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
河南省洛阳市,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成立
1916年8月,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成立,学校创建伊始以周公庙为校址。
1917年,学校改名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1927年7月,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洛阳中山中学,学校由周公庙迁入东关双龙巷旧迎恩寺内;一年后,学校又恢复原名,自迎恩寺迁入洛阳城内西南隅南营旧址办学。
1938年11月,学校为避战乱迁往豫西山区卢氏县涧北村,以关帝庙、莫家祠堂为基本教学设施。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洛阳。不久全面内战爆发,学校先迁开封,继迁江苏吴江盛泽镇。
1950年2月,学校在洛阳老城区东华街1号恢复重建,后迁往洛阳治安南街8号。
更名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夏,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洛阳行署在洛阳师范学校基础上挂牌成立洛阳师范学院,但学校最终被河南省定名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4月,学校迁到洛河南岸的安乐窝。
1962年,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与洛阳师范学校合并,恢复“河南省洛阳师范学校”校名。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
1978年12月,经国家批准,全国恢复和增设了169所高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名列其中。
1988年,被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表彰为全国十所优秀师专之一。
1992年4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学校开始设置学制为三年的非师范专业,并在全省率先举办五年制实验班。
洛阳师范学院成立
2000年2月24日,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以洛阳师专为基础,合并洛阳教育学院组建洛阳师范学院”的设置方案;4月15日,洛阳师范学院挂牌成立。
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
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20年,学校被列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
2022年11月,洛阳师范学院文化旅游行业学院获批立项为2022年度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11月8日下午,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河南广播电视台洛阳记者站共同建设的融媒体应用与传播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
2024年3月,洛阳师范学院绿色智能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4年,获得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开设57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省级特色骨干学科1个,
省级重点学科17个;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60余人;省级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个、教学团队6个,中原名师2人、教学名师8人;教师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00余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2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6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规划教材1部,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6门、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0门、规划教材6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列项目28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11个。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6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26项、优秀教材奖2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2篇。开创小学全科教师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在全省推广;先后11次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12枚金牌,省级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19枚金牌,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600余项,省级奖励1500余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
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美国阿克伦大学、
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
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波兰
比亚韦斯托克大学、
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办学、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交流互换、教师访学进修、科学联合研究等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签署对外合作交流协议30余项。2005年学校加入了
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创新联盟、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0余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艺术基金等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出版著作16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400余篇,获国家专利34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获批科研项目资助经费6480余万元;获得科研成果奖励580余项,其中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3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教师出版著作29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865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183篇,在国家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10多篇;申请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53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图书馆馆藏图书达268.6余万册,数字资源量1533余万册,中外文期刊5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各类型特藏文献27000余册(件)。2000年以来,累计征集河洛地区墓志、石刻艺术品600余件,碑、志、铭刻拓影2500余件,地契1800余种。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休闲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河洛文化研究”、 “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该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为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外围为中英文对照的学校校名。
精神文化
敬业奉献、为人师表
校训是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引导事业的方向。“敬业”,从业忠诚不移,工作勤勉毋懈,是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奉献”,无私无我,热爱教育对象,是师德的核心。“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并举,经师人师同求,是训练学生的规矩,培养学生的目标。
厚德博学、励志笃行
“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和《礼记·学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厚德博学而无往不利,励志笃行乃世之风范。厚德方以励志,励志才能笃行,师生之道由此突显,“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张扬也。归结起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即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长、成才,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践履所学,向着既定的目标和事业奋进不已。
德以修己、教以育人
教育者的胜人之处在于以德化人,以至德求至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求德为根本;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精心组织的教学设计和精湛优雅的教学手段、方法施之于教学过程。以之教人,则无人不成才。
勤学善思、知信达贤
勤学善思是学习的理想境界,勤学以乐学为根基,以学习为乐,让勤奋学习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善于思考,让勤学与善思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知信达贤”的人生理想境界,使所学真正能够致用,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有用人才。
校区情况
安乐校区(已搬迁)
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路71号,现已搬迁。
伊滨校区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规划于2011年11月。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建设用地范围东至柿园街,西至玉泉街,南至吉庆路,北至白塔路,地理勘测后的占地总面积2855.36亩。主要规划建设内容为文、理、工、艺、体专业各类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公寓,风雨操场,生活及附属用房等,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9.32万平方米。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座落于学校中轴线上,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汉魏风格,方鼎造型,象征学生、学校、学问齐头并进;外立面采取古代书简的造型,寓意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
截至2023年12月,图书馆拥有阅览座位4200余个,馆藏纸质书刊268余万册,电子图书267万种,中外文期刊5307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此外,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质量明显提高,数量不断丰富。2000年以来,累计征集河洛地区墓志、石刻艺术品600余件,碑、志、铭刻拓影2500余件,地契1800余种。学校以特色馆藏为依托建立了“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古代契约文书珍藏馆”“汉画艺术博物馆”,国家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12月被河南省政府授予首批“河南省古籍保护重点单位”。2013年2月古籍整理研究中心获批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