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英文:Erhai Lake),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北部。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周长116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
命名
洱海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因形状似人的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传说是因为白族人民没有见过海,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将其称之为洱海。
历史沿革
形成过程
洱海地处中国最强大的一条径向构造带,即一条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康藏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部边沿上,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在本区的分界,地层在强烈的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
一百多万年前,洱海断裂由左行走滑运动转变为右行走滑运动,使原本与苍山一起隆升的洱海地区发生张裂陷落。伴随这一过程,随着苍山的逐渐隆起,苍山洱海间逐渐演化为一个山间盆地,并逐渐下沉接受第四纪沉积物的充填。在12.6万年前,随着苍山的快速隆升,苍山洱海的高差也逐渐增大,洱海山间盆地逐渐演化为高原湖泊。后期随着气候的变暖,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大量物质堆积在洱海盆地中,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冲洪积平原、湖泊、湖湾及岛屿的湖滨地貌。
建设历程
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气候冷湿,湖面较高,洱海为大湖面环境,另一方面苍山高耸,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人类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先民们利用苍洱之间地形地势,建筑城墙、房屋,有了最初的城池。该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类从事农耕,种植稻谷,筑城墙,建村寨,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大理的古代文明就是从洱海周围,苍山地区开始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27年,洱海地区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汉代时期,已经设立郡县。诸葛亮征云南时,洱海周围平坝地区已进入“土地有稻田畜牧”的半农半牧经济时期,并已出现部落联合组织,蜀汉就在洱海区七县设置云南郡。由三国到隋统一中国的400年间,中原割据战争,但洱海地区的居民休养生息,人口增加到“户十万九千三百“。
唐宋以来,云南地区先后兴起了南昭、大理国,苍洱地区居民的主要居住带,在高处与汉晋时期的先民活动地带相承接,在低处又下移开拓了一大片坝区,大理古城开始兴起和发展。从南昭至明清时期,修建了太和城、大厘城,龙首城、龙尾城、羊咀咩城、三阳城、大理古城、文献楼,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图寺塔、喜州白族民居等遗迹。进入元明以后,没有发生较大的战乱、瘟疫,社会生活安定,生产力发展较高,人口增长较快,洱海边有荒滩可开拓,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生活环境逐渐向洱海边迁移,洱海湖滨平原的白族村落也逐渐繁荣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洱海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理,建设一座崭新的大理城。
1981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理苍山洱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由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1982年11月,国务院审定并公布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被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4年,大理州成立“洱海管理处”,1985年,“洱海管理处”升格为“洱海管理局”。1988年12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草案)》。1994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4)26号文件批准,云南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制《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6—2010年)》。1995年5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大理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属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6人,管理处下设三个管理所:苍山东坡管理所、苍山西坡管理所、洱海管理所。1998年7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修订)》批准并公布,同年10月1日起实施。
2003年8月,对《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12月,云南省政府批准执行。2004年1月,经修正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获得批准,同年6月1日起实施。同年,大理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将局机关与所属事业单位全部划归大理市管理,改为“大理市洱海管理局”。
2014年,由苍山地质地貌景观区、环湖人文景观区和高原湖泊景观区组成的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的苍山东麓,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100°18′,北纬25°36′~25°58′,东起海东下河湾沿环海路至红山湾;北由红山湾沿环海路至罗时江河口;西起罗时江河口沿湖岸线至灯笼河口;南由灯笼河口沿湖岸线至下河湾。包括整个洱海湖面及滩涂(不含洱海内的岛屿),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周长116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 洱海属澜沧江水系,汇水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 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地形地貌
洱海位于苍山东麓,是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泊,洱海流域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呈NNW-SSE方向狭长状展开,在海舌湾、才村附近形成两个狭口,总体呈“耳”型,海拔1966米时,湖面面积为251平方千米,总容量为27.94亿立方米,湖长42.5千米,平均宽度为6.3千米,东西最大宽处约8.4千米,最大水深21.5米,平均水深10.60米。
洱海水下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受新构造运动强烈差异性活动影响。洱海盆地是一个“耳状”盆地,最深处在中部的挖色湖心,根据洱海水下地形可以将洱海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部(康廊——海舌以北),中部(挖色湖心为中心,龙龛——海舌),南部(龙龛以南)。北部有沙坪湾和红山湾两个大的湖湾,以及弥苴河冲击扇;中部湖心最深处可达20米左右,周围由于环流作用逐步升高至8米左右,西岸为苍山十八溪冲击扇,东岸为山体切入陡岸带;南部湖心为台地形成湖心平台,水深6~8米,东西两岸处为深水沟槽,水深达15米。
地质
洱海地处一条地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康藏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部边沿上,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在本区的分界,地层在强烈的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洱海湖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地堑式湖盆,其岸坡陡峭。洱海呈狭长的形状,其主构造线走向为北西向,湖泊的南北长度较长,而东西较窄。
洱海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粉砂和粉砂质为主,近岸浅水过度区主要以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湖心区主要以泥(包括粘土矿物)为主,其营养状态为富营养初期阶段。洱海北部和西岸主要为入湖河流的冲积扇,东岸岸线曲折多弯且有石灰岩出露,南岸丘陵地带则以紫砂岩为主。
气候与水文
洱海属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特点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洱海区域气候特征为四季温和,温度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干湿季分明,雨量季节分配不均。
洱海流域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洱海流域呈降雨量减少、蒸发量降低的趋势,年平均降雨量为950.44毫米。洱海流域不同年份干湿季明显,一般8~10年为一个周期,一年内洱海区域降雨量各月份间差异较大,干湿季明显,11月至5月为干季,6月至10月为雨季,12月份平均降雨量最少10.91毫米,8月份降雨量最大218.38毫米,相差20倍左右。
年平均气温 5.1℃,最高月平均气温20.1℃,最低月平均气温8.8℃;全年日照时数 2250~2480小时,日照百分率52%~56%。湖区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4.1米/秒,最大风速40米/秒。2020年,洱海流域年均气温16.0℃,较常年15.1℃偏高0.9℃;年日照时间2285小时,较常年2272小时偏多58小时,偏多3%。
洱海属
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汇水面积2565平方千米,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北有茈碧湖、西湖和海西海,经洱源盆地、邓川盆地分别由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等进入洱海,西有苍山十八溪,南有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其中弥苴河是洱海最大的入湖河流。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湖河流为西洱河,至漾濞平坡入黑潓江流向澜沧江。洱海流域径流高值区位于流域西南部苍山一带,多年平均径流深在1200毫米以上,最大可达1400毫米;其次为洱海最北部的马鞍山一带,径流深最高为800毫米;流域四周山区一般在400~500毫米左右,其它区域大多在100~300毫米之间。洱海流域径流深总体分布规律为西南部高山地区大,中部、东部区域少,上游大于下游,垂直变化明显,高值区域少。
2020年,洱海实测的27条主要入湖河流的入湖水量5.11亿立方米。其中,洱海西部苍山十八溪和棕树河19条河流和北部罗时江、西闸河、弥苴河、永安江4条河流入湖量占洱海年入湖量比重达94.9%;南部波罗江和白塔河2条河入湖量仅占4.9%;东部玉龙河和凤尾箐2条河入湖量占比不足0.2%。弥苴河是洱海最大的入湖河流,2020年入湖水量占洱海年总入湖量的24%。根据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巡测数据,洱海2015年至2020年期间27条入湖河流平均入湖水量4.49亿立方米,总体呈波动变化。受降雨增加影响,2020 年入湖水量为5.11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洱海水产资源较为丰富,有各种鱼类,水鸟、虾、螺蛳、蚌等。洱海鱼类种类约30种,隶属于4目10科19属:小型鱼类以银鱼、西太公鱼、䱗等为优势种类;大中型鱼类以鲢、鳙、鲤、鲫和土著鲤等为优势种类。截至2024年1月,记录有野生动物物种19目52科193种,包括鱼类4目14科32种、两栖类2目9科21种、爬行类2目3科8种、鸟类10目23科111种、哺乳类1目3科7种。
洱海湿地区域有野生湿地脊椎动物19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8种。2017至2022年,洱海湿地平均越冬鸟类种群数量超过4万只,且越冬候鸟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越冬期间,优势种为骨顶鸡、凤头潜鸭,常见种有红嘴鸥、棕头鸥、黑水鸡、白眼潜鸭和赤麻鸭。洱海湿地及其周边沼泽湿地是以杞麓鲤、洱海鲤、大理鲤、大眼鲤等13种中国特有鱼类和8种洱海特有鱼类。
洱海西部苍山十八溪棕树河、霞移溪、阳南溪和葶溟溪等几条断流情况较重的溪流河道内未发现水生植物;茫涌溪、阳溪、锦溪等常年流水的溪流在大丽路线以西上游段水流湍急,河道内少泥沙,基本无水生植物;大丽线以东下游段,可见零星菹草等水生植物;在入湖口水位较深有泥沙沉积的区域水生植被种类较多,有菹草、微齿眼子菜、黑藻、狐尾藻、金鱼藻等。洱海东部多数河流仅在雨季降雨时有流水,无降雨时常处于断流干涸状态,河道内不存在水生生物。洱海北部河流水生植物主要有菹草、黑藻、苦草、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洱海湿地范围内记录有野生湿地高等植物260种,其中海菜花、云南莎草、金钱蒲、拔毒散、滇苦菜等为中国特有植物,滇水金凤为云南特有植物。
方位布局
洱海形如一弯新月,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洱海有“一印”“二亭”“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一印为小普陀岛,二亭为海心亭和临水亭,三岛分别为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分布于洱海中;四洲为青莎鼻洲、大鹳淜洲、鸳鸯洲、马濂洲,位于洱海的水口地带;五湖为星湖、翥湖、神佛湖、太平湖、莲花湖,分布于洱海西岸,由南至北分布;九曲位于洱海东岸,从北至南分别为凤翼曲、牛角曲、萝莳曲、莲花曲、蟠矶曲、鹤翥曲、大鹳曲、波作曲和高岩曲。
重要景点
一印
小普陀是一座袖珍小岛,其形状像一颗圆形的印章,又被称之为海印。小普陀岛周长200多米,由石灰岩构成,地处下关至双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线上。岛上亭子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为亭阁式两层建筑。一层祀如来,二层祀观音菩萨。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因此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
二亭
海心亭位于喜洲沙村南面与洱海连接的南湖湖塘中,1937年,喜洲商帮首富、著名商号“永昌祥”创始人严子珍在喜洲古镇东北约3里的洱海之滨,建筑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别墅供严子珍隐逸休闲之用,因四面临水,又名“海心亭”,沿用至今。海心亭并非只是一座“亭”,而是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水、亭、石、桥、林、台、榭、堂俱全的私家园林。海心亭环湖垂柳夹径,院内遍植松柏榆槐,林荫蔽日;种植桃杏梅李山茶,丹桂及各色花卉。海心亭四面临水,视野十分开阔,西边是苍山,秋夜在主楼阳台望月,但见皓月当空,水天澄碧。
临水亭位于大理古城东面,洱海西岸龙凤村龙王庙前。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知府杨仲琼修筑浩然阁。清嘉庆丙寅年(公元1806年),村人杨勋于浩然阁前筑台,重建浩然阁,把浩然阁更名为“古临水亭”,并建有《重建古临水亭记》文碑。此后,人们便称浩然阁为临水亭。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大理县知事王用中与村人奚冠南又重修。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县长张耀宇复修粉饰,重立《古临水亭》匾额。临水亭四面临水,西边架青石板桥通陆,护以大理石栏杆;亭东面海水中建有龙门牌坊一座,坊額上题有“龙门”“鸢飞”“鱼跃”诸字。置身亭中,可览洱海百里沧波、鸢飞鱼跃。
三岛
赤文岛是洱海三岛之一,又名南诏风情岛,位于洱海东北部双廊古镇的西面,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600米。岛屿面积不足百亩,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与海岛景致。在码头广场,建有“沙壹母”铜雕,沙壹母左手执鱼叉、右手置在前额、坐在沉木上仿佛若有所思,其后面排列的十尊柱型石雕人像,代表着沙壹母的10个儿子。沙壹是哀牢山下的渔女,传说她触沉木而感孕,生下10个儿子,分别成为云南各族的先祖。岛上“云南福星”广场,中心有汉白玉观音立式雕像。岛上的主体建筑南诏行宫,曾是南诏大理段氏的避暑行宫,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以唐代建筑为基调,融南诏、吐蕃建筑风格于一体,体现了南诏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岛的西端是本主文化广场,广场围墙两侧墙体各放置四尊铜质的本主塑像,中间则是“中央本主”的锻铜塑像,是被誉为本主之王的五百神王之首的段宗榜。
金梭岛俗称“海岛”,位于洱海的东南部,南北长约两公里,平均宽370米,高出水面250米,面积约74万平方米。南诏时期,曾在岛上建舍利水城,作为避暑宫廷。金梭岛是洱海里最大的岛屿,南诏时称其为“中流岛”,白族话则叫它“创捞”,意为“海中的一个岛”。岛的形状极象一把织布的梭子,当地渔民就把它称为“金梭岛”。当金光闪闪的晚霞照射在海岛时,“金梭浮海”的景致令人难忘。
玉矶岛旧时称“天生营”,因岛上建有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之妻杨桂仙修行的玉矶庵,故当地人大多称其为“玉矶岛”。玉矶岛位于洱海东北岸双廊古渔村西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均宽180余米,原为全岛。至1990年,玉矶岛东面仍有一座青石板石桥连接陆地与小岛,桥下可使渔船南北贯通。1992年后因旅游开发,小岛变为了三面临水的半岛。玉矶岛上千年古榕树枝繁叶茂,白族渔村生态保存完好。除玉波阁、玉矶庵外,岛上还建有赵氏宗祠,杜文秀水师兵营房遗址,洱海老式木船建造厂等。岛西北水中两块礁石漂浮水面,俗称“渔鹰石”,宛如“鸳鸯戏水”;岛西有一块巨大的象形礁石突出于海面,旧称“鸡冠岩”;在鸳鸯石之南百米处有一水底深洞,叫金龙洞,昔日盛产鳔鱼;岛北边有一小海湾,称为水仓,为昔日杜文秀水师水军船舶停放之处。
四洲
青莎濞洲位于洱海喜洲沙村东北面,万花溪流入洱海处,即大理地区的“海舌”。俯瞰青莎濞洲,洲长3里许,舌根部宽约200米,其洲头似一条长舌舔海,吞波吐浪。海舌一年四季风光各异,沿岸柳树成荫,沙滩柔软,碧水、蓝天、白云、水鸟、白帆构成了一幅水墨画。
大鹳淜洲位于洱海喜洲金圭寺北面,青莎濞洲南三公里处。鹳为鸟类一属,形状像白鹤,嘴长而直,羽毛灰色、白色或黑色,生活在水边,喜食鱼、虾等。古代,大鹳淜洲群鸟云集,更是白鹤、大鹳经常栖息的地方。洱海水上涨时,洲上的碧草、树林常被浸泡水中,给人以绿岛飘浮之感。
鸳鸯洲位于湾桥古生村下阳溪东,阳溪流入洱海处,洲长约1500米。其风光秀美,清晨薄雾轻笼,旭日东升,沙洲海浪,涌金流彩,鸳鸯戏水,白帆点点;夕阳西下,晚霞错绮。
马濂洲位于洱海东南岸的夏家村洱海边,是凤仪波罗江流入洱海的入水口,形状极像喜洲的青莎濞洲,故又称为“满江小海舌”。洲长2米,宽约300米,由东向西,缓缓伸入碧波荡漾的洱海,站立洲头,远观近望,“山则苍茏叠翠,海则半月拖蓝”。
五湖
太平湖位于大理镇洱海西、下鸡邑村西南。环湖建有民居,居民推窗见水,出门跨桥。秋水初平,湖中三塔之影忽隐忽现,倒影于波光缥缈之中。
莲花湖位于大理镇洱海西、凤鸣村西北。莲花湖碧波如镜,水中倒映苍山,波光塔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卷。莲花湖夏季荷花盛开时节,能欣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景。
星湖位于大理镇洱海西、才村北,原湖已不存在,目前是在原址北面新建的湖潭。湖中的鱼尤为肥美;秋月,水天一色,游人云集,八月尤盛。
神佛湖位于大理镇洱海西、凤鸣村东南。神佛湖原来面积很大,与洱海连通,装载10余吨货物的大渔船也可轻松进入湖内。
翥湖位于大理镇洱海西、凤鸣村南。因这里群鸟经常聚集的地方,群鸟一会往苍山方向飞翔,一会儿又返回湖面嬉戏,一派“龙翔凤翥”、鸟鸣鱼欢的景象,而取名“翥湖”。现今,湖水清澈, 白鹭不时掠过湖面,鸭子悠闲游弋湖中,湖畔种有蔬菜,营造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
九曲
凤翼曲俗名“小邑曲”,是上关镇马场小学前观音阁至海潮河鳌山之间约2.5公里的海湾。这里是洱海北端的第一道海湾,景区内有著名景点“树抱石”观音阁。
牛角曲是上关镇鳌山至双廊镇红山之间约3公里的海湾,其间之陆地称“外南甸”。牛角曲柳树成荫,碧波拍岸,沙滩柔软,时有白鹭歇息水牛背,是一幅自然生态和谐的画图。
萝莳曲是双廊镇红山半岛至沙牛半岛之间约3.5公里的弧形海湾。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在萝莳曲都会举办白族民俗盛会——红山庙会,洱海上所有的大小木质渔船都要到此集结,赶庙会、祭本主、舞狮耍龙、诵经祭海,形成“千船归港”的画面。
莲花曲是双廊镇蛇山半岛至青巅山青鸡岭之间约3公里的半圆形海湾。景区内较为著名的是莲花曲本主庙,本主庙南墙上镶刻着的《栽种松树碑》,记载了双廊人民世世代代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的美德。历史上渔民在洱海边、低洼水塘、水田广种莲藕,夏季荷花盛开时,呈现出一幅莲花曲胜境的画面。
蟠矶曲俗称“弯曲甸”,是双廊镇青巅山青鸡岭至挖色镇康廊鹿峨山之间约4公里的海湾。蟠矶曲景区内有著名的祭天台、新石器时期的“鹿鹅山遗址”、青山摩崖石刻、望海亭(观音阁)景观,每年春节期间的“青山本主节上刀山”传统民俗活动长盛不衰。
鹤翥曲俗称“大场曲”,是挖色镇康廊鹿峨山至海印村鸡额岭之间约3公里许的海湾。景区内著名的景点为洱海之印——小普陀,“岚霭普陀”是洱海八景中的绝妙佳景;夕阳西下,沧波渔舟使鹤翥曲充满诗情画意。
大鹳曲是海东镇天境阁至塔村之间约3.5公里的海湾。据史料载,南诏晚期,大鹳曲曾经是洱海东边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沿海渔民都要到此聚会,叩拜观音,保护渔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大鹳曲北岸的罗荃半岛上,南诏时就修建了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阁和一塔,即罗荃寺、天镜阁、罗荃塔。大鹳曲“山环吞海,澄然如镜”,海中还有一块大礁石,是白族民间传说《望夫云》中的石骡子。
波作曲是海东镇塔村至南村西海岸之间约4公里的海湾。景区内银梭岛早在约4900年前就有白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景区内洱海八景之“金梭烟云”,犹如进入神话般境界。
高岩曲是海东镇下和村至凤仪镇石房子之间约3.5公里的海湾,俗称“下和湾”。景区内规划建设了湿地公园,修建了观景台,种植睡莲、茭草等植物,景区内水鸟飞翔,四周垂柳依依,海风吹来,绿丝拂面。
文化活动
开海节
洱海开海节是大理环洱海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7、8月开海捕鱼是大理环洱海地区人民群众数千年来的传统,其以大理渔文化为主线,展示大理白族传统的开海祭祀活动、渔猎方式、食鱼文化和大理双廊白族渔村4000多年的古老习俗和风貌。开海节期间,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渔民依照传统方式祭海神,并用鱼鹰捕鱼、撒网、拉大网等传统捕鱼方式庆祝开海节。
耍海会
耍海会流行于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是当地白族居民的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长达一个月。规模最大的是才村耍海会。节庆当日,周围许多村庄都将花船云集到才村附近的水域,酒肴笙歌,扬帆竞渡。船只连绵十几里,观者超万人。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洱海管理着“洱海一号”“洱海二号”“杜鹃号”“大运号”“苍山号”5艘载客为400人以上大型豪华游船,和载客为60人的“金花1—5号”5艘玻璃钢豪华游艇。“洱海一号”“洱海二号”游船,是中国内陆湖中排水量最大、载客人数最多、安全设施配备齐全、科技含量高、环保设备先进、服务项目多样的内河一等双体旅游船。“洱海一号”船长69.8米,型宽18米,总吨位2858吨,核载1000人;“洱海二号”船长68.8米,型宽16.8米,总吨位2398吨,核载800人。
洱海流域内分布有云南省的两个重点中型灌区,即洱海灌区和弥苴河灌区。自20世纪60年代到2015年,流域内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以中小型水库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流域分布有中型水库3座,主要分布在弥苴河流域,在弥苴河流域的上游形成了一个水库群,总库容达1.7亿立方米。流域内还建有大量水电工程,均为小型水电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流域共分布水电站17座,其中弥苴河流域分布8座,苍山18溪分布5座,西洱河上分布4座。
保护
1981年,洱海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以来,环洱海区域开展“四水”的收集工作,污水要先进入化粪池,过滤后才能排入污水处理管。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累计投资达到57.7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管网3400公里、村落污水处理设施30座、农户庭院化粪池10万个,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1.15万立方米。其中,通过新建的231公里污水管(渠),对村镇污水实现全收集、全覆盖。
2016年,云南省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开启洱海保护“抢救模式”。环湖截污、入湖河道综合治理、节水治水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减量、流域综合执法等工作均以大型工程、全民行动的方式推进。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力量治湖。 洱海修建环洱海生态廊道,结束“人进湖退”的局面;树立洱海界桩,划下生态红线。在洱海东岸生态脆弱地区,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植树十余年,千年荒山始覆绿。
2017年,大理市先后依托洱海智慧监管(一期)、(二期)、洱海水资源科学调度与控制平台建设项目,在洱海流域建成了6个重点湖湾水质自动监测站、29条入湖河道的水质、水文自动监测站、13个雨量站、两个出湖口水质、水位自动监测站、13个农灌泵站水量监测站、7个自来水厂流量监测站,建成了洱海保护动态数据库。
2018年,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开始禁种需要大水大肥的大蒜,开始种植海菜花、绿色有机苹果,清水入湖得以实现。洱海还进行清退网箱养鱼、关停转移沿湖水泥厂、砂石场,开始重视入湖河流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用水截污处理,矿山修复、面山绿化、开展水生态修复,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精细化,治理思路逐渐清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逐渐形成“洱海模式”“洱海经验”。同年,洱海环湖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绿、蓝“三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的1806户居民需全部腾退。大理市规划实施了洱海保护生态搬迁“1806”小镇建设项目,安置用地约1034.13亩。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扎实推进洱海保护。截至2022年底,洱海水质连续3年被评价为“优”,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20年来最高水平,流域范围内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2022年,“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被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布为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约53.8亿元,包含坝区农产品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安全保障、洱海湖滨缓冲带保护修复、洱海湖体生物多样性与饮用水源保护修复等6个单元。
2023年6月,大理州智慧洱海监管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实现整个流域的雨水冲击性污染负荷防控工作,通过清污、拦截、引流等措施防止岸上的污染负荷随雨水冲刷进入湖内。此外,每年秋季,政府组织渔民开展生态调控捕捞,清理外来入侵鱼种。两年累计除氮288.95吨、磷60.11吨,通过外来鱼类调控出湖以及投放本土鱼种优化鱼类规模、种群和结构。此外,开展水生植被恢复补种工作,3年间共种植海菜花、湖草等65万平方米。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传说天宫中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美满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边上的一个渔村,与一渔民成婚。公主为了帮渔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宝镜沉入海底,把鱼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们能打到更多的鱼。从此,宝镜就在海地变成了金月亮,放着光芒,照着世世代代的捕鱼人,于是成了“洱海月”,供人观赏。
望夫云传说是南诏阿凤公主的化身,她与苍山上的一个年轻猎人相爱,因父王反对,请来罗荃法师将苍山猎人害死,打入海底变为石螺,公主因此而愤郁死于苍山玉局峰上。公主的精气便化为一朵白云,怒而生风,要把海水吹开和情人相见。于是,后人便把这朵云彩称为望夫云。望夫云消散后,洱海又风平浪静。据说,这是阿凤公主已见到海底石螺——苍山猎人。而狂风大作之时,苍山顶上乱云飞渡,涌出了更多的乌云与望夫云溶为一体,风雨交加,闪电雷鸣,这种现象要延续很长时间才会停止,传说这是因为阿凤公主一直未见到海底石螺而愤怒不止。
传说中的玉白菜是一棵硕大无比的白菜,菜秆皎洁如白月亮,叶子翡翠如洱海水,在人的眼前晃动着。一滴一滴晶莹透亮的水珠,从白菜心不绝沁出,传说是生长在玉白菜滋润着洱海。守卫玉白菜的是一只大金猪。一条长长的金链把它拴在玉白菜旁边。偷窃者碰到玉叶,金猪就会一声咆哮,掀起波浪,把他埋葬。后来,一个老财主听说海里有玉白菜和金猪,也想来发横财。他驾着船,来到玉白菜的旁边。他费尽力气终于捞到第一扣金链,正咧开嘴笑时,金猪轻轻把尾巴一甩,就把他和他的美梦,埋葬在洱海底下。从此,就没人敢来偷盗玉白菜了。
诗歌作品
《途中诗》(唐)杨奇鲲:风里浪花吹更白,雨中山色洗还青。海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
《泛洱水》(明)李元阳:柳青春已半,晓日初曈昽。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琉璃泻万古,灏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
书籍作品
2020年,由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广播电视台联合编撰的《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一书,经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它是首部从人文角度着眼,系统探索研究大理民族文化与洱海关系的普及性著作。
2022年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洱海无言》,该书是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刘洪机组”事迹为主题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书中共分5个篇章30个章节,主要讲述“刘洪机组”4名烈士保家卫国、守卫林海、舍己为民的英雄事迹。
2023年6月,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在上海交通大学首发,该书由作家朱大建撰写,以报告文学形式讲述孔海南故事,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孔海南等科技工作者们解决洱海生态危机,在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积极作为,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洱海经验”。
影音作品
旅游信息
交通路线
游客可从下关到洱海码头,乘6路公交车或出租车到达洱海景区。也可以从大理古城前往龙龛码头,乘11路公交车(中巴)到达景区。
游览路线
洱海大游船全景游(长线):上午:下关码头(洱海公园入口处)(8:00—9:00)→小普陀(20分钟)→南诏风情岛(1小时)→蝴蝶泉码头(桃源码头)(结束时间12:30—13:00)下午:蝴蝶泉码头(桃源码头)(13:00—13:30)→南诏风情岛(1小时)→双廊古镇(20分钟)→大理古城龙龛码头(结束时间17:00—17:30)。
龙龛大游船全景游(长线):上午:大理古城龙龛码头(9:00—10:00)→小普陀(20分钟)→南诏风情岛(1小时)→蝴蝶泉码头(桃源码头)(结束时间:12:30—13:30)下午:蝴蝶泉码头(桃源码头)(13:30—14:30)→南诏风情岛(1小时)→大理古城龙龛码头(结束时间17:30—18:00)。
龙龛洱海生态游:上午:大理古城龙龛码头(9:30—10:00)→罗荃半岛(1小时)→大理古城龙龛码头(结束时间11:50) 下午:(14:50)大理古城龙龛码头→罗荃半岛(1小时)→大理古城龙龛码头(结束时间16:30)。
洱海豪华游艇体验游、洱海豪华游艇体验游:营业时间:9:00—16:00,行程2个小时。上午:大理港码头出发(9:00)→罗荃半岛(1小时)→大理港码头(结束时间11:00)下午:大理港码头→罗荃半岛(1小时)→大理港码头视游客量不定时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