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之战
魏文帝曹丕三路伐吴之中的东路战场
洞口之战,是指魏文帝曹丕三路伐吴之中的东路战场。魏国的主将为征东大将军曹休,吴国的主将为前将军吕范。此战,东吴军队失利颇多。曹休二十馀军击败了吕范五军,吕范五军仅仅是击败了向南渡过长江的臧霸军。最终,因为吴军退守长江,魏军只得返还国内。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被进一步地巩固了。
战争背景
公元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于夷陵,正当众多吴将提议乘胜追击刘备时,陆逊、朱然却认为曹魏表面上虽然帮助吴国,实则别有用心,所以放弃追击,加强魏吴边境的防卫。由于夷陵之战东吴军大获全胜,所以魏吴联盟可以随时中断。果然,曹丕对孙权吴王的称号表示不悦,又要求孙权将其长子孙登入洛阳为人质以示臣服的忠心。孙权拒绝。公元222年的农历九月,曹丕便发动三路大军进攻吴国:东面由曹休张辽臧霸进攻洞口;中路由曹仁进攻濡须口;西面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进攻江陵。作为应敌之策,孙权命令吕范统帅五军防卫洞口;朱桓率兵守卫濡须;诸葛瑾潘璋、杨粲解江陵之围。
东路战场,即为洞口之战。
战争过程
公元222年的农历九月,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等诸州郡二十余军从东线出击洞浦,由于魏军势头强盛,他们轻易地突破了东吴在洞浦一带所布下的防线。而吴国的前将军吕范率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以水军在洞口县一带拒敌。其时吕范受封前将军、假节,统率诸军,并改封南昌侯。曹魏方面的征东将军曹休与前将军张辽决定出击。孙权听说张辽参战,吩咐下属说道:“张辽虽病,不可挡也,慎之!”
在公元222的农历十一月,张辽王凌等人进军广陵。一天夜里,吕范等人的东吴水军漂至北岸。张辽王凌等人出战,大破吴将吕范等人,并缴获了大量舟船。东吴军队仅死者就多达数千人,最终,张辽、王凌等人击败吕范等人。安东将军贺齐、参军校尉吾粲二人率领的部队到达,援救失利的吴军,鼓舞士气。曹休又派遣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渡过长江袭攻徐陵(京口),烧攻城堑,杀略数千人。但最终被东吴击退,臧霸只好撤回长江北岸,臧霸的部将尹卢也在撤退的过程中被东吴军队的全琮、徐盛等人追斩。而张辽的病情加重,最终因病去世于江都。双方陷入隔江对峙的僵局,但由于东吴军队退守长江,曹休率领二十馀军,返还国内,史载“权众退,军还”,“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
战争结果
此次战役,东吴在长江北岸“死者数千”,又在长江以南,被“杀略数千人”,累计被杀1万人,船只损失了成千上万。
孙权成功地抵挡了曹丕三路大军,脱离了曹魏的管辖,并最终建立东吴帝国。
此外,在本场战役中,孙权同父异母的兄弟孙朗因违反吕范禁止用火的军令造成军用物资大量烧毁。孙权于盛怒之下将其处以终身监禁并从家谱中除名。
魏将王凌因为在此战中立下大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从此崭露头角,开始活跃于历史的舞台。
历史影响
此役过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而第二次吴蜀同盟也被建立起来。此后,东吴以天堑长江作为屏障布置防线,曹魏与西晋对东吴发动数次战争,皆以失败告终,直至公元280年西晋攻破东吴。
后世篡改
关于此次洞口之战,3世纪史书的记载,几乎全是曹休二十馀军击败吕范五军,“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与诸将并征吴,破吕范於洞浦”,“与诸将破权将吕范”。东吴一方,即使讳败,也承认了吕范五军“船人多丧”,“死者数千”,又在长江以南,被“杀略数千人”,形势危急到了“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的程度。东吴在洞口之战唯一一次的胜利记载仅仅是击败过向南渡过长江、袭攻徐陵臧霸军。
曹休二十馀军后来退兵,是因为东吴军队退过了长江,史载“权众退,军还”。东吴一方记载的“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也同样佐证了,曹休二十馀军的退兵原因,是东吴军队的退守长江之举。
总体来说,根据3世纪史书的记载,洞口之战,曹休二十馀军击败了吕范五军,吕范五军仅仅是击败了向南渡过长江的臧霸军。
但是,8世纪的《建康实录》,不但完全抹除了吕范五军的败绩,还将,臧霸军的败绩,篡改为,曹休二十馀军的败绩。即“仁退,诸军乘胜破曹休、张辽等,魏引退”,表达了洞口之战的战役形势是,权众进,魏军还。这与3世纪史书记载的“权众退,军还”的含义,截然相反,属于颠倒黑白的篡改方式。
事实上,在魏引退之前,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濡须战场(濡须之战属于中路,洞口之战属于东路),东吴诸军乘胜破常雕、诸葛虔,但是,常雕、诸葛虔却被8世纪《建康实录》篡改为建安十八年(213)的曹操所派将领。
当然 ,对于3世纪文献所记录的3世纪事件,8世纪《建康实录》所做的篡改远不止以上两处。例如,曹魏册封孙权,被篡改为,孙权自立吴王;例如,赤壁之战的孙权遣兵,被篡改为,孙权亲征;例如,东吴四友的陈表,被篡改为,张承。
总之,8世纪《建康实录》这些相隔500多年的篡改历史的做法,是应当受到批评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9:43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