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四弦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州四弦书发源于清代的山西省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形成于清光绪年间,是吸收地方戏曲、民歌等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同曲种,因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全境以及沁水县东南部、阳城县东部和陵川县西部一带。
历史沿革
清光绪(1871年—1908年)年间,山西省泽州府凤台县(今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犁川镇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年—1932年)擅演泽州四弦书。
20世纪20到50年代,泽州四弦书的说唱艺术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书面。程天和的弟子王者梁形成了“城关派”,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盲艺人,以城关、城北乡为活动中心;程天和的另一位弟子段太宁,以家乡下村镇为基地,形成了“长河派”,活动范围是四十里长河及沁水樊庄、胡底一带。这个时期,泽州四弦书占绝对优势。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从绥远传入的大鼓京腔(钢板铁书)等外来曲种影响,泽州四弦书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泽州县成立了以演出泽州四弦书为主的泽州县曲艺队,泽州四弦书进入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鼓京腔的第二代传人崔小红把四弦书和地方戏曲的艺术优势和大鼓京腔整合,在大鼓京腔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经30年的打磨,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泽州鼓书。
艺术特点
表演特征
旧时演出泽州四弦书的都是盲艺人,乡民的酬神、还愿和庆典是其演出的主要时机,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后来出现了多人伴奏。
泽州四弦书的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泽州方音,唱词格式基本为七字上下句体,下句押韵。
泽州四弦书的演唱形式,是以四弦、三弦、胡胡为主乐伴唱的。而不用大鼓、钢板、用行话说,基本上是光用文场音乐,而不用武场音乐,如果剧情需要,它用三弦顶鼓。它也不用梆子、用的是脚板打节拍。
泽州四弦书节目以“贯”为单位,“一贯”指节目故事的一个段落,通常约演一个小时。一个长篇节目由若干“贯”组成,称为“大贯”。
伴奏乐器
泽州四弦书的伴奏乐器有主奏乐器四弦和三弦、胡胡、二把,以及腿板(大、中、小)、钹各一个。伴奏方式为间奏式,即演唱时不伴奏。
唱腔曲调
泽州四弦书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平板、紧板、介板、三倒板、官韵等。
泽州四弦书有十个曲调:1、挑官韵;2、三倒板;3、垛板;4、紧板;5、慢板;6、紧三板;7、叫板;8、落板;9、过板;10、十字腔。
经典剧目
泽州四弦书常演的传统节目有《游天台》《大八仙》《富贵长春》《斧劈华山》《度林英》《三姐落凡》《天仙送子》《徐公子拜寿》《龙三姐拜寿》《西厢记》《梁祝下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泽州县曲艺队编演过《考神婆》《吴全有接闺女》《河神娶妻》等新节目。
流行地区
泽州四弦书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全境以及沁水县东南部、阳城县东部和陵川县西部一带。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大和相继去世,演出日渐减少,泽州四弦书濒临消亡,急需抢救和保护。
保护措施
2006年开始,晋城市人民政府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展演泽州四弦书等“非遗”项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泽州县文化馆获得泽州四弦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泽州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陈拴发,男,汉族,12岁开始学四弦书,24岁加入泽州县曲艺队。2018年5月,陈拴发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泽州四弦书代表性传承人。
马莉,女,泽州四弦书第六代传人,晋城市鼓书协会首届会长,开办泽州四弦书免费培训班。2012年2月,马莉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州四弦书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的泽州四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泽州四弦书历史悠久,曲目多、流传广,是中国众多曲艺艺术门类中的重要品种,具有浓郁的黄河文化和太行山文化聚合特色,是泽州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泽州四弦书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在叙述事情、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群众性。
参考资料
泽州四弦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1:4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