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
宁波市余姚市
阳明街道)。
明代杰出的
思想家、
文学家、
军事家、
教育家。南京
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
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王守仁之父
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状元,官至南京
吏部尚书。在王守仁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明宪宗
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年少有为
十二岁,王守仁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
失恃,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
圣贤之人。
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
石和尚)、
刘通等起义,就屡次试图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被父亲斥为狂妄。同年,他出游
居庸关、
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
娄谅。娄谅向他讲授“
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
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
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弘治五年(1492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
乡试,与
胡世宁、
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
李东阳对他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
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
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
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
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
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
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
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
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
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
吉安)知县。次年八月,
刘瑾被
杨一清联合宦官
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南赣定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
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江西中南部盗贼蜂拥四起。
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
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
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
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王阳明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复了秦汉唐的
保伍制度,并立足于汉唐的“父老——子弟兵”制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装,重建中国基层的武士制度。山贼平定后,王阳明凯旋回到
赣州,颁布文告,兴办学校,推行《
十家牌法》和《
南赣乡约》,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这所书院在清末更名为阳明书院)。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
特别是王阳明对
畲族的教化,当时与官府对抗的多为畲民。王阳明通过教化畲民,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经过王阳明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的综合作用,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民由此“去蛮化”,“梗化”“顽民”开始“新民向化”,大量畲民迅速汉化,融入转化为福佬人或
客家人中。一些不愿汉化的畲民,要么退入更深险的山区,要么辗转迁徙至闽东、浙南等地,闽粤赣边的族群格局因而发生巨大变化,畲民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
王阳明在
闽西、
赣南、
粤东平乱之后,各留下一个新县——
平和县、
崇义县与
和平县——善后。事实证明,设县之后,人民安居乐业,
平和县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尊称王阳明为“县父”。
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
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
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
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
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
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守制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
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
稽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
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
据
钱德洪等人编的《
王阳明年谱》记载:“龙山公(王华)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复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
关于王阳明一家迁居绍兴的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王华考中状元徙居说”、“正德五年徙居说”、“伯府第建成徙居说”等,王华、王阳明后世家事及分徙情况亦是说法众多。
绍兴光相桥王氏族人王谋文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编有《姚江王氏宗谱》,现存残谱三册。
谱中《重修王氏家庙碑记》记载:“质庵公自达溪迁余姚之秘图山,八传至海日公冢宰致仕,爱会稽山水卜筑山阴,迨文成公用平濠功爵锡躬圭,建里第于朝京坊,遂立家庙于其东。”
《赠吏部尚书龙山先生传》记载:“逆瑾窃柄,士大夫争奔走其门,先生独不往,瑾衔之,出为南京吏部尚书,推寻礼部旧事,勒令致仕,即归,卜居山阴光相桥。”
根据此谱记载,王华迁往绍兴及王阳明建伯府的时间明朗,王华迁居绍兴为明正德二年(1507)九月致仕归里之后,即王阳明36岁之后。而王阳明建伯府则在平定宁王、封新建伯之后。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总督两广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
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
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主要影响
军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
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
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
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思想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与
朱熹的著作尤其是其《
大学章句》的对话过程之中形成的。“
龙场悟道”事件让他确信,“道”乃人人自足之物,故
格物工夫只须扣紧在自家身心上进行。“格”,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格物即是格“心之物”。“物”在王守仁那里是“行为物”,不出乎吾人对待自我、他人与天地万物等种种行为,而这些行为乃由“心”所发的“意”所造就(“意之所在便是物”),故格物的关键在于“
诚意”。“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圣门工夫就是“立诚”工夫:“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而事亲之“意”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即是“至善”,可以说,“格物”只是“诚意”或“立诚”的实现途径,这是王守仁自滁阳至南赣期间的基本思想。在心上做格物工夫,此亦可说格物即是“格心”,其理论前提自是“
心即理”以及相关的“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一系列命题。在王守仁看来,能“诚意”,则吾人本具的好善恶恶的道德意志如如而在,知善则必为,知恶则必去,“知行本体”原为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此本体被遮蔽,去此遮蔽即可“知行合一”。
正德十五年(1520年)前后,王守仁正式揭橥“
致良知”宗旨,其工夫之重点由“诚意”转向“
致知”:“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工夫如不落实于“诚意”上,“格物”便于身心脱落,故为支离,在阳明看来,朱子学即有此弊;不就“格物”去“诚意”,“诚意”失却“事上磨炼”一环,故为“蹈虚”,在阳明看来,佛、道二教即有此弊;离开“致知”这一根本,何为善、何为恶,又如何为善去恶,皆无从确定,“格物诚意”难免流于“妄”。“
良知”作为心之本体,既是能爱能敬、知孝知悌的道德
禀赋,同时又是知是知非的道德判断原则(“天则”“天理”“是非之心”),故心之发(“意念”)有善有不善,而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如发于能敬能爱、知孝知悌之禀赋,则知其为善而将之“充拓得尽”“扩充到底”“至其极”;如发于私欲,则知其为恶而将之彻底遏制,此即“致良知”的工夫。“致良知”在根本上即是“依着”(“循着”)“良知”知善知恶、好善恶恶之指向而行动、实践,此又体现了“知行合一”之精神。于是在朱子那里
尊德性与
道问学、致知与诚意、存养与省察、约礼与博文、惟一与惟精等“两轮一体”的工夫统摄为无先后、无内外、一元的致良知工夫。
此外,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
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
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
阳明学派”(又称“
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
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物评价
朱载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
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①阳明之学既出,天下宗朱(熹)者,无复几人矣。②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①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②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阳明宣扬‘
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①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个人作品
文学
《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
瘗旅文》。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
行草为主。他的书法主要师承王羲之,兼参
欧阳询和
黄庭坚的骨法。他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著作
出版图书
轶事典故
巧避灾祸
“
宁王之乱”平定后,圣驾忽又出巡,奸宦的心意难测,王守仁感到非常忧虑。正好京师有两位宦官来到浙江,王守仁设宴于
镇海楼款待他们。酒喝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楼梯,拿出两箱书简,都是两人交往宁王的证据,王守仁全数交给了他们。两个宦官感谢不已。王守仁始终未遭祸害,多得自这两个宦官维护之力。假使此时王守仁持书简来挟制他们,那么仇怨便更深,而祸害也将无穷。
降服王畿
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 ,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 ”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王畿不由大感惊奇,就要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愿意成为王守仁的弟子,成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智服北军
宁王之乱发生后,宦官张忠、朱泰等人极力勤诱武帝亲征。这时王守仁擒获朱宸濠的捷报已传抵京城。张、朱等奸臣不免大失所望,一面在朝中故意散播流言中伤王守仁,一面纵容北军不守军纪并肆意谩骂,甚至故意离间,想引发北军谋叛。王守仁面对这种情况,不但不为他们的言行所恼怒,反而更加以礼相待,他先命巡捕官晓谕城中百姓搬迁到乡下暂住,只派老弱体衰的仆人看守屋舍,继而重重犒赏前来的北军。但朱泰等人事先已训令北军,不得接受王守仁的犒赏,于是王守仁便传示百姓:北军离乡甚远,内心苦楚,百姓应克尽地主之礼,厚待北军。于是百姓凡外出遇北军有丧,一律停车致意并奉奠仪,长声叹息后才离去。
经过一段日子,北军都被当地百姓的盛情所感动。时
冬至节将至,王守仁命百姓在城中举行祭典,超渡亡魂。百姓因刚经历朱宸濠兵变的战乱,因此以酒哭吊亡魂祭拜死者的哀泣声不绝于耳。北军听了,无不勾起思乡的情怀,纷纷流着泪要求返乡。
亲属成员
曾祖父:王世杰(一说王杰)
祖父:王天叙(一说王伦)
岳父:诸养和
夫人:诸氏(原配,诸养和之女)、张氏(继室,生王正亿)
弟弟: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
曾孙: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
玄孙:王业洵(王先进嗣子)、王业弘(王先达子)
后世纪念
故居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
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
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
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
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20余万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
巨野莲花石塔
在
巨野县万丰镇侯堂王庄,竖立着一座御赐莲花石塔,据说这座古塔是隆庆皇帝御赐修建的,而石塔底座刻着的王守仁、王守仕骏马渡船征战图,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辨。石塔通高仅5米,由塔基、部分塔身及硕大的葫芦形宝顶组成。塔身上雕刻的竹节昂立,莲花千姿百态,均栩栩如生。据王家人介绍,竹喻指王守仁堂伯王伦;塔顶端的芽腰石葫芦,象征着王氏世代“悬壶济世”;而塔的底部,刻有王守仁和堂兄弟王守仕的骏马渡船征战图,画的则是王守仁和王守仕南方剿匪及“宸濠之乱”大战的情形。
绍兴纪念馆
浙江省绍兴市王阳明纪念馆主要展现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并设有影厅、报告厅、研学游教室等,是一处集文商旅有机结合的游学圣地。
贵州阳明洞
阳明洞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贵阳市
修文县城,因明代(1508年至1510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在这里一心研学传学而名扬中外。1982年,阳明洞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文县王阳明纪念馆始建于1999年,占地3000余平方,展厅面积800平方,陈列有“王阳明生平”,2011年12月对外免费开放,是全国纪念阳明先生最大专题纪念馆。
赣州阳明书院
赣州阳明书院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8号,是对王阳明心学进行研究、挖掘、传扬的专业书院,目前,书院内涉及王阳明的各类藏书已达5000余册。
崇义县博物馆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为了纪念王阳明,兴建了
崇义县博物馆,是崇义县向外展示“阳明之城,王学圣地”。
广东阳明公园
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河源市
和平县城东山岭。公园内建有阳明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陈列王阳明与和平有关史迹、文物资料、民间传说等。
漳州市平和县
福建省漳州市
平和县已投资近100万元,在
山格镇隆庆村建成了王阳明事迹陈列馆。平和县
九峰镇有一个民俗活动——王阳明神像出巡九峰城。每年正月初十,九峰民众在“明新建伯文成王夫子神位”牌的指引下,都会抬着王阳明塑像金身出巡,环绕古镇一圈,以纪念平和县“建县之父”王阳明。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