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闽语不仅具有闽语的一般通性,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复杂的文白异读。有许多字读书时是一个音,说话是另一个音。文读音受官话的影响接近北京音,白读音是本地原来的音。两种音各成系统,互相对应。福建许多方言是这样,浙南闽语也一样。
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瓯语和闽东语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语形成一定差别,体现于借词一方面,借用了一部分瓯语词和闽东语词。浙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福建话”,闽东人则称“下南话”。现代的浙南闽语的闽南语与闽台片的
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
入声韵尾的合并和退化,以及借词方面的差别。浙南闽南语是典型的
泉州府城腔,与
泉州话高度相似,能无障碍互通。
从苍南的几大姓氏的迁徙历史看,唐、五代、南宋、明末、清初这5个时期,有大量的
闽南人(主要是
莆田、
南安、
永春、
晋江、安溪、
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
苍南、
平阳、
洞头、
玉环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
福鼎、
霞浦一带。在浙南与闽东地理交接处形成了闽南
方言岛群,岛群内的闽南方言沿海分布、断续相连、相邻成片,处于不同语言不同程度的包围之中,在与闽东语、瓯语等多种方言的接触、竞争、交融下,逐渐演化成浙南闽语。
浙南闽语与福建本土的闽南方言有着很强的同质性。在语音方面,从声母来看,保留了十五音系统;从韵母来看,有丰富的鼻化韵母;从声调来看,上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的调类划分与泉州话相似。在词汇方面,从词源来看,保留着
古越语词、古吴楚语词以及大量的
古汉语词;从词形来看,与普通话相比,构词词素部分不同或完全不同;从词义来看,有许多与普通话词形相同,意义不同或意义范围不同的词语。在语法方面,从词法来看,构词方式多样,利用同字重叠、同素逆序、
文白异读等方法;从句法来看,句式上有着同闽南本土相同的“有无”句、“来去”句、能愿句、被动句、处置句等句式。
① 放在人物后面,有为首的意思。如:●囝仔头 和尚头
贼头民国14年(1925)问世的《
平阳县志》卷十九,把当时全县方言分成5种:
瓯语、
闽南语、
蛮话、
金乡话、畲家话。其中分布最广、讲的人最多的是“闽南语”,其次是“蛮话”、“瓯语”,再次“畲家话”“金乡话”,传入浙江南部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周围方言特别是“瓯语”的影响,与福建南部的闽语已有一些差别。
苍南县于1981年从老平阳县析出,境内的浙南闽语,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南部(闽南语,分布于
灵溪镇、
矾山镇、
桥墩镇、
马站镇、
藻溪镇、
赤溪镇等;蛮话,分布于
钱库镇、
炎亭镇等),使用人口约有57.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54.4%。
洞头区境内的浙南闽语,“洞头话”主要分布在
洞头列岛的洞头、半屏、南策、大瞿、胜利岙、花岗、青山等岛和霓屿岛的东半部、状元岙岛的南北两小部分(
北岙街道、
东屏街道、
元觉街道等),使用人口约有7.3万。
玉环市境内的浙南闽语,主要分为两种:“坎门话”主要分布在坎门渔区(
坎门街道等),其语音舒缓、鼻音重;“平阳话”分布在古城、陈屿、普青等地(
大麦屿街道等),与坎门话同源异流,且尾音略上升,并常带拖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