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河川剧是一种以高腔特色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剧流派,其器乐打击在川剧界独树一帜,是四川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泸州河川剧是一种以高腔特色为主的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
川剧流派,其器乐打击在川剧界独树一帜,是四川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州河”偏重于高腔戏,近300年来,在重视戏剧程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形成了“泸州河”川剧重表演,重人物的独特风格。声腔以高腔为主。在川剧各流派中,具有显著的独特之处。
代表剧目
常演剧目有:《红梅》《班超》《琵琶》《金银》《十二配》《
报恩记》等。
表现形式
从川剧的唱腔流派讲,可以分为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
文化特征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长江横贯,四水合流,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市场繁荣,历来为川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泸州河”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汉代巫师们的唱唱跳跳,唐代以后“信者众多”,巫师开始装扮百神,其表演接近戏剧。再后来由于春节娱乐活动的兴盛,逐渐形成“古蔺花灯”、“合江下河灯”,“扭扭灯”、“车车灯”等独特的地方小剧种并演进为泸州川剧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泸州河”最早跃上城市剧场,巴蜀大地当时就流行着“要能跑得滩,泸州河去搭班”的民谚。
清雍正二年(1724年),泸州20余名川剧艺人到成都棉花街,成立起“庆华班”,于是率先于全省,“泸州河”从“火把剧团”进入“城市剧场”。抗日战争期间,陕、京、楚班先后来泸巡演。“泸州河”的艺人,一方面学习兄弟剧种长处,另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冯玉祥将军为抗日,还发动合江县玩友俱乐部联合义演、募捐;泸州艺人还创作出20本《还我河山》连台本戏……解放后,泸州蜀声川剧社实力雄厚,常年分三班演出,泸县、纳溪等许多地方都陆续成立了专业川剧团。
传承保护
泸州河川剧艺术博物馆处于联一大楼旧址,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河街70号。
2007年,泸州河川剧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社会评价
“泸州河”高腔戏的声腔圆润,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泸州河”川剧形成以来,在高腔戏的剧目建设、声腔音乐、表演艺术、器乐演奏以至化妆等各方面,独树一帜,是以泸州为中心的川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人文精神的结晶。
文化活动
2022年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市非遗所等承办的“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泸州河川剧博物馆临展活动在方山景区举行,邀请广大游客在游览景区的同时感受“泸州河”川剧的魅力。
2024年11月29日、30日,《
潮起大江》将在成都锦江剧场连演两场。
价值意义
泸州河川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人有着极大影响与价值,人称泸州是个“戏窝子”,适合大多数游客观看欣赏,其唱腔精湛,剧目丰富,历史悠久,具有全省意义的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泸州河川剧.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