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街道,隶属于上海市
浦东新区,位于浦东新区西北部,面积7.38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10月底,共有户籍人口11.14万人,实有人口15.66万人。截至2019年10月底,下辖40个居委会。
历史沿革
洋泾原为地势低洼的近海滩地,成陆于唐代。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设县,洋泾属上海县高昌乡二十四保,历元、明、清三代。
明代,洋泾境内已形成了盛家行、老鸦窝、东唐家弄、夏家弄等自然村。因河运方便,在洋泾镇街一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居民点。
明嘉靖二年(1523年),“洋泾”作为官渡的名称出现。
清代,洋泾境内自然村已增至50多个。由于洋泾港、盛家浜等河浜可直接入黄浦,往来商船农舟络绎不绝。以洋泾镇街为中心,逐步繁荣成市。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洋泾港浚河去坝,沙船由浦入港,货运频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美等殖民者在浦东沿黄浦江边大片滩地上设厂建栈。洋泾港西岸,英商太古、怡和设栈(俗称蓝烟囱码头),还设和丰、耶松船厂等。
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家在洋泾开设瑞大、仁记织布厂,源昌织带厂和沈宝记船厂等,洋泾的商业日益繁荣,全长620米贯通镇区的洋泾街成为镇中心主要道路。
清宣统元年(1909年),合塘桥、洋泾、陆行、高行四区为东泾镇地方自治区域,自治公所设在洋泾镇。
民国三年(1914年),解散自治,复为官治,称洋泾市洋泾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上海特别市洋泾区。
1949年上海解放后,设立接管委员会。
1950年起,为洋泾区洋泾镇,其四界为:东邻高庙乡,西至钦仰乡,南连泾南乡,北靠黄浦江。
1956年,为东郊区洋泾镇,其四界为:东邻二塘乡,西至泾南乡,南连二塘乡,南靠浦东大道。
1958年,为浦东县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为浦东县洋泾办事处,四界同东郊区洋泾镇。
1960年,为川沙县洋泾镇,四界为东、南、西三面邻洋泾人民公社,北靠浦东大道。
1984年9月,划归黄浦区,改称黄浦区洋泾镇。
1996年,原洋泾镇撤销建制,洋泾街道成立。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底,洋泾街道下辖40个居委会:名门世家居委会、西镇居委会、阳光二村居委会、阳光三村居委会、海院新村居委会、泾西新村居委会、泾东新村居委会、巨野路居委会、博山路居委会、栖山路居委会、巨西居委会、桃林一居委会、巨东居委会、羽北居委会、凌高居委会、凌联一村居委会、凌联三村居委会、凌联四村居委会、桃林二居委会、星海居委会、崮山第二居委会、陆家嘴花园居委会、崮山路第一居委会、崮洋居委会、羽洋居委会、森洋居委会、民杨居委会、巨杨居委会、永安居委会、海防居委会、盛世年华居委会、第五大道居委会、国际华城居委会、维多利居委会、玫瑰园居委会、海弘居委会、山水国际居委会、上海滩花园居委会、尚海郦景居委会、翠璟滨江居委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洋泾街道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西北部,北濒黄浦江,南临
杨高中路,西起
源深路,东至
罗山路,面积7.38平方千米。
地势水文
洋泾街道境内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滨临
黄浦江有2千米岸线。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洋泾街道共有146237人。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泾街道共有户籍人口11.14万人,实有人口15.66万人。
经济
历史上,洋泾镇是沿江商业重镇。商业门市部大部分分布在
浦东大道、洋泾镇街。1958年后新建有交电、百货、农机等10个批发供应站。又是蔬菜、禽蛋、河产等农副产品集散地,蔬菜购销站每天供应市区38个菜场。镇区工业为建国后兴起,有市、县、镇、乡属工厂60余个。1985年镇办企业总产值为959万元。
2018年,洋泾街道办事处总收入43,058.8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22,897.12万元,全年支出37,310.14万元。
截至2019年末,洋泾街道办事处资产总额32,292.89万元,同比增长-24.84%;负债总额1,948.65万元,同比增长43.21%;净资产30,344.24 万元,同比增长-27.07%。
交通运输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泾街道辖区内在建和已建轨道交通共4条,三横一纵形成网络。共有道路30条,
浦东大道(东西通道)、
张杨路、
杨高路等8条主次干道横贯东西南北,途经公交线路38条,车站94个,其中断头路7条。
洋泾港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南起自华漕达,往北越浦东大道七号桥入黄浦江。长4千米余。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宽6~10米,可航行15~40吨级船只,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社会事业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泾街道共有各类学校29所,其中包括
上海市建平中学、
上海市进才中学、
浦东新区第六师范附属小学、
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校。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泾街道存有李氏民宅、洋泾农业银行旧址、民生路码头等3栋百年老宅。
李氏民宅位于泾南路34号,现属洋泾街道辖区。宅院西临洋泾港,南望张杨路。宅主名李树山出生于浦东陆家渡张家湾一户贫苦家庭,多年从事修造船业和水上运输,家业逐渐殷实,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始建此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竣工,耗资约三万银元。
李氏民宅现存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庭院呈“回”字型,分内外双层,四周外墙砌清水嵌红砖带,南向立面采取西式装饰,里面为中式庭院,门框、窗棂雕刻各种花鸟图案,雕花门窗上嵌有彩色玻璃。此宅院在立面装饰上采用了较多的西方建筑设计元素,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江南地区较高的施工水平,是浦东近代设计建造工艺的典范,也是西方文化在浦东地区传播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审美和研究价值。2009年,浦东新区有关部门和街道对损毁严重的李氏民宅进行了复原修缮,并被改造成为洋泾文化展示馆。
洋泾农业银行旧址位于洋泾镇路287号,建于民国,曾做过典当铺、税务所(楼下)、镇政府(楼上);解放后,于1952年曾用作银行。
盖楼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一进院落,为简洁宽敞的二层石库门式民宅。建筑形式表现为中西结合。门额上可见“仁居”和“云蒸霞蔚”等字样。清水砖墙,泥塑花纹,门头窗顶、山头曲线流畅,有圆明园式遗风与当时上海租界内里弄建筑相仿。
文化遗产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泾街道有
上海绒绣、
江南丝竹等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千年古银杏树(上海第三、浦东第二)1处物质文化遗产。
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采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面料上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工艺。绒绣虽然是刺绣工艺的一种,但与传统的丝绣工艺技术相比,其绒线材料的质地比之丝线显得厚实,使用的针法也不复杂,主要有呈斜点状的打点绣、十字针、扒针、掺针、拉毛以及乱针等,可视画面物象表现的需要灵活配置选用进行再创造。上海的绒绣有着工艺精细、针法多变、厚实缜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特点。
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2006年,江南丝竹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誉称号
2020年5月,洋泾街道获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