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身自好(拼音:jié shēn zì hào)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
战国《
孟子·万章上》。
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洁身自好”。
成语故事
万章是孟子的高足,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万章对整理、编著《孟子》一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孟子》七篇中,“万章章句”共有十八章,万章请教孟子的问题有38个之多。
有一次,万章问孟子,“
伊尹如何入朝做的官,有人说是伊尹设法烹制了一种羹汤,让商汤王食用,汤感觉味道好极了,伊尹就乘机用调和五味的道理说明治国之道,得到汤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相。请问老师,有这事吗?”
孟子肯定地答道:“没有,没有这种事。伊尹这个人曾在有莘国的郊野耕种,非常欣赏尧舜之道。如果不合尧舜之道,不合义理的,即使以天下的财富作他的俸禄,他都不屑一顾;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都不看一眼。不合义理、不合尧舜之道的,一丁点也不给予别人,一丁点也不取于别人。汤曾派人礼聘他,他却安静地说:‘我干吗要接受汤的礼物呢?我何不住在田里,在这里乐于尧舜之道?’汤几次三番派人去聘请他,他才完全改变了态度,说:‘我住在田亩之中,仅仅自己以尧舜之道为乐,何不让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之君?何不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时代的百姓?又何不让自己亲身看到尧舜盛世呢?上天生养下民,就是让先知先觉者使后知后觉者觉悟。我,是天下百姓中的先觉者,我要用尧舜之道唤醒这些下民。我不使他们觉悟,又有谁能去做呢?’在伊尹看来,天下百姓如有一个男人或一个妇人没有沾濡到尧舜的恩泽,就像是自己亲手把他们推进山沟里一样。他就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挑在自己肩上,所以到汤那里,用讨伐夏桀,拯救万民的道理说服汤。我从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可以让自己走歪门邪道而去匡正别人的;何况是亲做庖厨,先使自己遭受屈辱后去匡正天下的!圣人的行为,可能各有不同,有的疏远当时的君主,有的亲近当时的君主,有的离开朝堂,有的留在朝堂,归根结底,都要洁身自好,不沾染肮脏的东西。我只听说过伊尹用尧舜之道要求汤,没有听说过他切肉煲羹的事。伊尹在他的著作《伊训》中说:‘上天的讨伐,最初是在夏桀的宫室里由他自己造成的,我只不过是在殷都毫邑开始筹谋罢了。”
成语寓意
伊尹是传说中夏商时期的圣人,一生信奉尧舜之道。贤明的商汤王请他辅佐,他一开始拒绝,后来他认识到自己对百姓的价值,便出来辅佐商汤。一个人立身处世,做到洁身自好是极其难得可贵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间大夫屈原,不与贪墨之人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向权力低头;清朝于成龙清廉为官,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放眼于历史,人们会发现,历朝历代都有坚持“善政”理想的人,他们在官场上,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向人性的黑暗面屈服,洁身自好,真正地为民着想。
《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尽心上》篇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进一步为社会做贡献,做好自己也就是要做到洁身自好,注重修养自身,在生活中,不与恶者同流合污,不向黑恶势力低头。
成语运用
“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惹是生非,顾惜自己,不与他人纠缠。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作家·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是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作家·
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其次,由于‘胆小而虚伪的历史观察和对于人生实践的迂拙而消极的态度’,更只止于洁身自好,真是落到了‘为节而节’的末路。
作家·
巴金《
寒夜》二八:“纵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按时上班,也当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桌进食,同杯用茶,以免传布病菌,贻害他人。”
成语辨析
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洁身自好”与“明哲保身”意义相近,两者皆有怕招惹是非的含义。区别在于“洁身自好”用作褒义时,偏重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作贬义时,多指怕惹是非;而“明哲保身”是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