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城垣
四川省泸州市境内历史遗址
泸州城垣(泸州老城墙),位于泸州市区,始建于宋,现城垣总长1300米。
历史沿革
据《永乐大典·泸字韵》载:宋初,泸州没有城廓,仅有篱寨。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泸州始易以木栅。
宋元丰六年(1083)年,帅臣王光祖协助泸州改筑士城。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泸州城用石叠砌筑城。
宋政和五年(1115年),泸州城廓扩建修筑。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冯楫将泸州城廓再次扩建。
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魏了翁再建,泸州城廓日臻完善。
经过两宋二、三百年的苦心经营,一座泸州城垣在长江、沱江会流处矗起来了,这就是泸州的宋城。
明、清、民国期间,泸州城垣皆有维修。
建筑格局
泸州城垣由东、北、西、南城垣等四方组成,长方形石料砌成。
南宋绍定(1232年),泸州城廓日臻完善。形成了几道城门
东一通海门(即东门)和通津门(旧称大善门,今不可考)
东北—临江门(即会津门)
东南—敷政门(即凝光门)
南—来远门(南门)
西—保障门(西门)
北—朝天门(大北门)
西北—济 川门(小北门)
西南—汲水门(小西门)
清代的泸州老城建筑分布图上显示,泸州在东南西北四道城垣上共设七道城门,分别是东门、凝光门、会津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
遗址特点
泸州城垣根据地势坡度起伏而建,成不规则的长方形。分东城垣(含凝光门、仁和城垣、会津城垣),北城垣(含三圣城垣,大北城垣、小北城垣)、西城垣(即枇杷沟城垣)几个部份组成。南段城垣已毁,其余断续布于市内。现存明代城垣遗迹总面积约在11万平方米以上。
文物遗存
东城垣
含凝光门城垣,位于新马路街下,长18.8米;
仁和城垣南起东街口,北抵和巷子。长172米;会津城垣南邻仁和城垣,被和巷子隔开。北抵孝顺路,保存完好,长280米。
北城垣
含三圣城垣,东起孝义路,西抵大北街长127米。
东起大北街,北抵主干道江阳路东侧,东为陡崖,砌筑方式结构与三圣城垣相同。最高处12米,长163米。
东段已毁,仅残存西段与枇杷沟城垣相连,建于环城公路南侧10米多高的陡坡上,条石垒成部份高13米。
由条石垒成,依地形起伏而建,整个城垣由东向西爬升。
西城垣
仅存枇杷沟一段长291米,北起环城路与小北街城垣相接,南抵宝成路,城顷由北向西南弯曲爬升,墙体内条石砌成,西侧残存梯步楼台。
得胜街城垣,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得胜街(皂角巷旁),距皂角巷口15米,背对广场车站。现可见部分长度为80余米,其中广场汽车站内一段长度为21米,残高3.5米。其余部分长度为60余米,残高4米左右,覆盖在水泥层下。城墙由条石堆叠,为典型明代城墙建筑方式。
老建筑
联一大楼位于江阳区大河街70号,是民国时期泸州的西式建筑风格代表之一,为四川工商企业“宝元通”公司修建,是会津城垣上的老房屋,现为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
文化活动
明状元杨慎《凝光门观江涨》
六月旧井无禽,七月乘船入市。
楼台蜃气晨浮,原隰龙鳞秋洗。
望洋河伯自矜,鬻渡津人争喜。
东林老衲厌喧,唤打暮钟清耳。
文物价值
城垣作为历史年轮的见证成为古今泸州人的意志归属一面墙,几块砖过往渐渐消逝留下残破印记,新的生灵仍在这里来来往往,生生不息,让沉甸甸的历史在记忆中续存重生四时变换,景色常新。
泸州城垣,见证了泸州城的历史变迁,厚重的老城墙,勾画出宋代以来泸州城最初的模样。
文物保护
1992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将泸州城垣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泸州城垣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9月28日,包括泸州城垣在内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2022年4月,北城街道2021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出炉,包括北街历史风貌区地块整体提升项目及主城区零星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泸州城垣位于泸州市区,现城垣总长1300米。小北城垣位于江阳区连江路一段218号。
门票
免费。
交通
现存的泸州城垣均位于泸州市区,市内泸州公交皆可抵达。
参考资料
泸州城垣.泸州发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08: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