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河,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卫河支流。古称
洹水,又名安阳河,是安阳的
母亲河,也是
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
洹河源头
洹河源出安阳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有一泓泉水汩汩涌出,泉眼上方的石磨上赫然写着:洹源,说明这里是洹河的发源地,并在这里建了一处洹源园林景观。2024年6月30日,下里街启动了为期4个月的洹河源文化节,为游客提供露营、自助烧烤、文艺演出等丰富的体验项目。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安阳河是卫河的较大支流之一,源于林县太行山麓的清泉寺,东流经林县及内黄西部,于赵庄西注入卫河。河道全长140余公里,流域面积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区的流域面积占70%。干流流出清泉寺,经善应、高平出山地。在善应以上无可靠水源,干旱时,经常干枯断流;善应以下,有大量泉水自两岸河床中涌出,过去一般能使水量保持在5立米/秒以上。上游河道行于丘陵之中,岸坡较陡,河槽深约8米,宽达150米,呈槽状,坡降在1/400米以上。高平以上左岸北方山有天喜河注入,高平以下,到东麻水,左岸有“粉红江”河注入。据1952~1979年27年来的资料,安阳河(安阳站)的平均流量为11.2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3.54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7.62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仅为最小径流量4倍。该河由于泉水补给较多,不管是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都比其他河流来的均匀。据历史记载,安阳河最大洪峰流量,1922年曾出现过2070立米/秒,1963年和1956年的最大洪峰流量都超过1000立米/秒。安阳河在考民屯以下,两岸开始有堤防束水,在洪水较大的年份,河槽远远不能容纳,洪水漫溢成灾时有发生。
安阳河(洹河)发源于林县北部太行山南麓的黄花寺, 经安阳县在内黄县李太晁入卫河, 河长160公里, 流域面积1952.7平方公里。 上游穿越石灰岩地层, 当地称河水逢横(横水)而入, 遇善(善应村)而出, 说明石灰岩松散地层对水流的影响。 1962年在上游修建了联合运用的小南海及彰武中型水库两座。
洹河发源于林州市(原林县)北部的林虑山下,有7处发源地,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发源于姚村乡水河村西南的史家河为主流,包括发源于水河村西北、姚村乡太平村西、姚村乡秦家庄西的双泉河、姚村乡柳滩村西的苇泉河等4条支流;南支以发源于城关乡黄华山的辛桥河为主流,包括发源于城关乡大河头村西南的大河头河;南北两支在姚村乡南陵阳村北汇合后,流经横水乡丁家沟村入安阳县境,至内黄县入卫河。
洹河在林州市(原林县)境内长约40公里,流域面积约8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1.05%,流域内有姚村、城关、横水、河顺、采桑、合涧、东姚等乡。
洹河流经林州市(原林县)境内,除上游流经于太行山麓,河床窄,纵坡大外,其余地段,因流经城关盆地,地势坦荡,河床较宽,纵坡较小,易发生洪水灾害。
洹河,也称安阳河,是安阳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安阳的文明发展史和洹河息息相关。
(一)流经路线
洹河发源于林州市(原林县)西北林虑山东坡的断层带上。诸支流汇合于陵阳村后,沿林州市(原林县)盆地东缘向东南流,经水磨山、横水、卸甲平等地,至马家乡龙洞村进入安阳县境。自龙洞继续向东南流,到龙尾岗折向东北。经三仓村、西善应村、小南海水库、小南海泉,到东滩村折而北行。经彰武水库,自东蒋村折向东流,经南麻水村、土楼村至大正村进入安阳市区。在市区继续东流,至杏花村北,又流入安阳县境。经过西于曹村、高村、邢济村,至楚村折向南流,在谢奇村又折向东南。经南北伏恩之间流入内黄县境。又东南经迁民屯村、赵庄村注入卫河。
在流经县境时,自西向东依次有珍珠泉水、粉红江水、幸福渠沟水注入。
(二)基本特征
洹河全长160公里,在安阳县境内长约100公里,占总长度的64%。总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安阳县境内为69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5%。其中在山区有263平方公里,丘陵区218平方公里,平原区178平方公里,低洼区36平方公里。
(三)伏流
漏失原因主要是:漏失段及其以东地区是奥陶系灰岩,石灰岩中有许多溶洞、溶孔;该地段又是断裂带区,岩层破碎,裂隙发育。溶洞、溶孔、裂隙为水的渗流和贮存提供了条件。漏失段河床水位标高比小南海泉水位标高高出100一130米。水渗入地下沿单斜岩层向东渗流,到善应附近遇到石炭系砂页岩。砂页岩隔水性能良好,使地下渗流不能继续东行,沿裂隙溶洞溢出,形成小南海泉水。洹水自渗入地下,到出露于善应小南海泉,大约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洹河。一名安阳河。源出林州市(原林县)林虑山下,经林州市(原林县)、安阳,旧在田氏入境,注入卫河,又改自北窦公入卫。清道光初,卫河淤塞,开挖新道,东移20余里,洹水分三道漫流入卫,常常泛滥成灾,清咸丰二年(1852年),开挖新道,自北窦公至范羊入卫河,今改从赵庄南地入卫河,县境内长7公里。
河道特征
洹河河道,中上游地区沟宽谷深,横断面大,下游沟窄底浅,断面小,致使河水宣泄不畅,加之卫河顶托,雨季容易泛溢决口。
水文特征
洹河平时泥沙甚少,洪水季节,泥沙含量增大,到下游,泥沙沉积,使河底逐年升高。
洹河流量随季节和年份变化。年内夏秋雨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一般年份平均流量为5-20m3/秒,平均年径流量为3.37亿立方米。1956年8月发洪水,郭家湾洪峰流量为1030立方米/秒,洹南渠口相应为550立方米/秒,冯宿桥为215立方米/秒。1963年以后,修建了小南海和彰武水库,在山丘地区又修建了许多中小型水库,洪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并调节了河水的流量和流速。
洹河水质类型从上游到下游,由HC03一Ca一Mg型变为HCO3SO4一CaMg型,或HCO3一Ca-Mg型,或HCO3SO4一N+Na型。这种变化表明河水受到污染。经过对11个水样的分析结果:pH值为7.5-8.55,属中性水;总硬度6.9一17德国度,属微硬水;矿化度263.9-513.5克/升,属淡水。
主要支流
桃园河,洹河在林州市(原林县)境内有一条支流,即发源于城关乡西部,到横水乡横水村东南入洹河。
小南海泉群,位于安阳县善应村西南及西部沟谷中,平均涌出量为每秒6.6立方米,泉域面积达950平方公里。50年代曾以荧光色素测试,确认地下水来自林州市(原林县)洹河,故下游仍称洹河。此河对安阳市区、安阳县西部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珍珠泉群,位于安阳县水冶镇西1公里处,因涌水携有气泡而名,是安阳八大美景地之一,平均涌水量每秒1.89立方米,泉域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向东流至蒋村汇入洹河。珍珠泉地下水来源何处,尚无确切地点。
粉红江,位于安阳县境西北部,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林州市(原林县)河顺,自磊口乡西店村进入安阳县境,曲折东行40公里,到蒋村乡东麻水村东注入洹河,其上建有双泉水库。粉红江河谷内多紫红色砂页岩和页岩(可能为三迭系),故名粉红江。
金线河,位于安阳县境西部,发源于鹤壁市梨林头村东南,向东北流经安阳市郊龙泉乡,到洪岩村入安阳县境。由曲沟乡境北流,经永定、西曲沟,到夏寒村北注入洹河。全长约30公里。为季节性河流。
治理开发
蓄水工程
南海水库,安阳地区兴办的安阳河大型骨干工程,控制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位于善应乡张二庄村东、后驼村南。1958年5月动工,到1963年投资2178.5万元。完成工程量:土方81.5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54万立方米。大坝坝型为粘土斜墙堆石坝,坝顶高程184.8米,最大坝高51.3米,坝长370米,坝顶宽6米,防浪墙高1.2米,蓄水能力设计100年1遇水位180.7米,库容7600万立方米,溢洪道长420米,宽60米,过水深2.24米,最大泄洪量9000立方米/秒,输水洞为圆型,长139.5米,内径3.05米,最大输水量124立方米/秒。1963年8月,进库流量301O立方米/秒,下泄流量286立方米/秒。1982年8月,进库流量1300立方米/秒,下泄661立方米/秒。
彰武水库,安阳地区兴办的安阳河中型骨干工程,控制流域面积970平方公里,区间控制面积120平方公里。位于水冶镇北彰武村南。1958年动工,1963年竣工,投资2077万元,完成工程量:土方17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6.06万立方米,石方58.8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137米,最大坝高27.5米,坝长730米,顶宽5米,防浪墙高1米。副坝高程137米,坝高8米,长608米,蓄水能力设计1百年1遇水位132.72米,库容5083万立方米,校核2百年1遇水位136.1米。库容7063万立方米,溢洪道高程123米,安装五孔弧形闸门(每孔净宽12米),最大泄洪量4200立方米/秒(实际能减4000立方米/秒)。输水洞进口高程为112.5米,马蹄形圆弧内径2.6米,长104米,最大输水75立方米/秒。建发电站1座,装机2台,容量1600千瓦。
双全水库(双泉水库),安阳县办工程,是控制安阳河支流粉红江中型骨干水利工程。位于蒋村乡双全村西,控制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1957年动工,1958年汛前基本建成,后经多年整修加固,坝顶高224.3米,河床高程200米(假设),最大坝高24.3米,主坝长540米,附坝长1100米,坝型为均质土坝。主坝顶宽5米左右,副坝顶宽4米左右,溢洪道长700米,底部高程214米,底宽30米,溢洪道以下库容350万立方米,当水位223.24米时,溢洪道排水量1425立方米/秒,达到百年1遇防洪标准。1963年特大洪水时,库内最高水位218.8米,溢洪道过水深2.8米,泄洪量300多立方米/秒。1982年8月2日24小时连续降雨,双全水库区降雨量311毫米,上游铜冶降雨量350毫米,库内最高水位219.49米,溢洪道过水深5.49米,入库流量103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630立方米/秒。
河道治理
洹河(亦称安阳河)上游洪水集中快,流速猛,中下游宣泄不畅,又受卫河顶托。加之漳河南泛或分洪,大堤防洪标准低,极易漫溢决口,造成灾害。
1958年5月到1963年,先后建成漳武、小南海和双全3座中型水库,共可蓄水13200万立方米;同时兴建38座小型水库,总蓄水706.4万立方米;还修了不少水土保持工程,但水患仍未能完全控制。1963年8月,郭家湾洪峰流量达1030立方米/秒,而漳河又扒口分洪,浸入洹河,使柴村桥以下堤防漫溢决口60多处。据37处统计,总长4955米,最大口门宽1500多米,最深口门5米多。洪水过后,于同年11月动工修复大堤,日出劳力6300人,投工12万个,投资4.75万元,到1964年元月基本竣工,完成复堤土方16.6万立方米。1982年秋,雨水特大,7月23日至8月4日,全县平均降雨379毫米,且西部大于东部,致山洪暴发,库、河水位陡涨。洹河郭家湾水文站8月2日晚洪峰流量达1700多立方米/秒,超过安全水位两倍多。两岸共决口69处,总长2148米。全县有572个大队、3516个生产队,遭受不同程度灾害,淹地18.92万亩。洪水过后,成立安阳河复堤指挥部,于1983年4月动工修复,到7月竣工,日出劳力1.5万人,投工日37万个,投资44万元,修复堤坝共用土方量约33.3万立方米。
洹河又称安阳河,自窦公集西北入境,经迁民屯、孙村至赵庄南地入卫河,境内长7公里。主要排泄安阳涝水,常年有径流。河口宽40米,行洪流量为200立方米/秒,河道原无堤防,1956~1963年,曾两次组织修堤,现有堤防高1.5~3米,堤顶宽1.5~2米,边坡1:1~1:1.5。因河道弯曲,险工较多,1955年起,先后在迁民屯、孙村、晁寺、窦公河段裁湾取直,并在孙村河段建石护岸1处。1970年修建迁民屯双曲拱桥4孔,桥长42米,面宽4米。1983年修建孙村井柱梁板桥,桥长100米,面宽5米。
水利灌溉
窦公灌区。1975年在洹河闸上开挖南北干渠,总长9公里,修支渠5条,总长30公里,采取低水位引水提灌,1977年以来,每年引水1449万立方米,年提灌农田4万亩。
(七)洹河灌渠
郭家园灌渠。渠首位于桃园村西,长1.5公里,灌田100多亩。
武家泊灌渠。长0.5公里,灌田400多亩。
南陵阳灌渠。长0.7公里,灌田500多亩。
北陵阳灌渠。长1.1公里,灌田400多亩。
上述4条灌渠,除郭家园灌渠外,其余3条直接引洹河水灌溉。北陵阳灌渠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其余灌渠兴修时间无考。
(十四)大众渠
渠首自南陵阳村的洹河起,到窑头村止,长19.5公里,宽、深各1.3米,设计过水量0.8立方米/秒,灌田400亩。由西赵村、东赵村、郭家窑、达连池、杨家窑、横水、晋家坡、窑头等村联合修建。1957年10月动工,1958年9月竣工。完成挖砌土石方9.1万立方米,投工9.5万个,投资3.2万元。
(二)洹南渠灌区
(五)万金渠灌区
包括万金、胜利、五六3大干渠。总干渠由西高平村西引安阳河水,设计流量正常为7立方米/秒,最大10立方米/秒。自渠首至安阳市北关,长22.4公里。可浇灌曲沟、白璧、高庄3个乡和市郊区2.44万亩地。总干渠在市北关(中医院门前)设有分水闸,下分白璧、高庄两干渠。白璧干渠向北经漳涧、崇义村南,过南、北辛安村之间,到北务村东北,长10.9公里;高庄干渠向东沿护城河至东南城角,再向东经小吴村北到八里庄,长6.7公里,共有建筑物202座,启闭机86台。
胜利干渠建于1951年,自北固现村西引安阳河水;设计流量正常为3立方米/秒,加大3.5立方米/秒;经夏寒村北、柴库村南、电厂跌水、孝民屯村南,向南为还水渠,到徐家桥村北,入万金总干渠,长15.7公里。
五六千渠,即五六建设渠。自彰武水库引水,设计流量,正常为2立方米/秒,加大2.7立方米/秒;经西高平、彰武、洪岩、娄庄村南、活水村北,到毛仪涧村东北,向南至田村西南,退水入羑河,长30.5公里。1958年从娄庄村南五六干渠引水兴建的五八英雄渠,自娄庄向东,沿五六干渠西侧,到王二岗村南河沟退人美河,长29.5公里。
(六)洹东渠灌区
建于1968年11月,原属安阳行署水利局管辖。总干渠在白璧乡郭盆北地,引安阳河水。设计流量21立方米/秒;沿洹河南堤外到韩化渡槽,至吕村乡,长11.05公里,可灌溉吕村、北郭两个乡。高庄南有分水闸,北干渠自闸引水向东,经张、姜河干南、申庄村北,到狄庄东南入内黄县,长20.37公里。南干渠自闸引水向东南,经东常山、中尚村西,过安濮公路向东,沿公路南侧到邓庄,入内黄县境,长16.36公里。
一、洹北灌区及卫东、硝东灌区
1958年在窦公集北洹河上建造了十八孔闸门,拦截洹河水,建设洹北灌区。闸北干渠长35公里,有12条支渠,总长145公里。闸南干渠长22公里,有三条支渠,总长22.5公里。因洹北干渠较长,灌溉面积较大,称为洹北灌区。整个洹北灌区,可灌窦公、田氏、石盘屯、宋村、楚旺等卫河以北5个公社,设计灌溉面积为24万亩。
1957年底,在滑县道口镇北卫河右岸开口引水,由滑县、浚县、内黄三县施工,开挖卫东渠,称卫东灌区,浇灌三县耕地。卫东干渠自井店入境,经亳城、东庄、张龙至马上公社张固村西入卫河,境内长36公里,有支渠14条,总长130公里,可灌溉二安、井店、六村、亳城、东庄、高堤、城关、马上、张龙等9个公社,设计灌溉面积35万余亩。
1958年3月,在封丘大工村附近黄河左岸开口,由新乡专署组织各县施工,开挖红旗总干渠(又称大工渠),经过本县梁庄、中召公社东流濮阳。内黄在梁庄公社南李庄西南地红旗渠左岸开口,开挖第七干渠,内黄称硝(河)东干渠,自梁庄经后河、城关至马上公社入硝河,长42公里,有支渠20多条,总长80余公里,可灌面积20余万亩,称为硝东灌区。
上述渠道的开挖,渠灌面积1958年发展到24万亩,1959年和1960年达到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但因发展过猛,没有资金,也来不及修筑必要的建筑物,致使遍布全县的纵横渠道打乱了自然流势,雨季造成大面积存水不能排泄,全县涝灾面积达40余万亩。洹北干渠因在安阳、内黄边界,增加了两县排水纠纷,曾因此致伤人命。因大面积存水,又加种水稻大水漫灌。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全县盐碱地由原来的14万亩猛增到41万亩,致使农业生产连年歉收。1963年冬至1964年,治水方针由以蓄为主改为以排为主,全县动员平渠挖沟,恢复自然流势,积水面积大量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次生盐碱地面积逐渐缩小。
二、洹东灌区
1966年下半年,内黄又参加了漳南总干渠建设。安阳、内黄两县从岳城水库引水入洹河,送至安阳县永和公社郭盆村,内黄县在郭盆村洹河上修筑提浮闸,拦水入渠,灌溉安阳县东部和内黄县北部。郭盆以下修有总干渠,内黄县从总干渠引有南北两条干渠,北干渠自安阳县韩化村东引入田氏公社西王村北,经滑河屯、西屯、东屯,至宋村公社小洞村北;南干渠自安阳县阳范村引入田氏公社孟庄村南,至董庄止。南北干渠共长44公里,开挖支渠13条,总长154公里,并配有斗、农、毛渠。这次灌区建设接收以往教训,建有各类建筑物200多座,不打乱自然流势,保证排涝畅通。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可灌田氏、窦公、石盘屯、宋村、楚旺5个公社。包括安阳县吕村公社等洹河以东地区,总称为洹东灌区。
北干、南干先后于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8月放水,内黄在1969~1972年,灌溉面积为11万亩。但因岳城水库水源不足,内黄又居下游,效益面积逐年下降,至1973年后,南干渠支渠以下渠道全部废除,北干渠仅存部分支渠,年灌溉面积一般3万亩左右。
三、窦公灌区
洹东灌区基本废除后,1975年冬,着手改建原洹河上所建窦公闸,原18孔闸门中有3孔重新加深,并在相邻的洹河故道上修建3个深孔闸和1孔浅水闸,以利安阳县排水,并为今后发电创造条件。在闸上重新开挖南北干渠,总长9公里,修支渠5条,总长30公里。这次引水,采取低水位引水提灌,并修有必要的建筑物,既可引水灌田,又不打乱自然流势。
航道航运
历史文化
安阳八景,有4景与洹河有关,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