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庄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公园内的一个古典园林,原为包公书院,重建于1983年,并于2000年8月进行了修建。占地面积20余亩,因园林似柳叶浮于水面之上且建筑类似古代村庄而得名。
结构
浮庄是一组由茶楼、曲榭、亭桥等景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
园林。站在远 处看象一片柳叶漂浮在水上,又因岛上建筑群类似古代的村庄,故名浮庄。在
包河公园内,位于一个湖心的小岛上,通过一座小桥,来到
岛上,岛上是中国的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环境优美,该茶馆,掩于幽静、通幽之处,临水而建,外面有一个很大的亲水平台,是个闲来无事,喝茶晒太阳的好地方,此处就是浮庄茶楼。 浮庄1985年建成,是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精华,依水就势的一座古典建筑物。占地约0.53公顷,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因建筑物相似中国古代村庄,又像一片荷叶浮在包河水中,故称“浮庄”。南大门上镶嵌一块金黄匾额,上书“浮庄”两个醒目大字,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内有一座
徽派风格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
四合院,有二层楼房,楼名“寄畅”,内设茶社。从院后东行,有一座仿苏派造莲舫,置于包河中,上舱配以“穿过花世界,划破云水天”楹联,显得古朴典雅。从莲舫东行数步,
便是浮庄园林建筑的主体,有一组环水而建的秀丽的楼台亭阁,首当其冲的是“镜中天”,内里妙联有:“东西岛影含楼影,上下天光透水光”。“楼眼波翻天地窄,放怀月映水云宽”。“一堤杨柳莺啼树,四面荷花蝶戏鱼”。整个浮庄景物,匠心独运,古色古香,游人曾以“桃花浮庄溶溶月,柳絮包河淡淡风”赞美浮庄胜境。南岸有
包公墓、清风阁。
主要景点
寄畅园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
园林。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 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
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清风阁
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
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
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
脚印塘
原
是包河中一座小岛上的一个池塘,它与
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 近20米,宽约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水面虽不宽,但无桥无船,于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传说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这个传说,有点神话色彩,出于合肥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
耿光日月厅
亭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
《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
《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
庐州宋韵厅
展示的是《古庐州市井图》的古绢彩绘壁画,它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
繁荣的景象。
包兆龙铜像
其尺寸大小与真人一样。铜像后面,有汉白玉碑,镌刻着《包兆龙先生铜像记》,为
镇海区人民政府所立。文中记述,包兆龙先生(1895—1982)为宋代包拯二十八世孙,幼时学习经史,爱好文学,长大潜心实业,经营工商、金融,后到香港,转务海运,得到次子
包玉刚襄助,创办
环球航运集团,又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包兆龙有三子四女:即玉书、玉刚、玉星、爱菊、美菊、素菊、丽泰。1989年秋,包玉刚携包氏家族一行20余人来到故居,参加包兆龙铜像揭牌仪式。陪同前来的由省、市、区、镇各级领导。
景点由来
出
包公祠向左,沿河边大道 ,前面就是包河景区的另一景点一浮庄。此处原叫东大岛,其 实岛并不大,面积不过1200平方米;为了迎时,管理者把它改为诗情画意的雅号。说它像水面上漂浮的村庄,故名浮庄。浮庄以前是包公的书院。张爱萍题了字。而早先,它不过是一片荒岛而已。记得六十年代初,
合肥市提出过一个口号,叫“人民公园人民建”,单位、团体、市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齐动手,挖泥、清淤、护堤,很快把包河公园修得面貌一新。后来又栽了各样的树、花,造了假山、雕塑,后来又盖了水榭、茶社、歌舞厅,供游人休憩、玩乐。
1987年,还在岛上塑了包公28代孙
包兆龙的铜像,花木丛中又增加了新的人文景观。香花墩与浮庄之间还有一小岛,名日“脚印岛”,传说是
包拯留下脚印。脚印之北有一小桥,状似此京的玉带桥,桥上装有汉白玉雕饰,游人桥上走,游船桥下流,别有一番怡人的风情。
历史背景
浮庄的得名, 是因为这一片坐落于包河之中的建筑,远看如一片飘浮于水上的荷叶,又因粉 墙黛瓦,屋架 连绵,颇似徽派风格的古村落,故名“浮庄”。浮庄不是古代建筑遗迹,是香港船王
包玉刚先生1985年出资建造,包先生是包拯后裔。浮庄建成之后,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取的名,南大门那块金匾上的“浮庄”二字,也是将军亲笔所书。张爱萍将军是很有些古典文学功底的,他自己的名字“爱萍”,就是一把古剑的名字。
虽说浮庄的建筑不很古老,浮庄所在“香花墩”的历史却十分古老,据
《庐州府志》记载,此地原为包公书院旧址,是少年包公读书的地方。“香花墩”是包河中的一个小洲,上面原有一座很小的庙宇,
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见其环境清幽,风景殊美,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把洲名也改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
杨瞻又把包公书院易名为
包公祠,就是“包孝肃公祠”。此为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包公死后
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形象地概括了包公的道德文章、为官为人。包公一生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克勤克俭,与汉代的汲黯,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并称为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直臣。随着包公戏、包公小说的风靡于世,包公的事迹 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早在公元1066年,包公死后的第四年,为了纪念他,家乡人民就建起了包公祠,祠址却不在包河香花墩上,而是在城内的兴化寺。此后包公做过官的地方,开封、端州、池州、天长等地,也都相继建立了包公祠,但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当数合肥包公祠。包公告老还乡时,宋仁宗钦赐护城河一段,供他颐养天年,包河因此而得名。包河水面开阔,河中有数个小岛,而最大的小岛,就是高出水面仅20厘米的浮庄。古代香花墩“蒲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如今浮庄绿水潆洄,莲荷盈盈,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在喧嚣的闹市之中,在高大的城市建筑之后,浮庄也算一处别样的胜景。
浮庄在包河公园内,是属于
包河公园中的一个景点,与她相邻的景点有包公墓园、清风阁、包公祠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