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是由
郭帆执导,杨治学、龚格尔、郭帆、叶濡畅编剧,
吴京、
李雪健、
沙溢、
宁理、
王智、
朱颜曼滋领衔主演、
刘德华特别演出的科幻灾难电影。该片于2023年1月22日在中国内地及北美地区同步上映,于2023年2月9日在中国港澳地区上映,同年12月21日在德国上映;该片于2024年3月22日在日本上映;该片3D版于2024年9月7日、8日在中国12城开启点映。
剧情简介
2044年至2058年,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正急速衰老、持续膨胀,数百年内将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联合政府成立,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但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纷纷自救但仍内斗不止,大大小小各种战争频发,伴随着重工业的无序扩张,世界一片荒芜,科技在重压下加速发展,人类转入以航天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社会,并举全球之力提出了数百个自救计划,其中以下四种计划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其中,以主张向外太空移民的“移山计划”和主张将人类意识数字化的“数字生命计划”为主要流派。为确保更多人存活下来,“移山计划”被最终选定。该计划将建造万台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同时建造三台卫星发动机,放逐月球,保障地球摆脱月球引力,顺利启程。然而随着“移山计划”的开展,实施难度和高昂的成本,对全球各方利益影响加剧,危机四伏。此后,在一系列攻击下,处在9万公里高度的方舟空间站因爆炸坠落地球,并引起连锁爆炸反应导致整个太空电梯基地被摧毁。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剧本创作
《流浪地球2》的剧本是在2020年的11月、12月开始。当时最大的一个争议点其实就是在要不要采用《
流浪地球》的模式:72小时营救一人一事一线。但是,作为续集去扩展《流浪地球》的世界观,剧组最后还是在影片当中选择科幻史诗这个路线。片中的“智能生命”与“记忆移植”等剧情源于高考作文题,作为电影制片人、导演的
龚格尔和
郭帆都是1999年的应届高考生,而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正好就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郭帆深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前一段时间还在想有没有可能把这个高考题目真的变成一个电影。
前期准备
为了让《流浪地球2》中的设定、道具和细节更加真实可信,郭帆与团队构建了多达20万字的世界观,邀请
中国科学院多个院所的科学家参与联合攻关。以百科全书的方式进行电影世界观设定,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分,按照图书馆分类学撰写词条,包括地理环境、天文历法、职业构成、生活习惯等,涵盖人类生活和空间探索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
剧组为了让“太空电梯”场景呈现出真实感和视觉工业感,设计团队提前画好设计草图,再进行实体制作,每一步都如同设计高级的工业零件一样精细。为了更好的完成主演们在大银幕上年轻时候的效果,幕后主创团队在电影正式拍摄1年前就开始进行技术实验,尝试过国际上五、六种经常用到的年轻化、增龄的方式,但效果都不甚理想,最终主创团队通过基于
人工智能的算法去训练。影片正式开机前,剧组启用了位于东方影都5号棚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对影片实际拍摄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一遍全面细致的虚拟化预演,到实际拍摄时演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可视化剧本”。
拍摄过程
该片经历四年拍摄且制作。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
青岛、
海口两地拍摄。2022年4月,该片青岛拍摄部分杀青。
该片超过90%的戏份都是在
青岛东方影都完成。剧组既使用了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的17座专业摄影棚,置景面积多达5.8万平方米,又辟用了东方影都户外的山脚空地,置景面积也超过了5万平方米。40个国际顶级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国内领先10000平方米单体摄影棚,室内外合一的水下制作中心,全流程后期制作的数字影音中心,以及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
该片还涉及大量海外镜头,由于疫情,剧组不便出国,而是在美国、法国、冰岛、哥伦比亚四个国家组建了海外拍摄小分队进行取景拍摄。主创团队运用云直播技术,将海外拍摄画面实时推流至青岛拍摄现场进行观看,导演在兼顾国内拍摄的同时,可以实时指导国外的拍摄工作。借助云数据传输技术,则可以把在海外拍摄的素材以代理小档文件和原始拍摄文件的形式,通过云服务器平台进行实时上传和下载,方便国内的后期同步制作。
饰演
图丫丫的小演员
王若熹,首次接触电影。最初,电影选角要求小演员甜美可爱,王若熹妈妈感觉女儿挺符合的,于是便报名海选。因角色适配度高,王若熹在刚满5周岁时入驻了《流浪地球2》剧组。有几场戏,需要王若熹独自在一间屋子里面对摄像机,演绎多种情绪。王若熹从当天上午十点左右开拍,一直拍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光哭戏就拍了好几个小时,哭到累得打哈欠时,王若熹就用力眨眼,挤出眼泪继续哭。王若熹杀青前的最后一场戏,是图丫丫车祸后重伤在床,为了体现伤势严重,特效妆化就有三四个小时。为了更好地让王若熹和前辈演员搭戏,在开拍之前,王若熹妈妈就提前教她学习
刘德华演唱的闽南话歌曲《
世界第一等》。在影片设计中,图丫丫在房间里做数独游戏,生活里的若熹也十分喜爱数学,家人也常常一起做数独游戏。就连影片中那句反复出现的台词“爸爸,这道题怎么解啊?”在家里也经常出现。
视觉效果
在布光上,与《
流浪地球》用主光、副光、环境光做了多种色彩组合的方式略有不同。因为制作时间更紧,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多机位拍摄产生的光线的控制难度,刘寅为了得到更稳的光影结构和更多的细节层次又不想损失光影的情绪表达能力,经过对场景和镜头调度的琢磨研究,他和灯光团队采用了环绕式的做光方式。也因此在片中,使用经典的伦勃朗三角区人物面光和卡拉瓦乔亮暗对比突出主体的光影结构,同时设计了复杂绚烂的移动光效展现极具未来感的科技奇趣。而影片人物情绪需要绝对安静时也⽤了极简风格的处理,辅以丁达尔气氛光效和美式书式布光等风格的处理手段。
色彩方面,影片涵盖了
莫兰迪色系处理风格,冷暖调色反差,单一色调处理,黑白灰极端简约风格等多个不同的视觉色彩感受。而在前期筹备时团队做了⼀些物理改变影像的技术测试,类似在环境⾥边放烟雾尘,让空气中增加一些颗粒介质,配合选的摄影机镜头,在需要的特定场景中呈现出低反差、颗粒感的同时减弱光线硬度的影像风格,又⽐如大量的不同色纸与LUT的配合测试,改变光色同时改变物色以完成定向混色的色彩风格。
制作过程
2021年8月接到客户StudioMDI的制作需求后,科恒公司立即成立项目小组跟进,为此协调了240余台打印设备。而这一个半月不仅是打印制作的时间,还包括了各类道具方案设计、沟通调整的时间,为了赶工,田顺和项目组通宵,与设计方一起边优化设计、边调整、边制作,最终才按期完成任务。
2021年11月的一次拍摄过程中,道具中的一条机械臂突然出现问题,需要在24小时内重新制作一条送往拍摄现场。项目组头天晚上七八点接到通知后立马开始加班,第二天上午打印完成并进行后处理工作,下午一点左右即通过航班寄往青岛拍摄现场,耗时17个小时。
2021年下半年,杨旭的工作室把精力花在了《流浪地球2》的道具制作上。电影中有近一千件的道具,都出自他和他的团队之手,其中包括智能
量子计算机550A和550C、无人机干扰枪、核武器密钥和引爆器等道具。由于制作周期非常紧凑,比如无人机干扰枪道具,从设计定稿到最终交货,只有20天时间。工作室一接到任务立刻开始采购原料,预约氧化厂和放电加工厂,结构设计一完成,编程人员立刻拆件,操机人员后续加工,再紧跟打磨、喷漆、旧化等工序,在开拍前三天送到了剧组。为了更加接近实物的效果,道具制作大量使用了智能化的数控设备,一些设备的精度达到了0.01毫米。在制作智能量子计算机550A道具时,为了更好地呈现不规则金属外壳的质感,3轴和5轴的数控机床都派上了用场。
影片中的宇航服,虽然3D打印只能制作出其框架外形,但它的结构比较复杂,由上百个配件拼接而成,科恒派出了专业的团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求产品达到轻量化技术和定制化的要求。用料上,科恒大多采用SLA工艺打印树脂材料,以降低成本与重量;韧性要求高的地方,采用SLS打印尼龙材料;根据细节逼真程度要求,采用DLP工艺打印高精度树脂;关节等对强度要求高的部分,则采用了SLM工艺打印金属材料进行制作。而宇航员所戴的部分头盔面罩,除了外形上要满足拍摄效果,该道具还需满足单向可视的要求,即由外而内不透明、由内而外透明可视,保证演员视线不受阻碍;此外,剧组还要求面罩被击碎时能呈现很好的破碎效果,同时碎片不能划伤演员的脸,由此,科恒的项目组不计成本地尝试了很多种方式,才找到了“最优解”。
道具设计
“数字生命卡”的外观,王元卓和电影美工反复讨论。“数字生命卡的体积不会很大,要方便图恒宇随身携带,同时它要像U盘一样可以拔插,它不但有存储的功能,还应该有一定计算功能。”基于这些设定,王元卓对“数字生命卡”的结构、形状、体积、重量等都给出了建议。影片里,和数字生命、人工智能相关的剧情中,屏幕上呈现的每一行代码、自动发送系统邮件中命令行的命令、反馈的结果等,都是人工智能组科学顾问一行一行推敲出来的。
为了让细节呈现更加真实,台词画面一闪而过的防水喷雾,团队也咨询了材料专家。专家给他们提供了两个思路,其中生物防水技术依靠细菌修复,成为剧情中的一个设定。还有一个是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像现有的“超滑马桶”的原理,被用在地球停转后防止海水倒灌的建筑学领域,成为了“流浪地球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为了力求严谨,“太空电梯训练营”学员考核场景的考题,也是由来自中科院力学所的科学顾问亲自设计的。
“太空电梯”的概念自首次被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之后,穿梭于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等科幻巨匠的小说中。对此该片主创团队对“太空电梯”采用分段式动力推进,从发动机喷射到磁力抓取和空间站对接。尤其是从太空返回大气层部分做了特别设计,太空电梯轿厢返回大气层的时候通过摩擦生热燃烧冰盾的方式极大地节省返回成本。此次“太空电梯”延续了电影《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写实感的设计风格,与此同时也通过细节的对比将想象中的太空电梯具象化呈现。为了更好地呈现电梯轿厢上升的效果,剧组给电梯轿厢的底部铺满了弹簧以及电机。
特效制作
为了更好的突出
刘培强、
图恒宇年轻时的面容真实自然,包括“
韩子昂”角色,而不是通过化妆和美颜。模型需要研究演员骨骼、肌肉、血流层、皮肤、毛发,剧组便运用面部捕捉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年轻化”处理,再通过艺术家的手动修复,加上演员们的表演,最终呈现出刘培强、图恒宇年轻时的面容状态。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剧组还实现了对
李雪健老师声音的修复。
制作发行
前期宣传
2019年11月,在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论坛上,《
流浪地球》导演
郭帆透露,自己正在筹备《流浪地球2》。
2020年11月26日,该片宣布定档2023年大年初一;11月27日,该片发布概念海报。
2021年6月18日,刘德华在影迷会33周年直播时表示,确定参演该片;9月21日,该片发布中秋贺图;10月,有网友晒出一张《流浪地球2》开机现场图,导演郭帆,吴京、刘德华现身;11月29日,夏伯渝携电影《无尽攀登》来到《流浪地球2》剧组,为主演吴京和导演郭帆送上登山杖,寓意无惧困难砥砺前行,祝福他们在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2022年1月1日,该片发布元旦贺图;2月1日,该片发布虎年拜年贴片,官宣部分演员阵容;同日,该片官方发布了预热宣传片;4月12日,该片发布“航天日”宣传海报;8月9日,该片发布2022微博电影之夜的特别活动“来自电影的一句告白”海报;8月15日,该片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宣布李雪健加盟;8月19日,该片发布首款“小白点”正式预告及“沧海一粟”版海报;9月27日,该片发布海报为刘德华庆生;11月7日,该片发布“立冬”版海报;11月11日,该片举行“小小白点”发布会,会上,该片全阵容首次亮相;同时,该片官方还在发布会公布“粒子版”角色海报。同日,该片发布一组片场工作照;11月下旬,该片举办发布会;12月14日,该片发布“起航之前”预告;12月19日,该片先后发布“图恒宇”和“刘培强”预告后,再发“镜面”海报;12月,该片发布一支幕后花絮视频;12月30日,该片发布腊八节气海报。
2023年1月1日,该片发布“微笑”海报与“相逢”短片;1月3日,该片发布“MOSS”预告、“人类的选择”海报;1月,该片发布一段李雪健的拍摄花絮;1月11日,该片发布CINITY海报;1月13日,该片发行通知公布,包括片长、版本、放映期限等内容,并发布“出发”预告;1月14日,发布定义主题曲《
人是_》;1月15日,该片发布太空电梯特辑;1月16日,该片发布由刘德华和吴京首度联袂合作演绎的陪伴主题曲《
细水长流》;1月17日,该片发布“人类股骨”预告与“危机”海报;1月18日,IMAX发布导演特辑;1月19日,该片发布终极预告;1月22日,该片在
英国伦敦举行首映礼;1月,该片发布特别放映交流活动;1月24日,该片发布艺术家张渔特别绘制海报,同时发布《我在》剧组版MV;1月25日,该片发布一组“不用睡觉的角色”海报;1月27日,该片发布“变!变!变!”特辑;2月1日,由赛凡科幻空间推出的电影《流浪地球2》官方授权模型周边众筹项目售罄下架。在11天内,该项目众筹总额达1.2亿元,成交数超53万;2月5日,影片曝元宵海报;2月8日,该片发布港版预告;2月,该片发布情感特辑;2月10日,该片举办“核力逐梦·让科幻照进现实”主题观影活动;2月14日,该片发布一张全新海报。2月15日,该片发布海报,宣布延长上映至3月21日;2月17日,该片发布“难!难!难!”特辑;2月24日,该片发布海报,庆祝影片豆瓣评分涨至8.3,评分人数突破100万;3月9日,该片发布俄罗斯定档预告,宣布于4月12日在
俄罗斯上映;3月17日,密钥再次延期,延长上映至4月15日;3月28日,该片发布韩版海报,宣布于5月在
韩国上映;4月11日,该片宣布延长影片放映时间至5月15日;当地时间4月11日,该片在
莫斯科举行首映礼;4月12日,该片将于5月10日在韩国上映,海报和宣传片也一同公布;4月14日,该片上线
咪咕视频。2024年1月26日,该片发布日版海报,宣布于3月22日在日本上映;2月2日,该片发布日版先导预告。2月22日,该片发布日版预告。
2024年8月12日,该片3D版本和纪录片官宣于9月15日同时上映,并同时发布定档海报。9月2日,该片宣布,3D版将于2024年9月7日、8日在全国12城开启点映,此次点映版本为CINITY 3D、IMAX 3D、CGS中国巨幕3D。9月5日,该片3D版官宣开启预售;9月13日,该片3D版在北京首映。10月11日,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该片电影3D版密钥延期至11月17日。
参与公司
参考资料
上映日期
参考资料
票房收入
《流浪地球2》是2021年以来第一次进入北美同期影片票房前十位的华语电影,且已超过前作《流浪地球》2019年上映时位列同期影片票房第十三的成绩。是自2021年以来华语影片在当地的最大上映规模,也已成为近15年来在英国发行的最高票房华语片,是在英国独立发行的华语片开画首周票房第1名。
截止2023年1月22日,《流浪地球2》北美开画报收13万美金,贡献占比高达19%,票房累计143万美元;单日单屏平均票房3942美元,为北美单日单屏票房产出第一名,单屏票房超过《
阿凡达2》(单日单屏平均票房1585美元),是15年来北美华语片首映日票房冠军。截至北京时间1月24日下午14时,《流浪地球2》在澳洲地区当日票房数据直逼同期开画的派拉蒙影片《
巴比伦》,成为同期开画影片中当日票房第2名。截止1月27日,北美票房为37.2万美元(约252万人民币),排名第11名。截止1月29日,北美累计票房300万美元;英国、爱尔兰累计票房28.8万英镑(约240万人民币)。单馆4982英镑,排名第11名;新西兰票房排名进入前5名,澳大利亚上映票房排名进入前10名,在澳新上映突破疫情以来当地华语电影票房纪录。截止1月31日,英国、爱尔兰累计票房38.6万英镑。截止2月5日,北美172家影院收获62万美元票房,位居北美周票房榜第14名,北美累计票房超过412万美元。截至2月6日上午,据票房网站Numero数据显示,由华人影业在澳大利亚发行的电影《流浪地球2》以155.9万澳元的票房超越了前作《流浪地球》120.2万澳元的票房成绩;新西兰票房达10.9万美元。截止2月9日,累计海外总票房突破了800万美元。截止2月23日,《流浪地球2》全球票房达5.6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达482万美元,澳大利亚票房达123万美元。
截至3月13日,该片在香港累计票房已突破1040万港币。
播出信息
影片评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长春大学文学院讲师杨辰宇 评)
不可否认,电影《流浪地球2》凭借壮观的画面、震撼的音乐、浓烈的情感,确实可以令观众沉醉,甚至潸然泪下。然而,叙事方面的不足,也对影片剧情的合理性与可信度造成制约,影响了影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要想达到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双赢,《流浪地球》系列影片还需要在叙事上多下功夫。唯有以逻辑严密、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做支撑,“硬科幻”电影才能摆脱叙事生硬的弊病,真正走进观者内心,彰显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周仲谋 评)
“中国式科幻”的叙事表达与文化创造,创新了全球科幻电影的话语体系,丰富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叙事类型。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原创IP,《流浪地球2》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力量,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为中国电影探索了与世界电影并行且交相融汇的发展路径,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 评)
“月球危机”是《流浪地球2》的核心情节,如果说刘培强的线索是直接向前追溯的“真实宇宙”,那图恒宇或可以说是一条“元宇宙”线索,虚实与生死原本是对立和非此即彼的,就像2044的危机一般,但在全人类的危机面前,不同国家的人需要也可以团结,因为“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当人类的眼界不够时,个人或群体会追问“公平”的问题,但在“人的尺度”上,更多的是“责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程波 评)
在这种危机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也以金属的方式碰撞——包括受训中对抗碰撞、联合政府内部中方同反对意见的交锋、牺牲自我引爆月球等。这种“人的金属化”,实际上是牺牲了“小家”中的温馨来维系“大家”拟或是人类种族的延续。当图恒宇选择参加引爆月球牺牲,最后以数字生命形态延续和女儿在一起,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金属化”。这种“自我金属化”的大团圆,在某种意义上阐释了“人本质上就是一堆电信号”的工业化的观点。在这种对生命的理解之中,确实如影片中周喆直所言“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决定了文明的方向”。(人民网评)
《流浪地球2》展现了出众的工业特效水准,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还是规模庞大的地球发动机,全部都是一板一眼的特效工业产品,在视觉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不会觉得空洞。同时,影片在特效的处理上相当扎实,即便是一闪而过的次要镜头也有详尽的细节,这一方面让影片的世界观更经得起推敲,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避免了观众出戏。《流浪地球2》在世界观构建与叙事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此外,影片也并不是简单用顶级特效来重新包装了小说,而是在小说的基础上,结合现时代的热点,融入了对人工智能等新兴话题的探讨,将整个故事和世界观进行了重塑。(IGN中国评)
相较上一部,《流浪地球2》在世界观设定和呈现上更为全面、细腻,三小时的片长也给了导演足够时间来展示“太阳危机”下的地球。宏观层面,因危机处理方案不同而诞生的“飞船派”“数字生命派”“流浪地球派”等派系产生分歧,形成了贯穿全片的不同故事线。微观层面,电影用了大量细节来刻画当时世界各地人们的生存状态,这也是不少影迷二刷、三刷该片的一大乐趣:全球各国电视台报道“太阳危机”的新闻片段、再度升级的宇航员服装、人工智能MOSS极具设计感的外观、地表不适合生存后降至冰点的房价。所有这些既是为了让影片打造的未来世界真实可信,也成功做到了让中文在科幻片中不再陌生。(《北京日报》评)
《流浪地球2》最突出的特色依然和前作一脉相承,延续了中国式的表述,拍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如果说前作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呈现了观众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方式,表现了中国人对家人和故土的眷恋,那么该片精神内核中的中国文化印记则更加明显。比如,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反复强调,在危机关头,“唯有责任”才能应对挑战。电影里,中国主动承担起行星发动机实验的重任,且不计较得失荣辱,充分展现了本民族敢于担当的特点。不仅如此,在众多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争执不休时,也是周喆直始终在呼吁“团结”与“互助”的重要性。这恰恰与当下的现实语境形成了呼应——在一个日益撕裂的时代,我们愈发意识到人类携手共进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荔枝新闻评)
《流浪地球2》为中国科幻向全世界提供了一次充满情怀且有别于西方的本土化精神表达。该电影采取多线叙事模式,既历时刻画了历史变迁下个体对于“流浪地球”计划的认识和努力,亦共时反映了不同国家面对月球危机的角力和最终达成的合作。全片构思精巧,人物繁杂,多叙事线同时展开,对世界末日来临前的各方力量进行万花筒般的描述,进行太空文明的人类价值观建构,充分展现了中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和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网 田春霖 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