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
四川省泸州地区艺术类博物馆
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河街70号,依托联一大楼旧址而建,馆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楼始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联一总公司迁重庆。大河街的办公地址改为联一分公司。
2015年5月,联一大楼正式申报为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
2020年5月8日,经过打造的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首次试开馆。
2021年11月,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启动排危加固工程。
2022年2月,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重新开馆。
建筑格局
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为砖、木、石结构,通高21米,中间为五层,两边为四层,立面成“凸”字形状。
大楼的一楼为博物馆大厅,二楼、三楼为展厅,四楼为办公地点,五楼小阁楼作为资料室;展厅主要由基本实物、文献资料、戏剧服装、道具等陈列构成。
建筑特色
据资料记载,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所在的联一大楼占地面积598.44平方米,建筑面积1864.18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通高21米,五层楼高。为单体建筑,主体平面呈梯形。
现建筑基础为条形基础,后檐及室内设独立柱基础,均采用条石砌筑,基础底部宽约2米;一层和二层为石木混合结构,纵墙厚约1.12米,横墙厚约0.9米,室内两根独立石柱与四周壁柱墙体搭接形成内部空间;三层、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二、三、四层为传统木楼板地面与夹板墙,四、五层梁架及楼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结构原为砖、石、木混合结构。纵向承重,荷载分布在南北纵向实体墙与柱子上,横墙上开门窗洞口;一二层为条石砌筑墙体、柱与木梁承重体系,三层以上为青砖砌筑墙体、柱与木梁承重体系;建筑逐层收分整体呈下大上小的结构,楼层较高采光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各楼层采用的木结构楼面形式与砖石墙柱结合,把“刚”与 “柔”结合在了一起。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末,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456件/套。馆内展览由基本实物、文献资料、戏剧服装陈列构成。
文化活动
2022年5月18国际博物馆日,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举办川剧服装临展活动,近百年历史,30余套馆藏戏服展出。
2022年11月,泸州河川剧文创产品在位于大河街的“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展出。
泸州河川剧是川剧的流派之一,主要以高腔戏为主。泸州河川剧的声腔与长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江是川剧的摇篮,湖广填四川让众多的戏班沿长江逆流而上,带着诸多地域的戏曲声腔,来到巴蜀大地。泸州水系发达,移民足迹频繁,陆上走马贩盐,水上航运不断,引得各种戏剧争相来泸州上演。艺人们“跑滩”,沿江河水道、盐道流转,到各个戏码头演出,地区之间的戏曲艺术交流较为密切。
泸州河川剧是一种以高腔特色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剧流派,其器乐打击在川剧界独树一帜,是四川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型与特征:“泸州河”偏重于高腔戏,近300年来,在重视戏剧程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形成了“泸州河”川剧重表演,重人物的独特风格。声腔以高腔为主。在川剧各流派中,具有显著的独特之处。
作为有名的川剧戏窝子,泸州诞生了不少历史悠久的戏班。其中,不乏有鹤龄班、庆华班这样对川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戏班。川剧表演艺术家任庭芳王玉梅等优秀川剧表演艺术家从这里走出,为川剧艺术发展带来了活力。
2022年7月1日,川剧《赤水河畔》在重庆群星剧院上演。讲述了中央红军某部一渡赤水进古蔺后,知民疾苦,匡扶正义,救苗族少女春秀,团结以罗二虎为代表的苗汉同胞,与民团和国军展开一系列智勇搏斗的故事。这是该剧第一次出川演出,不仅为重庆观众展现了红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还让其感受到泸州河川剧的独特魅力。
所获荣誉
2001年,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所在的联一大楼被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所在的联一大楼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体验基地。
2020年,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列入泸州传统非遗体验之旅路线。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联一大楼),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河街70号。
交通指引
从泸州城区大山坪出发,乘坐泸州公交旅游观光线泸州公交166路可抵达。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六
09:00—11:30(11:00停止入馆)
14:00-17:00(16:30停止入馆)
因“老泸州”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启动,2023年4月24日起,“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实行临时闭馆,暂停对外开放参观。
参考资料
.泸州广播电视报.2020-05-2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4 21: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