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
刘慈欣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
《科幻世界》2000年第七期。
内容简介
该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描述太阳氦闪、吞没地球的危机下,地球人因自救方法的差异分为飞船派和地球派,经历了可怕的疑惧、清洗、杀戮,最终再次操纵地球,踏上寻找新太阳的漫漫旅途的故事。故事中,联合政府科学家预测到太阳将吞没地球,而民间人士的观测认为太阳丝毫不会膨胀,被煽动起来的民众一哄而上,推翻了联合政府,将科学家们悉数残忍处死。然而,科学家们刚刚死去,太阳就爆发了氦闪。小说中还有一夫一妻制彻底破裂,人们的道德观已经与前人迥异。这样的设定,反映了作者笔下的二元对立——感性和理性的交锋。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我”
一个对于在自然中重新生活的向往之情的人。“我”出生于地球停止自转的“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随着“我”的长大,地球也开始进入“逃逸时代”,这期间,地球灾难频发,“我”失去了父母,也在困境中认识了一个日本女孩加代子并结为夫妻。“叛乱”阶段,“我”和妻子加代子因为分处两个阵营,家庭随之分裂。
“爷爷”
“爷爷”对“前太阳时代”的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面对刹车时代的酷热,“爷爷”在一场大雨中兴奋地冲出家门,以为大雨会像从前那样为人类带来清凉,可是却被已经被地球发动机热量烤热的雨水烫伤。而“爷爷”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也反复念叨着:“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在“爷爷”的身上,有着以往正常生活给他留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弥留之际仍然牵挂自己家园的未来,最后在担忧中去世。
加代子
日本女孩,小说中“我”的妻子。“叛乱”阶段,与“我”因为分处两个阵营,家庭随之分裂。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流浪地球》创意恢宏,大气磅礴。幻想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在地球上建造推进器,靠其动力使地球飞出太阳系,重新寻找适宜生存的家园。其次和一般科幻小说相比,《流浪地球》更注重对情感的挖掘,尤其对宇宙灾变过程中人类细致入微的心理进行深入刻画,在叙述氦闪这样的大浩劫面前,并未忘却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追问,使科幻始终未脱离文学的轨道,依然以文学的方式感染着读者。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有着更高的智慧与能力。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外界,还有深刻的自省精神及修改不足的可贵优点,因此地球上没有哪一种生命比人类更加强悍。然而,将如此智慧的人类放入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却成为不值一提的草芥。《流浪地球》中人类通过天文观测可以预知未来发生的氦闪,可以停止地球的自转,用发动机给地球插上翅膀,将其作为一个庞大的航行工具驾驶至外太空,寻找新的栖息之地,还可以用反物质导弹清除运行轨道上小行星的阻挡,一路克服各种艰难飞奔向安全稳妥的未来。
除却这些科技力量的运用之外,人们还懂得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控制自身,缩小族群数量,牺牲当下的利益而着眼于未来。但是,无论人类如何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却敌不过自然界一个小小的喷嚏。地震、洪水、干旱、低温、酷热、
氦闪,每一个波动都可能使人类的族群在瞬间湮灭。人,只能生存在宇宙留给它的狭窄缝隙中,而不具备与自然对话或讨价还价的资本。对自然的敬畏,成为《流浪地球》压倒一切的主题。
在小说结尾,作者设置了“叛乱”一节,描述了在地球脱离太阳系过程中,有人发现几个世纪以来,太阳各方面参数都没有变化。于是流言四起,称“流浪地球”计划背后是企图控制人类的罪恶阴谋,继而民众发动叛乱。加入反叛阵营的人越来越多,原本的政府军也不断倒戈。联合政府的工作人员本可以与叛军对抗到最后,但这会对地球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他们选择放弃抵抗。叛军获胜后,将5000多名科学家和联合政府的人员流放到严寒的地表活活冻死。正当他们为“胜利”欣喜不已时,太阳氦闪爆发,群众这才发现自己的愚蠢,意识到政府的正确。作者在这一节聚焦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忍辱负重的政府,讽刺了人们因认知局限和理智丧失而被激发出的人性深处的恶。当愚昧无知的人们将错误推断扩散,那些试图保护地球、延续人类生存的精英们被处以极刑。愚众在看到同类被处死时毫无怜悯之心,甚至高唱凯歌,其无知和冷漠几乎可以比肩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
作者心目中的科幻不是去怎样彰显人性,而是借以反映人与自然或者宇宙关系的手段,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因此,《流浪地球》中并未对人性予以过多描述,相反,它着重描绘了特定科幻背景下人类的悲剧性及自我异化。因为身处流浪的地球,所以妈妈并不在乎爸爸的出轨,而出轨的爸爸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放荡了一段之后又百无聊赖地回归了家庭;因为身处流浪的地球,所以会有地球派与飞船派之争,会有观点不同而引起的械斗战争;因为流浪的地球,所以会有联合政府与叛乱者之间的冲突,血流成河尸骨遍地。地球的流浪,成为这一切矛盾产生的最终根源。而流浪本身则归结于人与宇宙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亘古不变,万世长存,相反它始终处于或大或小的变化之中,人类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种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艺术特点
《流浪地球》这部小说虽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是全篇并没有提及主角本人的姓名,因为对于读者来说主角姓甚名谁并不重要,作者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向读者平静而客观地完整叙述了这个末日史诗般的故事。
在剧情上,小说显示了史诗性的构想,具有宏大的结构。其史诗性构想是通过叙事眼光和声音上的复杂变换、多种巨大的叙事跨度,以及群体与个体叙事结合的方式来最终呈现的,既借鉴了中外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作品的技巧,又显示了独特的创造性。
整个故事是“我”在老年时代以回首的姿态来讲述的,小说中的叙事声音和叙事眼光一开始是成熟的。叙事者的讲述是从刹车时代的结束,即自己的出生开始的。这种回首的姿态呼应了小说最后透露的:“当我回忆这一切时,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叙事者回首自己的一生,将个人经历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集中于讲述流浪地球计划的缘起和最初时期个体、家庭所经历的生活和情感变迁。这个成熟甚至苍老的叙事声音在大部分时候几乎是上帝视角,以回顾的姿态去讲述故事并加以评述。这回顾的声音保证对小说涉及的故事情节和背景情况进行相对全面的介绍。
叙事眼光和声音的复杂变换
在开篇的回顾性讲述之后,开始讲述童年经历的同时,少年的叙事声音和叙事眼光时不时出现。从叙事声音上讲,有时采用儿童的语言,表达自己作为儿童的心理。从叙事眼光上看,有时采用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时间时的眼光。少年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当时的情境,以产生悬念和紧张感。例如,在讲述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端时,采用的是少年的眼光和声音:“我正在自己的舱里昏昏欲睡,听到外面有骚乱的人声。灵儿推开门探进头来。‘嗨,飞船派和地球派又打起来了!’我对这事儿不感兴趣,他们已经打了四个世纪了。”在这个例子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长达400年的争端首先被提出来,后文再慢慢道出二者所依据的原理孰是孰非。在小说中二者的依据之冲突是通过小星老师对一件课程作业的点评来说出的,并不是直接评价。从孩子的视角,这种说明显然更具说服力,也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
在叙事者讲述升入中学的生活时,人类已经开始地下生活。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中学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状况: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这一段是一种赘述,因为叙事者站在的立场是“前太阳时代”的立场。《流浪地球》的叙事声音就是在实时自白和回忆讲述、有限视角和全能视角之间转换的,并非固定不变。从阅读感受来说,叙述视角和声音的多次切换造成了某种断裂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故事讲述的流畅性。这种陌生化的效果,也是小说在保持少年视角,讲述特殊时代人类心理成长故事的同时,在叙事中纳入科学、社会等其他设定信息,并且与此时世界真实情况相对比,以突出其特别性质的手段。由多种眼光和声音构成的混杂性,由陌生化产生的距离感,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小说史诗性的生成——它们辅助描述了一种异于当前世界,含有巨大复杂性和沧桑变化的幻想世界。
群体与个体叙事
小说的许多核心价值点通过“我”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呈现,使用了个体叙事的方法,“我”的每个家庭成员的命运都可以视为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隐喻。小说中涉及的年岁最长的人是“我”的爷爷,他就是“前太阳时代”的人。他熟悉地球家园本来的样子,后来目睹上海沉没在百米高的巨浪中。在气候剧变之后,他因“老糊涂了”而跑出去淋雨,结果被烫伤。“老糊涂了”只是一种说辞,不能接受地球变成一个陌生的地方才是爷爷不顾危险去酷热的户外淋雨的原因。而就在地球完成刹车,开始启航之时,爷爷去世了,死因是烫伤感染——一个让他不能适应的时代带来的创伤最后取走了他的生命。一个时代结束了,一辈人走了,地球也永远回不到原来的位置。父亲以其空军近地轨道宇航员的身份隐喻着人类在极其恶劣的灾变环境下集体做的抗争:无论是提出“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还是最终因清除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而牺牲,父亲的行为都显示了向上的意志和艰苦的行动,以及为此付出生命的决心。父亲留下的带有棱角的坚硬勋章是这种精神的物象征。而母亲因地下熔岩侵入,不及逃生而死,隐喻着平民付出的牺牲: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所有人存活的情况下,必然有一部分人要牺牲。而“我”自己,一方面承续了父亲军人的职业,从上一辈的手中接过继续奋斗的任务,虽然中途产生过动摇,但最终还是继续着保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任务。另一方面,“我”也通过国际化的婚姻延续了人类的基因,并预见人类文明的继续流传。《流浪地球》这种富有隐喻性的个体叙事方式使得小说富有一种寓言性,这是其史诗性的具体来源之一。虽然“我”的一家都并非杰出的英雄,但具有各自的意义,以具体的面貌呈现了幻想的历史长河中面目模糊的民众的形象。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2019年2月5日,由郭帆导演的电影《
流浪地球》正式上映。
2023年1月22日,由郭帆导演的电影《
流浪地球2》正式上映。
荣誉表彰
作品评价
科幻小说爱好者、作家 安晓良:小说《流浪地球》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气魄非常恢弘,完全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只是因为当时长篇科幻小说缺乏市场,刘慈欣才将其压缩成为了一篇中篇小说。不过也因为这样,小说的内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个人视角下的地球流浪史。
出版信息
《流浪地球》首次发表于《
科幻世界》2000年第七期,后收录于《200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作者简介
刘慈欣,男,汉族,祖籍河南信阳,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在山西阳泉长大。1985年毕业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后长期任山西娘子关电厂计算机工程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超新星纪元》、《
球状闪电》、《
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
乡村教师》《
朝闻道》《
全频带阻塞干扰》等。2015年8月23日,《三体》第一部英文版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
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