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还是迁移》是2008年
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盛来运。
内容简介
与国际上一般趋势相比,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独树一帜:有流动无迁移或迁移很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和留城过程是分割的。这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不仅落后于工业化国家,也落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城市化滞后和农村劳动力有流动无迁移两个差异,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特殊性的反映,也决定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为什么是分割的?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劳动力外出了,而有的劳动力仍留在农村?为什么有的外出劳动力回流了,而有的仍留在了城市?制度变量如何影响了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国要不要推进劳动力流动过程和迁移过程的统一?新农村建设运动会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揭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特殊性和本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了今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本书选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作为研究重点。
主要结论
本书利用国家统计局2003-2004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2的样本数据(34000户),主要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和留城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为制定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主要结论有:
——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相对收入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和留城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收入对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呈倒“U”形,在中等收入水平以前,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到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家庭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反而下降,最富的家庭和最穷的家庭一样具有相对较低的外出可能性;家庭收入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留城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富裕家庭的外出劳动力家庭负担较轻,在家庭的支持下比较容易做出留城的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如新古典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收入差距越大,农民外出的动力越强,外出的可能性也越大,相应的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意愿越小。当然,收入差距越大,农民工留城的困难也越大,因为以此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越大,城市制度壁垒越高。特别有意思的是,笔者在此验证了新经济迁移理论(NELM)所提出的“相对剥夺”的假设,即家庭收入相对地位的下降确实刺激了农民外出的可能性,降低了回流的可能性,证明了改善区域内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性。
——无论是劳动力的外出行为还是回流行为或留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选择的结果。
人力资本迁移理论的相关假设都被显著地证明是正确的。文化程度高、年龄轻、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最容易外出,最不容易回流,最容易留居城市;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大;年龄大的劳动力和已婚女性回流的可能性大,不容易长期留在城市。因此,面向农村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无论如何重视都不过分。
……
——分析和验证了制度变量对劳动力流动行为和迁移行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影响,得出了随着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制度的市场化,住房制度安排逐步成为制约劳动力流动过程向迁移过程转换的最大障碍因素的结论。同时,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城市“贫民窟”形成的可能性。
——在分析迁移、城市化和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以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为主线来设计新农村政策的设想,并根据城乡统筹的要求和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的政策建议。
但是,由于研究数据、时间和能力的制约,本书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主要是对回流和留城过程的分析不够深入,一些制度变量没有办法量化,由此影响了实证精度。
目录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城市化、迁移和发展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方向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
1.6 本书结构
第2章 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迁移理论
2.3 1980年以来的迁移理论
第3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假设
3.1 流动与个体决策
3.2 流动与家庭决策
3.3 流动与社区发展
3.4 流动与制度变迁
第4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之一:外出
4.1 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与特点
4.2 外出劳动力与非外出劳动力的比较
4.3 外出的原因: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
Probit模型)
4.4 劳动力外出的结果
第5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之二:回流
5.1 劳动力回流:规模与特点
5.2 回流劳动力与未回流劳动力的比较
5.3 回流的原因:劳动力回流决策模型(Probit模型)
5.4 劳动力回流的影响
第6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之三:留城
6.1 留城农民工的定义和规模
6.2 留城农民工的特征
6.4 城市农民工就业和生活质量
第7章 制度障碍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7.1 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的歧视
7.2 住房制度:中国能逃避贫民窟现象吗?
7.3 土地制度:何时能流转?
第8章 是经营城市,还是经营农村?
8.1 再论迁移、城市化和发展
8.2 新农村建设与劳动力流动
8.3 城乡统筹:现实的选择
第9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表1-1 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
表1-2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比较(%)
表1-3 部分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对城市化的贡献(%)
表1-4 1985-2005年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情况
表4-1 1985-2005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结构及变化
表4-2 不同地区外出务工人数及其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表4-3 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分布(%)
表4-4 2001-2004年不同城市农民工分布情况(%)
表4-5 2004年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从事的主要行业比重(%)
表4-6 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及年龄结构(%)
表4-7 农村外出劳动力与非外出劳动力个体特征比较
表4-8 农村有外出劳动力与没有外出劳动力家庭特征比较
表4-9 农村有外出劳动力与没有外出劳动力家庭所在社区情况比较印
表4-10 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中所使用变量及其解释
表4-12 劳动力外出户n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4-13 1985—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及结构变化情况
表4-14 农村不同家庭的人口贫困比重(%)
表4-15 不同地区的人群就业或迁移比重(%)
表5-1 2004年回流劳动力和未回流劳动力个体特征比较
表5-2 回流劳动力与未回流劳动力的家庭特征比较
表5-3 回流与未回流劳动力家庭所在社区情况比较
表5-4 劳动力回流模型中增加的解释变量
表5-5 劳动力回流:Probit模型的估计
表5-6 2003-2004年回流劳动力家庭与未回流劳动力家庭的变化
表5-7 回流劳动力与从未外出劳动力的比较
表6-1 2004年外来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时间
表6-2 留城农民工与未留城农民工的个体特征比较
表6-3 留城农民工与未留城农民工的家庭特征比较
表6-4 留城农民工与未留城农民工的社区特征比较
表6-6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表6-7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情况
表6-9 分城市类型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水平
表6-10 分行业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水平
表6-11 主要解释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
表6-12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回归结果
表6-13 农民工主观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表6-14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与主观满意度之间的
相关性分析表6-15 主观满意度的回归结果
表7-1 城市化进度比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表8-1 中国1978-2005年的GDP增长及结构变化
表8-2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实绩
图1-1 本书研究思路
图2-1 人口迁移的障碍因素
图2-2 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劳动力转移模型(LRF模型)
图3-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分析框架
图4-1 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外出可能性变化
图7-1 城乡居民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