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浴(拼音:y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文为会意字,从人、从皿;后讹变为形声字,从水,谷(yù)声。本义指洗澡,动词作定语时还可表示为洗澡用的东西,如浴缸、浴巾、浴室等;引申指浸染、浸泡。
文字源流
浴,初文为会意字,从人、从皿。商代甲骨文(图1)下部是一个大器皿,中间盛有水,水中站着一个曲背弯腰面朝左的人,人的周围有四个点,好像人体两侧有水点滴下,表示人在洗澡;一说为淋水洗澡。到了战国文字(图2)发生了讹变,《楚帛书》和秦小篆将其变为“从水,谷声” 的形声字,虽不如甲骨文直观,却为今文奠定了结构基础。而后续字形(图3-6)基本都沿袭了战国文字(图2)字形,只是有结构上的调整,楷书则是由小篆楷化而成。
“浴”字本义是洗澡,“沐浴”连在一起就当“洗澡”讲,也可作为比喻义用,就是受润泽或得到某种恩惠的意思。一说因为人们洗澡会觉得全身舒畅、轻松、感到美好,认为这是一种享受。洗澡时身体浸泡在水中,“浴”因此引申为浸染、浸泡的意思,用作此意的有“浴血奋战”、“浴火重生”等词。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字义辨析
关于我国的沐浴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古汉语中,“、浴、”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这在属于象形文字的甲骨文中有很直观的诠释。如东汉王充《论衡·讥日》:“浴,去身垢”,“浴”字更偏向于清洗身体及上下肢部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余蜀切(yù)
洒身也。从水,谷声。
说文解字注
洒身也。
《老子》:“浴神不死。”河上公曰:“浴,养也。”《夏小正》:“黑鸟浴。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皆引伸之义也。
从水,谷声。
余蜀切,三部。
广韵
余蜀切,入烛以 ‖ 谷声屋部
浴,洗浴。《说文》曰:“洒身也。”洒,先礼切。
康熙字典
《唐韵》余蜀切。《集韵》《韵会》俞玉切。并音欲。《说文》:洒身也。《周礼·天官·宫人》:共王之沐浴。注:浴用汤。
又借为洁治意。《礼·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又《夏小正》:十月,黑鸟浴。黑鸟,鸟也。浴,谓乍上乍下也。
又水名。《山海经》:泰冒之山,浴水出焉。
又:阴山,浊浴水出焉。
又:幽都之山,浴水出焉。
又《韵补》叶欲屑切。音悦。苏轼《月砚铭》:其受水者哉生明,而运墨者旁死魄。忽玄云之霮䨴,观玉兔之沐浴。
《集韵》:或作𣴲(⿱谷水)。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网)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汉典网)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3-08-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3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