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
病毒的地理扩散范围
流感大流行主要反映的是病毒的地理扩散范围,而不是流感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
级别含义
流感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病毒的严重程度和死亡人数。流感大流行”主要反映的是病毒的地理扩散范围,而不是流感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
世卫组织官员和专家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被宣告为6级时强调,流感大流行6级警告的含义主要是指病毒的持续人际间传播范围超出某地区,已在其他地区许多国家发生疫情,而与疫情本身的严重程度无关。
2009年时任世卫组织负责卫生安全和环境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明确指出,宣布流感大流行到来与流感大流行的严重程度完全是两回事。流感大流行的严重程度主要是依据人感染病毒后的症状和死亡率,以及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人等)的影响程度而定。
级别划分
根据世卫组织规定,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共分6级。
1级:在自然界中,流感病毒长期在动物尤其是鸟类中传播,但从未有此类病毒导致人类感染的报告,即便从理论上讲它们有可能进化为可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
2级:在家养或野生动物间流行的已知的动物流感病毒导致了人类感染,被视为有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
3级:某种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重组后的病毒,已经在人群中造成零星或小规模传染,但尚未出现足以导致人际间大流行的传播能力。
4级:某种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重组后的病毒,已经证实可在人际间传播,并在社区层面暴发,这是流感大流行风险增大的重要节点,但并不意味着流感大流行肯定会出现。
5级:某种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的人际间传播。尽管在这一级别,其他大多数国家仍未受影响,但它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流感大流行“正在逼近”。
6级: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其他地区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全球蔓延,这也是流感大流行级。
应对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在流感大流行阶段——第6阶段对各国主管部门的建议:
规划与协调
未受到影响的国家
1. 启动危机管理委员会和实行国家突发事件运作的指挥和控制(如果尚未开展)。
2. 完成对官方指南和建议的调整。3. 向地方各部门的主管单位提供关于如何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指导意见。
影响的国家
1. 实施国家大流行准备计划中的所有内容,包括应对的协调和特别干预措施的实施。
2. 评价和公布大流行对国家造成的影响(当前影响和累积影响)。
3. 考虑动用紧急备用力量。
消退期(大流行结束或界于两个波次之间)
1. 在接下来的大流行波次期间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其他资源和力量。
2. 宣布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和控制行动、紧急状态的结束。
3. 支持基本服务的重建,如工作人员的轮换休息和恢复。
4. 根据经验审核国家计划。
5. 处理大流行对心理造成的影响。
6. 表彰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公众)和骨干工作人员在抗击疾病中所作出的贡献。
7. 考虑向那些尚有疫情广泛传播的国家提供援助。
监测与评估
未受影响的国家
1. 持续开展强化的监测措施(同第5 阶段,未受影响的国家)。
2. 监测全球状况(疫苗/抗病毒药物的可获得性,最佳规范的建议等)。
3. 估计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规划在其他方面的效果(安全性、疗效和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受影响的国家
1. 监测疾病从传入地点/首次发现地点的地域传播状况。2. 使用经强化的监测和病例管理数据库,确认初始病例/接触者,追踪初始的地域传播。
3. 监测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毒学特点方面发生的变化。
4. 监测和评估对国家的影响(发病率、死亡率、停工停产、受影响的区域、受影响的高危人群、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其他必要的工作人员的到位状况、医疗卫生供应、床位占用/可获得性、住院压力、备用卫生设施的使用、停尸房容量,等)。
5. 评价应急措施的需求,如应急掩埋程序、使用法律维持基本服务。
6. 如资源充足,预测发展趋势(大流行的过程)和经济影响。
7. 评价治疗措施和应对方法(如疫苗/抗病毒药物的效能、安全性以及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出现)的使用状况和效果;评价非药物干预措施的使用状况和效果等。
8. 当疾病活跃且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时,调整监测(如,减少病毒学监测,中止病例管理数据库),调整病例定义以更好地反映以下事实:在未经病毒学证实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的确定性不断提高。转而收集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继续开展充分的病毒学监测以发现抗原漂移
消退期(大流行结束或界于两个波次之间)
1. 评估下一波大流行的资源需求(如再次出现)。
2. 确认对后续大流行波次最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3. 通过适当的国际机制报告现状。
4. 审核已有的经验教训。
5. 恢复强化监测工作,实现对后续大流行波次的早期发现。
6. 与国际社会共享经验(获得的经验教训)。
实施方法
(无论疾病活跃状况如何)
1. 实施大流行性流感疫苗采购计划,更新疫苗建议;根据现有的新数据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重新评估剂量和接种程序;制订疫苗投放的后勤计划。
2. 一旦疫苗可以获得或资源允许,实施大流行性流感疫苗接种规划;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供应状况。
未受影响的国家
1. 实施适当的、在应急规划中确认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考虑实行由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新的指导意见。
2. 审核/更新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建议,其依据为:从受影响的国家获得的新数据;
临床研究;耐药性证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变化;可获得性和资源。
3. 实施分发计划;监督供应状况;准备开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受影响的国家
实施适当的、在应急规划中确认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考虑实行由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新指导意见。
历次流感疫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2009年6月12日零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警戒级别提高至流感大流行的最高等级6级。2010年8月,世卫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已经结束。
从5级提升至6级
截至北京时间2009年6月11日23时30分,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773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41例。
2009年6月12日零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警戒级别从5级升至最高级6级,表明世卫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已经到来。上一次世卫组织宣布“流感大流行”是在1968年,近半个世纪以后的新一次6级警戒。
从4级提升至5级
2009年4月29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将全球猪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4级提高到5级。警告级别进入第5级,意味着疫情造成的公共健康安全威胁不大可能就此消退,而是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是猪流感疫情开始蔓延后,世卫组织在三天内第二次提高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宣布进入第五级强烈显示即将发生大流行,因为六级就代表着全球范围内的大流感的暴发。
2009年5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预警与反应部门负责人迈克尔·瑞安于说,鉴于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仍停留在5级,但随着其他地区的确诊病例不断增多,把警告级别提升至6级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瑞安在世卫组织总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警告级别是否提升主要是看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地理范围,而不是看病毒本身的严重程度。如果有明显证据证明甲型H1N1病毒在人际间持续传播的范围超出北美地区之外,那么就具备了提升至6级警告水平的条件。
1997年H5N1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H5N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H5N1型流感病毒感染野生鸟类,并在家禽中引发大规模疫情。首发人类感染个案于1997年在香港发现,并于2003年再度出现。直到2013年,在亚洲、欧洲造成633人感染,377人死亡(病死率60%),其中印尼和越南最多,超过90%的病例小于40岁。
1978年俄罗斯流感
发生于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在前苏联流行,该流感的病毒类型为H1N1。引发此次流感的病毒为1950年病毒株的变异体,在该病毒株流行期生活过的人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尽管此次流感爆发,但成年人均为轻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发病率很高。
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绝大多数有关1977-1978年流感流行的报告均指出,尽管此次流行为典型的爆发流行,但成年人均为轻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发病率很高。此外,与1957年及1968年的流感流行不同,此次出现的病毒新亚型并未取代以前流行的病毒株。
1968年流感
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其中香港流感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典型流感大流行,H3N2亚型流感病毒至今还是人群中流行的主要亚型。
1958年的亚洲流感病毒稍后进行了抗原转变进化为H3N2,其在1968年至1969年导致了死亡较少的流感爆发。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于7月在香港首次发现,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然而,在1968-1969年流感季节期间,既没有发现先前的夏季浪潮,也没有发现随后的冬季或春季浪潮。
1957年亚洲流感
亚洲流感病毒是由1918年8个基因中的5个和3个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合而成的。1957年5月,大流行首次在香港发现,而美国的第一个病例是在一个月后发现的。美国的疫情在9月份开学时就开始迅速蔓延了(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人群对H2 HA和N2 NA缺乏免疫力,1957年流感大流行的严重程度和跨年龄组的广泛发病与之都有关系。这次流感因首发地为亚洲而得名,应称为甲2(H2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省西部,在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在15%~30%左右,病死率并不高。
亚洲流感病毒稍后进行了抗原转变进化为H3N2,即所谓的香港流感,其在1968年至1969年导致了死亡较少的流感爆发。
1918年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于1918年7月底爆发,造成了2千万至4千万人死亡,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在全球爆发三次浪潮之后,流感在1919年春季流行。据估计,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数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
1918年,法国将西班牙流感归因于西班牙,并将其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1918年大流感起初较温和,但6个月后出现了严重得多的第二波传播。最终,1918年至1919年间共造成约4000万人死亡的。
科技展望
各种疾病依然将不断侵袭人类,仍然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然而,人类正凭借着越来越发达的科学、越来越昌明的医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战胜疾病的奇迹。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疾病面前,人类正变得越来越坚强。
2009年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证实在墨西哥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全球科学家们携手攻关,一个多星期就完成了对该病毒的基因组测序,一个多月以后病毒毒株样本就已被分配到各国,疫苗生产随即开始启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9 21:45
目录
概述
级别含义
级别划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