台北县泰山乡五股,系安溪祖庙的分炉。民国25年(1936年),当地数十位信众到安溪,奉回祖师神像供奉。1967年集资建庙,1977年又重建于五股龙凤山,取名为“龙凤岩”。相传择地建庙时,是地山势陡峭,野草杂林丛生,又多方寻找不到水源,本拟放弃而另择地兴建。令人奇异的是,建庙的主事者和建筑者于晚间同时梦见庙后约3米外处有泉水喷出。凌晨4时多,他们不约而同地到该地探勘,挖深约一米,就有泉水涌出,清澈甘甜,此后终日提水也不干枯,停用时又不盈满,是为该岩寺的一大奇观。 龙凤岩的中殿供奉显应祖师和清水祖师,其中显应祖师为金面,有老祖、镇殿祖和十尊分身;清水祖师为黑面,有两尊民国25年(1936年)来自清水岩的老祖和一尊20世纪90年代由清水岩奉回、重达80余公斤的清水祖师神像,信众称为“大陆祖”。左侧室供奉三宝佛及观音菩萨,左偏室供奉目莲尊者。右侧室供奉地藏王,右偏室则奉天后、土地神、关帝、太子爷。信众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做清水祖师圣诞、九月十八日做显应祖师圣诞,副神不做。
4. 汐止福山岩
汐止福山岩,坐落于台北县汐止镇。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地13位先人自顶泰山岩割香分灵而来,初成立显应祖师会。日本占领台湾时,当地信众曾集议建庙,但一直未能实施。至1960年才建庙完成。对此,彭绍周在《台湾道庙志》(第三辑)中作如下记载: 福山岩显应祖师,自泰山乡顶泰山岩割香分灵到此数年后,为了宏扬祖师香火,光大道教教义,结盟会会员及各自乐捐购入汐止镇东势坑段计二十笔之土地,作为显应祖师庙产业,选由李朝庆先生为管理人。迄至1958年孟春,始推选李炎先生负责奔走召集信徒大会,才一致过选在“汐止镇横科里南港九邻港子五四六”之地处兴建庙宇。又约两年,到了1960年农历十月二日,才正式举行入庙安装典礼。入庙安座大典时,聘请当时台北县长谢文程先生剪彩,并定名为“福山岩显应庙”。 1982年,因为旧庙破损、狭小,信众又集资重建,成为当今台北县供奉显应祖师中规模最大的寺庙。彭绍周在《台湾道庙志》中道: 福山岩显应祖师庙之重建事宜,系于1982年十一月初九,由林振声与黄建清两位先生主持破土兴工,全部历时两年,而在1984年十月竣工安坐进殿。重建工程中受林庚申义务奉献,功不可没。落成典礼除由县长林丰正亲自主持剪彩外,以李副总统为首中央各级长官,均赠贺匾祝祠,轰动一时。 福山岩主体建筑的楼上为玉皇阁、楼下为祖师殿。祖师殿中设立五个神龛,中神龛奉祀主神显应祖师,计有老祖(来自顶泰山岩)、镇殿祖和六尊分身。左侧神龛祀二尊妈祖及使役神千里眼、顺风耳。右侧神龛祀三尊孚佑帝君、保仪大夫张巡,四尊关帝。左端神龛祀有六尊观音。右端神龛祀有七尊土地神。左厢房为寺庙办公室,右厢房祀先贤及太岁。楼上的玉皇阁祀玉皇大帝、
三官大帝、王灵官、孔子、太上老君。岩中悬挂有台湾政界人物赠送的诸多匾额,有李登辉的“福山岩显应庙”及“法天弘道”匾,高玉树的“威灵显赫”匾,林丰正的“凌霄宝殿”匾,谷正纲的“佛光普照”匾等。 福山岩的信仰圈在汐止镇的横科(今横科、福山、义兴里)、十三份(大丰、丽山、宜兴里)及台北市旧南港(俗名南港子,今中研、旧庄、四分里)一带。祭典有两种,一为显应祖师,农历九月十八日举行;二为保仪大夫,原为正月二十九日,今改为三月二十三日。
5. 西盛西安岩
西安岩,坐落于新庄市西南角的西盛吊桥头。附近一带的居民多数为祖籍安溪的古、徐、许、邱诸姓。相传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添、许木等12人花了12元,在新庄购买一尊顶泰山岩失窃的显应祖师像返回奉祀。最早采用炉主制,轮流在民众家供奉。1985年,徐明德、石联旺、李添进、王成森、许根火等人发起建庙,1986年竣工,1991年再次整修。许根火在《西安岩显应祖师略志》中对这段历史作出说明。 西安岩供奉的主神显应祖师分镇殿祖、老祖、新祖。副神为大尪公(又称保仪大夫,1986年自汐止忠顺庙奉迎的张巡神像)、文昌帝君、武财神、济公、中坛元帅、榕树公、土地神。在每年的祭典中,设炉主一人,头家三人,农历九月十六日掷筊交换,九月十八日做显应祖师圣诞,十月十九日做保仪大夫圣诞。
6. 友蚋泰山岩
友蚋泰山岩,民国初自汐止横科的显应祖师会(今汐止福山岩)移香而来,初在友蚋溪上游的鹿崛寮,后移至友蚋。20世纪90年代初建庙奉祀。 岩中奉祀的主神为显应祖师,计有老祖、镇殿祖及二尊分身。副神为大尪公张巡、小尪公许远。陪祀神祇还有观音菩萨、九天玄女、文衡圣帝、孔子、天后、玄天上帝、释迦牟尼、中坛太子、地藏王、福德正神等。当地信众于农历四月十六日做尪公圣诞,九月十八日做显应祖师圣诞。信仰范围主要为定居于鹿崛、友蚋、港口一带的安溪籍民众。
7. 林口顶福岩
顶福岩坐落于台北县林口乡顶福村。当地信众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就雕塑显应祖师金身,并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顶泰山岩挂香,分由五大股轮值供奉。每年农历九月祖师寿诞时演戏敬奉,并以掷筊杯择日举行过火仪式、择定当值炉主。1991年冬,当地信众因感显应祖师神迹显赫,捐地捐资,聘请台湾知名建筑设计师李朱清精心设计,并专程到惠安县洛阳镇定购精美的石雕、木雕运回建设。1994年农历九月二十七举行落成庆典。
8. 大坪林显应祖师庙及其他庙宇
大坪林显应祖师庙,系泰山乡顶泰山岩的分炉,相传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年)。大坪林的居民以信仰万庆岩清水祖师为主,信仰显应祖师的信徒大多居住在今宝庆街一带,管理人员刘新尾。深坑天龙宫系汐止福山岩的分炉,坐落于阿柔洋,负责人林德生。桃园县龟山乡邦陂村显安岩,系20世纪90年代自顶泰山岩分炉至此,负责人黄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