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宫山,地处
福建省南平市
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屏南
鸳鸯溪上游。历史上
朱熹、李纲、
赵迪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著名革命先辈
叶飞、黄立贵等在此留下了革命事迹。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14年洞宫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位置境域
洞宫山脉,由浙江省延伸入境的余脉,东拥
寿宁、
政和、
周宁、
福安等县,南接鹫峰山脉北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公里,一般高度800~1000米。最高峰
山羊尖,海拔1649米,位于寿宁县北部,为全区最高点,该山脉主要由
流纹岩、
花岗岩构成,局部有凝灰岩出露。新生代隆升幅度较大。为平溪、穆阳溪、松溪(南平地区境内)的分水岭。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区域内的车岭、九岭分别是古代寿宁县通往东南、西南方向的交通要道。箬坑隘、青草隘则是闽浙间的要隘。
主要山峰
寨宝尖,在寿宁县北部,洞宫山脉东麓,曾名官台山。主峰海拔1157米,山势峭拔,峰峦陡峻,为犀溪、小溪分水岭。山间有明初开凿的银坑洞130多处。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时移渔溪巡检司于官台山,并派兵驻守山寨,该山因此而得名。,,白云山,在福安市西北部,属洞宫山余脉南段,以山顶白云缭绕,故名。主峰海拔1448.7米,为福安最高峰。登顶可鸟瞰周宁、寿宁两县。山势西南侧平缓,东北侧陡峻。为西溪与穆阳溪的分水岭。地质构造上以中生代火山岩为主,间有零星出露的花岗岩。
山羊尖,位于县境最北端,海拔1649米,为寿宁县最高峰,也是闽东地区群峰之冠。因地僻人稀,山羊活动频繁而得名。地处闽浙交通要道,为古代军事要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张鹤年为防倭寇,在此创建青草隘,屯兵把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寻淮洲部北上抗日经由此地,开向庆元。
双苗尖,位于县西北边境闽浙两省交界地,海拔1626米,为托溪乡最高峰,寿宁县第二高峰。
箬坑坳,海拔1527米,为寿宁县第三高峰,位于西北部边境,为联系闽浙、勾通寿(宁)庆(元)的必经山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张鹤年于此设箬坑隘,屯兵防卫,为古代军事要地。
岩山,又名仙岩,位于县西20公里托溪境内溪州村,海拔1040米,岩峰突兀,高数百丈,四面如壁,气势雄伟无比。顶上有一石砌黄槐庙。为纪念北宋进士黄槐,每逢农历九月初九,四处乡民,成群结队,到此祭祀。,,苦竹尖(1394米)——铁岗头(1345.6米)——北山(1210米)支脉,为地洋溪与小东溪的分水岭。
透风尖分支寨宝尖(1120米)——麻□店岗顶(1225米)——鬼烟顶岗(774.4米)支脉,系后溪与犀溪的分水岭。著名的山峰有:
透风尖,位于县西北部大安、坑底两乡交界与浙江庆元县接壤处。海拔1415米,与卜蛇林同为大安乡最高峰。
官台山,又名寨宝尖,位于鳌阳东北20公里的大安、坑底、犀溪3乡交界处,海拔1120米。山上有一黑风洞,洞外为方圆0.2平方公里,广阔平坦的山间小盆地。山中有明初开凿的银坑洞130多处。明景泰元年(1450),括人郑怀茂等,聚集2000余众于官台山,武装采矿,后遭明朝廷镇压。寿宁建县时,移渔溪巡检司于官台山,并派兵驻守山寨。
麻□店岗头,位于县东犀溪乡北部与坑底乡交界处,海拔1225米,为犀溪乡最高峰。距官台山仅9公里。明代为县境东部及浙江省泰顺、瑞安、平阳等地往古银场官台山的必经之路,人来客往不绝。有人在此开设麻□店(即供应蒸糕的点心店),故名。
从卜蛇林延伸到大熟一脉分为2支。一支是榅洋的青山岗头(1166米)——鸿鹄顶(970米),与西浦交野,为泮洋与犀溪的分水岭;另一支延伸至半岭山(1214米)——南山顶(1254.4米)——吴道仙顶(1139.4米),至福安的石竹峰(1055米),系蟾溪与泮洋溪的分水岭。著名山峰有:
大蜀山,又名大熟山,最高峰卜蛇林,海拔1415米,位于大安乡西部与浙江庆元交界处。寿宁县第二大河蟾溪发源于此。
棋盘山,位于大熟村后门山,海拔1212米。山顶有“棋盘仙迹”,相传有仙人对奕于此。
鸿鹄顶,古名天池山,位于县东犀溪乡,海拔970米,山顶有清泉,名天池,不论大旱与否,常年不干。池内有野生水稻,年年不绝。
南山顶,为南阳乡最高峰,位于县城以东15公里处,南阳乡北部东经119°35′与北纬27°27′的交点附近,海拔1254.4米。主峰东南向山坡上,叠石悬岩,峻峭峥嵘,且多摩崖石刻,尤以石门边的“日出朝未启,月明夜不关”最为著名。主峰下有龙岩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寺前有一池,池内有喷泉,大旱不干。池畔镌刻有光绪十五年(1889)县令何厚卿(即何如谨)所题“石鲤朝天依日月,池鱼出水际风云”的诗句。池内养鱼,寺内外遍种桂花、茶花,供游人观赏。南山顶不但风光绮丽,而且山高水冷,空谷清幽,未冬先雪,盛夏清凉,堪称避暑胜地。
吴道仙顶,海拔1139米,位于县东南边陲南阳乡与福安县交界处。山顶有吴道仙庙,东麓有院洋隘。
从卜蛇林以南分支至清源乡南侧西山顶(1183米)延伸到竹管垄(787米),再转至马鞍山(993米)——甲峰顶(1100米)伸入福安一脉为蟾溪与斜滩溪的分水岭。著名山峰有:
西山,在城西十里,海拔1306米,为鳌阳镇最高峰。伫立山顶,鳌城风光尽收眼底,每当山顶云雾笼罩之时,必然下雨,为鳌阳居民的天然晴雨计。
三峰,为寿宁名山之一,位于县城西南郊1公里处,海拔998米,因有三峰并立而得名。山色秀丽,风景宜人。后梁开平三年(909)至后唐清泰二年(935)间,在此创建三峰寺。宋淳化元年(990),经邑人少宗伯陈洪轸扩建,为寿宁最大禅林,誉称“八景之冠”。寺内外还有很多古碑石刻。三峰景区集山光、寺庙、古迹于一处,为寿宁有名的旅游胜地。历代名人寄怀咏景者甚多。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为三峰寺题匾:“万德尊严”。
星球岩,即狮子球岩,以形似星球而得名。位于城西里许蟾溪北岸,高10多米,周长70多米,上有石刻墨迹。系明嘉靖十六年(1537)吏部尚书湛若水书。明时,岩上构一小亭,匾书“一览亭”。小巧玲珑,别具情趣。亭内有对联一副:“占山占水些些地,宜月宜风小小亭”。系明末文学家曹学栓(闽人)所题。今亭已废。
北山顶,古名真武山,在县城北面,海拔864米,为县城主山,因酷似人形,又居北方,故名。远观似凤,又名凤山,与城南飞凤山对峙,誉称“双凤朝阳”。民国时期,山顶建有碉堡1座,以为防卫之用,今已废。1976年改建县
电视差转台于此。
半月山,在城西,海拔800米,形如半月,故名。蟾溪流经山下,山影倒映河中,隐隐约约,为寿宁八景之一。已故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叶秀蕃烈士葬于此。
笔架山,在城东,诸峰并列,形如笔架,故名。海拔800多米,山上建有县气象站。《福宁府志》载:,“明嘉靖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南海浮来五山与此山对峙,峰峦突兀,有草木人马,盖海市也。自午逾申乃没。”明万历三十年(1602)闰二月二十八日,,“笔架山前又突现一山,自巳至未,形体变动不一,观者围之”。
蟹山,位于城东,以形似螃蟹而得名,为寿宁县革命烈士陵园所在地。园内建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有叶飞、范式人的题词。
西山顶,原名岱山,又称显仙山。位于城南15公里的板仙山上,海拔1183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为清源乡最高峰。它以峰奇、石怪、洞幽、流潜等自然景光闻名,誉为“寿宁第一峰”。西山景区,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狮子望月”、“美人照镜”、“仙人卧迹”“仙人对奕”;有“石天梯”、“斗鸡峰”、,“风倒石”、“白门洞”;还有许多石人、石兽、石钟、石鼓、石笋、石塔林等等,形态逼真,维妙维肖。
白门洞,是天梯岭腰上一个不大的山洞。深30多米,洞口两壁久经风化。远看犹如一副悬空挂着的白色对联,以苍松翠柏,相互辉映。“风倒石”居于主峰西南向山坡,高约5米,斜倚在一块硕大无朋的磐石之上,以6个棱角支撑着,呈风吹欲倒状。
显仙庵,山腰有座显仙庵,建于宋淳化年间(990~994)。庵前有一石,称“显仙岩”,状若仙人卧迹。
车岭,位于城南20公里处。明中叶(1450~1460)建有岭路一条,山以形称,岭以山名,皆名车岭。自斜滩蜿蜒而上,相对高差658米(87~745),全长5公里,4450级,酷似一条天梯直上霄汉,有“去天五尺”之称,为斜滩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戴镗为防卫倭患,在此设立“车岭关”,建石砌关门,称“隘门”,为东南路第一险峻处,有匾日:“南门锁钥”。清雍正十二年(1734),寿宁划归福宁府管辖后,为通往省、府的正道。沿岭有4亭2泉,岭边遍植枫松,大者高达30~40米。岭头亭边有嘉庆十七年(1812)郭宜魁题的“岭峻云深”摩崖石刻。
马鞍山,位于斜滩、竹管垄、武曲3乡交界处,海拔993米。明代有银坑铅冶,古迹犹存。
甲峰顶,位于县南福(安)寿(宁)交界处,海拔1100米,为武曲乡最高峰。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山巅有仙宫一座,宫旁不远有一山泉,大旱不枯。宫前有一水池,池旁伫立一石鹅,形象逼真。
洞宫山从王将尖(1312米)延伸至天马山(1212米),入芹洋,系九岭溪与修竹溪的分水岭。名山九峰坛,位于县西南15公里处,海拔1107米,为芹洋乡最高峰。因有九座山峰并列而得名。旁侧,雄伟的九岭蜿蜒而上,山下清澈的九岭溪迂回而过。山间有石马、石龙、石门、石洞及天然的释迦牟尼石像。九峰山顶下,万绿丛中,有座九峰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规模宏敞,环境清幽,为寿宁五大禅林之一。旁有一井泉水,常年不枯,可供千人饮用。传说,清初靖南王耿精忠队伍与太平军均曾屯兵于此。1984年,从庵堂古井内曾挖掘到刻有“耿精忠”三字的宝剑1把,现存。
从西南边界的南山顶(1332.2米)延伸至岩尖山(893.1米)——蛇头山(829米)至斜滩,系斜滩溪中、上游与平溪的分水岭。
与政和交界的振山(1389.6米)——仙岗顶(1321.3米)一脉。名山仙岗顶,位于县西南与周宁县接壤的边界上,海拔1321米,为平溪乡的最高峰。山上有一梵宫,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各地香客云集,热闹非常。北麓大林坑——坪岗盛产叶腊石,为寿宁主要非金属矿区。
与周宁交界的老鸦天(1277.8米)经鸡母岭头(11617米)——结仙顶(1145.8米)至武曲入福安南山,为斜滩溪与凤阳溪的分水岭。著名山峰有:
鸡母岭头,位于县南风阳乡西部,海拔1161.7米,为凤阳乡最高峰。民国33年(1944)以来,乡民曾在此开采硫磺。
锣鼓山,又名金鼓山,位于县南凤阳乡与福安县交界处,海拔1131米。相传山中有巨石,击之能发出金鼓声。金(锣)在五都长洋(今凤阳村),鼓在九都基德。
结仙顶,古名八仙山,位于县南风阳乡基德村,海拔1146米。山巅有巨石,方圆数丈,上有棋盘仙迹。半山腰有一石洞,俗称仙洞。洞口夏天凉风习习,冬天则热气腾腾,不结冰,不积雪。
罗家山,又名老鸦山,海拔1278米,位于凤阳、平溪两乡与周宁县交界处。山峰高耸,直插云霄,山上有古银坑遗迹。
,,
地理环境
水文
后溪,在
寿宁县,
泰顺县称寿泰溪,发源于山羊尖南麓的枫树洋,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源头流经龙溪、地洋至长岭段称为地洋溪。汇入支流小东溪后,流量倍增,折向东南经司前的杨梅州至武溪段,称为铁梗溪,流出武溪后始称后溪。沿寿宁与浙江省
泰顺县边境南下,经磜坑、大王前至渡家洋与犀溪交汇后,经甲坑边境流入福安县注入东溪,汇于交溪,境内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35.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97亿立方米。
犀溪,东溪上游后溪支流。发源于境内透风尖南麓后西溪东北角,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后西溪、伏际、溪潭、炭山、榅洋至西浦汇入支流泮洋溪(泮洋溪发源于伏际山,流经大安、村头、泮洋至西浦墓林下注入犀溪),再经渡家洋注入后溪。全长33.5公里,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44亿立方米。
蟾溪,为县境内重要水系,发源于西部边境卜蛇林下大熟山。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大熟、六六溪、鳌阳、安章、角林、龟岭、傍洋、石鼓、后洋、官路至竹管垄汇入支流南阳溪(南阳溪发源于南山顶南麓,上游分2支,其一源于赤陵洋,其二源于铁场,流至南阳汇合,经官路至布罗林注入蟾溪)然后由竹管垄经坑底林、刘坪至东南边境横山流入福安县境,经太逢,于潭头镇汇于交溪东源东溪。上游河床狭窄,坡度陡峻,水流湍急,居高临下,多形成瀑布和狭谷,三曲岭瀑布尤为著名;中下游坡度较为平坦,水流稍缓,但溪底多砾石堆积,礁石突出,无法通航。蟾溪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达2.9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居寿宁溪流之冠。蟾溪流经县城的一段,建县前,原流至今之西门桥即以90度直角拐向半月山麓经城南直下。每遇山洪暴发,泛洪往往改道而行,直冲城东。年侵月蚀,渐成洼地,形成东流河道。建县后,由于需要筑城防卫,鉴于水文情况,截弯取直,堵塞南流半月山下河道,开挖新河道。引水顺流通过城内,如玉带长环于旧县衙之前,东至门外顺地势沿城边转向东南。既便于居民取水改变鳌阳风貌,又可作护城河以固防卫之用。改道后的溪边居住区取名新溪仔,地名沿用迄今。原半月山下河道,今已成为居民区,地底古河道旧迹尚存,沙石厚达3~4米。
平溪,系斜滩最大支流。发源于政和县西表岭紫翠岩下,在县境西部流入南溪。向东流经溪底、东木洋、平溪、环溪、岭兜、长溪、印潭、下老、猪母岩、渡船头至斜滩的交溪亭注入斜滩溪,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
凤阳溪,发源于寿宁县东北边境老鸦山东麓。由凤阳乡刘厝入境,自西向东流经刘厝、基德、廷加洋、东岭后至小溪出境,流入福安称小溪。境内全长18.3公里,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0.64亿立方米。
景观特色
洞宫山坐落于
鹫峰山脉中段(鹫峰山脉,山脉横贯
福建闽东北,南接
戴云山脉,北接
洞宫山脉,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为
武夷山余脉),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而得名。山中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洞宫海拔很高,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气候宜人(独特的高山二元气候,兼具平原与高山气候,冬暖夏凉)。在南方很少地方在冬季能见到雪,而这里却几乎每年都有下雪,下雪时间多在过大年的前后,为春节增加另一番迷人的景色。夏季清凉,睡觉盖着厚厚的一层被子也不觉得热,空气清新,四周都是森林、奇石,是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指的洞宫,实际是指洞宫村,而这种气候,只有在洞宫村附近可以享受到,而相隔稍远的地方却迥然不同,虽然相隔距离不是很长,但气候却有着不小的差异。
洞宫山,地处闽东北交通要塞,山势险要,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被开辟为苏区根据地。1936年2月,
中国工农红军黄立贵带领的
闽北独立师与叶飞带领的
闽东独立师在洞宫山会师整训,两位师长在
洞宫会谈,成立了闽浙赣边省委。会师期间,两位领导还登台为群众演出,至今许多老人还津津有味地讲述这个传奇的革命故事。
洞宫山集岩、洞、湖、瀑布、溪流、湖泊,革命遗址、民俗风情及道教文化于一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探奇,是福建省不可多得的
生态旅游避暑胜地。
自然资源
洞宫山下的
大溪村发现了为数众多的一亿三千万年前侏罗纪的东方缘龙及难源组鱼化石,是研究福建
地质的宝贵财富。
洞宫山区物产丰富,盛产
茶叶,
香菇,
魔芋,
马铃薯,
生姜,
锥栗,
天井洋的
大雪梨曾进京参展,载誉而归。洞宫山的
紫荆树不但因其娇羞怕痒招人喜爱,更因其花色艳丽,花期长达四个月而受世人喜爱。此外还有各种野生保护动植物,这里物种丰富,是动植物的王国。
主要景点
洞宫风景区由宝丰岩、麒麟山、
香炉山和九层际库区四大景区组成。海拔一千余米,年均气温14℃,是旅游避暑好去处。当你驱车来到洞宫山九层际库区时,只见座座奇峰秀岩迎面兀立,松涛竹影,山光水色,使游人顿觉心旷神怡。往东百米,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象鼻岩”,岩下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岩上是茂密的森林。车从岩下穿过,别有情趣,游人皆在岩前留影。再往右望,就是神秘的“观音岩”,只见她仰头眺望,脸如满月,头戴昆芦,身披袈裟,飘然欲动,故而名曰“观音望南海”。穿过观音岩,来到宝丰岩下,那十二座悬崖岩石,高插云端,千姿百态。有的形若宝剑,状似楼台,类比塔宇;有的似虎、狮、龟、蛇、蟆、鹤等动物,栩栩如生。岩上松涛阵阵,岩下竹影婆娑,格外怡静秀雅,别有一番天地。徒步往西,便是两崖对峙的宝台峰,又称姐妹峰。两间峭壁,是天然绝好的“一线天”,长50米,高70米,最窄仅一人侧身能过。峭壁下有数十个石洞,大的可容数百人,小的可容数十人,最大洞高十余米,深二十余米。
水库下游是瀑布群,长450米,每节有一深潭,隆隆水击声如雷动,水花飞溅似万斛珍珠撒落在万绿丛中,蔚为壮观。尤其是被誉为“美人浴池”的第一潭,潭中有一赤石,犹如美女躺在潭中沐浴,玉体楚楚动人。丽人佳景,令游人不舍离去,争相与玉女留影。考古工作者在第八潭发现数百个岩圈,说是外星人留下痕迹,引起省里考古、新闻界的重视,纷纷前来考察。瀑布上游的虹溪,清澈见底,溪床一色赤岩,平展如毯,毫无砂砾隙缝,真似刀切剑劈而成,凡三里如是,蔚如奇观。
入闽始祖-黄鞠后裔第十世黄千四,于五代后唐(923-936)因世乱,由石桥迁下坂肇基,至第二十世黄五四携一子于宋庆元元年(1195年)迁西门开基,至今820年(1195-2015)。西门村现有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中后期,除部分毁于火灾和拆旧建新外,完好保存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屋还有7栋,都集中在相邻的几条小巷之间。青石铺地的巷道,巷随墙转,曲曲折折的幽静中弥漫着淡淡的历史的气息。这些古民居都是黑瓦土墙的土木结构,土墙内外用石灰涂刷,但因风雨剥蚀,石灰大都已脱落;古屋门前的台阶、拴马石、大门门框,屋内的天井、础石、踏步都是青一色的青色花岗岩;古屋内融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古朴典雅;古屋的大厅内都高悬着一块或几块木雕牌匾。从房屋的气势和这些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
牌匾的内容上推断,这些古屋的主人都是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的乡绅。
位于西门村深山上的
宝丰禅寺为洞宫山景区的中心景点,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毁于文革期间,重建于1995年。寺院背倚宝丰岩,岩壁平整如刀削,两侧翠竹遮掩,环境优雅。寺院大殿和后院崖壁石洞下供奉着神佛,大殿两边偏房供看护寺院的善男信女住宿。此外,大殿中还有一只拜佛状的蟾蜍,它是利用天然隆起的岩石雕刻而成,为大殿礼佛增添了一份虔诚感。每年凡遇礼佛节日时,各地的信徒与香客便会慕名而来,宝丰禅寺因此而香火旺盛。
相传此洞是魏虞二真修道所在。夏日洞中凉风习习,阵阵流泉如琴声,冬日暖融融,松
涛声似石鼓。纵观奇岩怪洞,真有“洞洞横对山崖下,深凹莫测吐云烟”之感。站在洞口,仰望高处,只见一线阳光直射洞口,好一个别有洞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科院考察分队在洞宫挖掘大量海生
动物化石、贝壳等,证实该地远在远古时就是洲泽湖海。由于地壳演变,形成诸多岩洞、怪石、奇峰,成为美丽风景胜地。
花桥
花桥位于杨源乡坂头村口,横卧蟠溪之上,是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创建,随后时毁时修,现存建筑虽为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旧貌。该桥为单孔楼阁式风雨桥。桥身长约50米,宽约6米,因三层主楼翘檐朝天似莲状而得名。桥内文化色彩极其浓郁,在桥顶斗拱,桥廊神龛以及80根桥柱桩上,绘有“桃园结义”、
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花鸟壁画,楹联近百幅,艺术品百幅,艺术品位高,令人赞叹。桥内设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用木栅栏相隔,宽约1米的边道过去专供妇女行走。这在福建众多古桥梁建筑中还是少见的,在桥的二、三间挂有风铃,遇风则叮当作响,村民们便根据是东边还是西边铃响来预测晴雨,颇为灵验。更为奇特的是,在桥孔中央石缝间还伸出两把黝黑的宝剑尖,据村民介绍,宝剑尖逢涝时能自动伸出,旱时则自动缩回5至20公分,实属奇观。
虹溪
虹溪位于洞宫山景区中心麒麟岩下,长10余公里,宽约3米,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长度的储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见河卵石和泥沙。关于虹溪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龟蛇精为患洞宫山时还没有虹溪。因此,旱灾、涝灾连年不断,百姓辗转沟谷,无以为生。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两位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并用神牛、神犁从洞宫山起沿环峡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鸳鸯溪。
怪圈
即虹溪岩圈,在虹溪新旧桥之间还屹立着一块球状山岩,人称“
风动岩”。几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动。在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了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条数公里长的峡谷中,仅有这8块岩石上有同心圆图形,且这8块岩石石质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不过留下些白点。因此,关于它的由来,人们众说纷坛,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火山爆发所致,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将它命名为“怪圈”。 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描写道:“它如符咒,如密码,如一页页读不懂的天书,却又使人隐隐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对人类的某种暗示,某种隐喻,某种呼唤。”
历史记载
道家七十二福地:唐·杜光庭《
洞天福地记》:“第二十七福地: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
五岭里,黄山公主之。”建州关隶镇五岭里即为今福建省
政和县杨源乡的洞宫山。
《天地宫府图》云:“
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
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
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
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
相传道教有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
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坂头村的《六音
字典》、杨源村的“
四平戏”又是考证福建古文化的重要证据,这座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福地洞天”的洞宫山留下了朱熹、
李纲、
赵迪、郭斯玺等名人足迹。“风帆渡海瞻蓬岛,壑崖横空近武夷;曾记炼丹炉畔立,一声长笛落花飞”,是洞宫山的真实写照。
交通信息
前往:乘坐交通工具进入宁武高速公路(或:乘客可以在武夷山高铁东站下车)--->
政和县--->
杨源乡(出高速公路)--->桃洋村(由202省道往与202省道垂直的县道行进)--->花桥、西门(由此到达洞宫景区区域)。
离开:西门村(乡道)--->泗桥(省道)--->
周宁县--->福州(宁上高速、
宁武高速)。
景点:板头村---花桥、
禾坪村---闽东北红军会师革命纪念碑、西门村---
宝丰禅寺、清代建筑群、洞宫库区(上下游两座水库)、虹溪、雾中桥、怪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