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浙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宁波)之间,东临东海,南达东阳、宁波公路一线,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东岸。1941年,中共苏南区党委指示浦东工委组织力量向浙东敌后发展。1942年夏,在三北地区成立了中共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任书记。同时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兼政委。至1943年夏,正式创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至1944年,先后建立了三北、四明、会稽、浦东4个行政区14个县政权。
历史背景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皖南事变后由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干部,经过艰苦奋斗,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4个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1941年2月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陈毅等,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刘少奇、陈毅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开辟浙东的工作。江南区党委指示路南特委立即组织浦东工委的武装力量向浙东挺进。
1941年5月起,浦东工委领导的浦东淞沪五支队,伪军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中由共产党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分批进入浙东三北敌后,成立三北办事处,初步开辟了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次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浙江大片地区沦为敌占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心进一步发展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派出一批干部到浙东,加强与统一浙东地方党组织和军队的领导。7月,成立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任书记。8月,浙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武装。同月,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统一整编了浙东部队,何克希任司令员。
1942年10月到12月,浙东抗日武装粉碎日军上千人对三北地区的“扫荡”,并取得第一次反顽斗争的胜利。1943年4月,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清乡”。坚持了三北根据地,发展了浦东原有阵地,开辟了四明、会稽和金萧3块新根据地。至此,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1943年底,浙东抗日游击武装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3年冬和1944年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与地方武装配合,在四明地区粉碎了日军发动的千人以上的大“扫荡”。1944年6月7日拂晓,奇袭舟山岛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部,俘伪上校总队长卫文达和日军顾问吉永久寿秀少佐等。8月25日,海防大队一中队68人,在大鱼山岛与日、伪军500多人血战7小时,毙伤敌100余人。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6人突出重围外,40余名指战员壮烈殉国。三北军民的英勇奋战,遏制了日军的“蚕食”,为根据地转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
1944年1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连柏生。浙东抗日根据地划分为4个行政区,辖14个县政权。
1944年9月,中共中央重申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12月底,新四军一师主力从苏中南下苏浙皖边。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浙东游击纵队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共1万余人。不久,浙西新四军主力在浙东部队的配合策应下,两渡富春江,打通了与浙东的联系。1945年1月,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召开,组成浙东敌后临时参议会,谭启龙为议长,成立浙东行署,连柏生为主任。
1945年6月,浙东游击纵队歼灭伪军田岫山部。7月击溃国民党顽军10个团对四明山根据地的包围。讨田战役和浙东第三次反顽作战的胜利,使三北、四明、金萧这三块根据地基本上联成一片。8月15日,浙东游击纵队开始对盘踞在浙东的日、伪军发起大反攻。不到半个月,浙东游击纵队在广大民兵配合下,除几个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灭了继续顽抗的日、伪军,使浙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浙东纵队从建立到抗战胜利的几年中,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伪军官兵9000余人。1945年9月20日,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电示,命令浙东、浙西部队及地方党政干部全部撤离浙东。从9月30日起,浙东党政军1.5万余人先后渡杭州湾撤离浙东,浙东区党委随军北撤前留下少数干部坚持斗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2 15:3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