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
王守仁弟子王艮开创的哲学流派
泰州学派是明代儒者王守仁弟子王艮开创的哲学流派。泰州学派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反叛主义精神,在当时看来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有些观点甚至与主流的儒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但它的思想却能够在平民百姓中广泛传播,它所提倡的如主张圣愚平等、主张男女平等、不对君主愚忠、存人欲等思想是有突破封建专制对人心、人性的控制,对人民群众个体权利的觉醒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州学派的形成
创始人王艮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明代泰州府安丰场人,泰州学派创始人。淮南安丰场地处沿海地区,以产盐闻名,史称“两淮盐利甲天下”(清康熙《两淮盐法志·风俗·灶俗》)。王氏祖上出身盐丁,王艮为家中次子,7岁时就读乡塾,后家贫辍学,19岁时其父王玒(号守庵,1445-1536)命其行商。据其《年谱》记载,王艮分别在其23岁(1505年)和25岁(1507年)两次赴山东行商,开启了王艮求学行道之路。
王艮治学觉民行道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自修悟道期,从明正德二年(1507年,时25岁)至正德十五年(1520年,时38岁)。25岁时在山东行商时曾拜谒孔庙,并发愤读书;常以《孝经》《论语》等书藏于袖中,“逢人质义”。29岁时曾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独奋臂托天而起,见日月列宿失序,又手自整布如故,万人欢舞拜谢。醒则汗溢如雨,顿觉心体洞彻,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真切不容己。自此往住语默,皆在觉中。”这是心斋“悟入之始”,即心斋在学问上有真正的觉悟。
从师阳明期,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38岁)至嘉靖七年(1528年,46岁),慕名至江西拜王阳明为师。其拜师经过颇为传奇,从最初的“无以学术误天下”的疑虑,到“亦心服公,稍稍隅坐”,到“下拜而师事之”“遂自悔”;至明日“先生心大服,竟下拜执弟子礼”。嘉靖元年(1522年,40岁)北上京师,宣扬心学,乘坐亲手制作“蒲轮”,大书:“天下一个,万物一体。”宣传践行师说,引起京师士大夫的震动。
讲学行道期,从嘉靖七年(1528年,46岁)至去世。阳明逝世后,王艮开始在家乡泰州一带讲学授徒,昌明阳明致良知,并创建新说(即“淮南格物说”)。
嘉靖四十三年(1564),泰州督学耿定向将王艮附祀于州中安定先生祠,万历四年(1576),在耿定向的极力倡议推动下,知州吴道立、兵备道程博主持兴建了专祀王艮的崇儒祠。此后三百多年中,几经修葺与扩建,祠屋规模日益扩大。
形成与发展
王艮弟子遍布各地。王艮去世后,次子王襞继续主持讲席,不仅壮大了泰州学派队伍,更进一步弘扬了泰州学派学术思想。如李贽即出其出门下,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梁汝元)、汤显祖等,都是王艮的再传、三传或四传弟子,包括五传弟子在内,有籍贯可考者达480余人。
王艮生活在封建统治渐趋腐朽没落、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的明王朝中后期,在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日益加重的情势下,社会动荡,人心思变,这使统治者清醒地意识到,不仅要“破山中贼”,更要“破心中贼”。于是,统治者在加紧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企图通过强化“理学”这一精神支柱,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人民进行控制。出身灶丁的王艮,处在当时被剥削、受压迫的社会最底层,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般的联系。生活的艰辛使他深刻体会到用以安身的“百姓日用”米之不易,而多年贩卖私盐终获“日裕”的亲身经历,又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这些切身体会使他自学儒家经典时,有可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及经传注疏的束缚,直接从孔盂原著中寻求经世致用的“义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
王艮之后,王艮弟子或有着类似王艮的出身经历,如朱恕、韩贞、夏廷美、颜山农等,或因受王艮思想的沾溉,如徐樾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都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王艮的学术思想。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门徒极广、影响很大、代表平民利益并富有浓厚启蒙思想色彩的独特学术流派——泰州学派,终于形成。
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
百姓日用
泰州学派倡导“百姓日用”,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与王阳明和许多理学家要求一般民众“思不出其位”的安分守己不同,泰州学派倡导的“百姓日用”,冲破了普通民众的“思出其位”的气魄。王艮的理想并非只是让少数人的利益是否实现,而是希望使每个人都能得其所需,建设一个人人皆贤、家家可受表彰的社会。这体现了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封建专制中为统治者服务以禁锢百姓思想为目标的儒学产生冲击,让更多的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得到觉醒与解放。发展到后期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思想革命的火种就此被点燃。
身本思想
泰州学派的最大意义在于对平民、对普通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升。王艮说:“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天”在传统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但王艮认为只是“末”不是“本”,而人的“身”才是本。个人不仅表现为自身的主宰,而且构成了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基于以上看法,泰州学派进一步提出了以天地万物依于己的结论:“知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决定世界的命运。
泰州学派提出了“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重要理念,命在旧的价值思想体系中被赋予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泰州学派强调个体的“造命”能力,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扼住命运的咽喉”,是贝多芬的一句名言,“自做主张,自裁自化”(《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一),也是“造命”的一种方式。泰州学派把个体意志提高到与“天”抗衡的位置,是对“人”的无限肯定,也是对个体意志的最高推崇。
乐学思想
王艮认为快乐学习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乐学歌》中唱到:“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即人有“向学乐学”的天性,天生对未知的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有着好奇心性与探索本能,但随着成长,这份“乐学之心”可能会被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束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意思是当私欲萌发之时,心中的良知便被唤醒,以良知映照内心的秩序。“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的意思是,当良知觉醒时,私欲便会自觉消除,“乐学之心”依旧回归。此外,“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天下之学,何如此乐。”这揭示了学与乐的辩证关系,学乐交融,交互上升。
淮南格物
“淮南格物”强调以一己之身为“矩”去“格”天下,从而正己而正人,反身而自修,明哲而保身。这种“修身”而“安天下”的思想,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是一个极大的深化与拓展。不仅如此,王艮从“身”是天地万物之“本”出发,提出“身”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以自然为宗”的生态哲学思想,实际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王艮哲学思想基础上,王襞提出了“率性之谓道”的思想主张,把道学家们不可捉摸的“天理”之“道”变成了实现从人到自然、社会的“和谐”之“道”。“淮南格物”说既不同于朱子理学,也不同于阳明心学,以往,各种学说在处理身心关系上,彰显心的道德追求,抑制身的正当欲求,心的道德追求对身的正当欲求具有一种优先性。“淮南格物”说把身的正当欲求与心的道德追求结合起来,表达了一种以身为基础身心兼修的安排,“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为下矣。”。
后世纪念
2013年4月5日下午,江苏省“泰州学派”纪念馆试开馆仪式在泰州市崇儒祠举行,旨意传承和保护泰州优秀传统文化。
“泰州学派纪念馆”设在崇儒祠内。王艮去世后,为了祭祀缅怀这位思想上贴近下层百姓,代表平民利益要求的儒家学者,泰州人捐资建立了专门崇祀王艮的祠堂,明万历四年建成,取名崇儒祠。这座祠堂,历经四百年之久,保存较为完好,属于明代古建筑群。这样较大规模的、原汁原味的明代祠堂江苏省内已很少见,早年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泰州学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5:03
目录
概述
泰州学派的形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